□曹夢媛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隨著人類造物能力的增強,衣食住行等產品的功能大都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屬于功能性的消費開始融入審美元素,甚至審美性需求取代功能性的主要地位。與產品質量無直接關系的包裝設計越來越為人所重視,以審美為重要方面的附加值也大大提高了。設計和藝術、美學相互交織,美學從傳統的藝術哲學領域向物質生產領域融合,設計與美學聯姻,這樣設計具有了美學意義,藝術設計美學應運而生,但它與藝術美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藝術設計美學的研究對象、研究范圍主要分為三大類:設計美學的基本問題,包括設計美的性質、構成等;部門設計美學,比如建筑設計美學,產品設計美學等;設計美學史。設計活動過程中的審美問題,如設計師在生產中的地位、設計風格等;設計審美規律,依據社會審美現狀而得出的關于設計美學與市場、生產等理論基礎。設計消費美學問題,設計師要以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審美趣味為主要設計方向,探求消費者的需要去做出符合市場和消費者審美意愿的產品。
(1)人與物的關系。設計和美學中都強調“宜人化”為基本原則,但是人在美學中的主體地位并不代表著以人意志控制設計,絕對化設計,設計美學主張“和諧”,這種和諧是人與物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也是設計美學的理想。既要求人在自然、社會、科學技術等合理的范圍內進行設計,也要求產品符合“人的尺度”。
(2)功能與形式關系。功能是產品必須具備的物質性基礎,形式是產品的外在附加值。在現代設計中,功能與形式的天平傾向應該跟隨產品的特性根據市場的需求而定,這個重視形式設計感的時代,開始包容形式優于功能的設計,但設計師不能迷失在形式的取巧而忽略產品質量,功能始終是設計的首要原則。
(3)主觀與客觀的關系。設計的主觀創造性與客觀約束性的關系,也就是說設計師的創作自由度受消費市場、消費者的制約。設計是符合市場規律的設計。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活動時不可能將自己的主觀色彩全盤加入某個產品之中,設計的服務對象是市場中的消費者,要站在消費大眾的需求、審美角度等,從而獲得消費人群的認可,進而達到提高產品營利的目的。
設計美學是多元的,設計美學是多種形態的美的綜合產物,設計美是美的整合體。設計美學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審美主體的影響,審美主體的多層次和復雜性也促進了設計美學的多元性構成。不同的審美人群面對的需求必然是不同的,如孩子喜歡色彩明亮、造型新穎的設計,老人喜歡顏色素凈、規矩的設計,青年喜歡追隨時尚……我們這里所說的層次不僅是主體的多層次,還包含了審美主體需求的多層次——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二者相互矛盾又趨于統一。
藝術設計的社會性決定設計美是大眾的產物。設計在西方形成之初是為少數貴族服務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設計趨向大眾化,因此普遍性就成為設計美社會性中最突出的特點。
設計美學社會性的另一大特點是它的規律性和可預測性。設計前的分析、研究會將一類消費人群的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內在的一致性和規律性,并以此為依據,對此類人群的審美、心理、生理等做出可預測性的設計產品。
藝術設計是一種經濟行為,藝術設計美學的發展目的是在為人提供更符合需求的產品的同時,創造更多的市場價值。
藝術設計的美是功利性和審美的結合體,正是這種功利性促使設計師做出的產品更符合消費者心意,使設計品凝聚更多的心血,讓設計產品的創意和美去推動市場,同時讓消費者獲得物質的滿足,這種滿足從物質層面的滿足上升至精神層面的享受,讓設計真正實現其價值。
藝術設計的產生伴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更新與發展,并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產生,藝術設計產生于社會之中。同樣,藝術設計也將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去作用于社會、貢獻社會,并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能夠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設計作品當中的文化意蘊、精神內涵。這樣的設計才是有靈魂的設計,是可以表達情感、傳達文化的設計,是藝術設計美學與物質文化相互融合并產生積極作用的最終目的。
藝術設計美學是隨藝術設計的產生而產生的新型學科,是藝術設計創作的理論依據。藝術設計美學在已經形成了堅實的理論系統的基礎下對藝術設計以及設計中參與的人群、消費市場、自然文化等多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加強設計與消費者的溝通,將藝術設計美學的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并利用到各類設計中去是我們當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