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龍娟 廣西外國語學院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傳媒行業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近年來,新技術、新的傳播形態的出現和普及,使信息傳播方式的多樣性、靈活性令人目不暇接。作為廣播電視節目的靈魂——主持人在節目主持上同樣面臨來自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沖擊。全媒體時代在給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主持人提供了更充分發揮才華的舞臺,積極利用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點,抓住機遇,豐富和提升主持人自身綜合素養,實現全媒體時代主持人工作業態的轉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來說十分重要。
在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技術得到普及的大背景下,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直接和貼近,對傳統媒體主持人在主持樣態和內容,特別是主持人的業務素養等方面帶來較大影響。
與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相比,全媒體時代改變更多的是大眾對信息的接收體驗。大眾傳播學一直倡導“使用與滿足”理論,也就是在媒介傳播中,要以大眾需求為導向,改進傳播方式和策略。在全媒體時代,這種“使用與滿足”理論得到了更大化的體現。
當前,大眾不再滿足于信息的獲得這些基本的需求,對廣電傳媒來說,受眾不僅希望獲得信息的真實情況,更希望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要求主持人的節目主持更具靈活性、深度性、貼近性,主持形式也要多樣化、個性化,從而為受眾帶來更加豐富的信息接收體驗。例如,對于電視新聞節目,受眾希望主持人擺脫傳統的嚴肅刻板的播報形式,受眾希望在全媒體時代,主持人的新聞播報能夠更加親切、自然,要幽默睿智、接地氣,并且融入多種新媒體的手段,豐富主持語言的同時,也更大程度上滿足受眾的互動需求,這對主持人的主持方式創新以及電視節目傳播技術創新上都帶來了巨大挑戰[1]。
大家對央視主播可能會有個標簽化的認識,覺得就應該正襟危坐、不茍言笑。但央視新聞頻道主播的主持語態樣態早就開始向更接地氣、更親民的方向轉變。尤其是《共同關注》主播朱廣權的一段風趣幽默的新聞串聯成為網友們熱議的話題,也對央視新聞主播的形象有了新的定義。
2017年除夕當天的節目中,有網友問央視:“你們電視臺放假嗎?”朱廣權做出回答:“親愛的觀眾朋友們,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風里雨里節日里我們都在這里等著你,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換臺就是淡季。”被網友稱為“段子手”的朱廣權后來在接受采訪時說:電視最缺乏的就是和觀眾互動,主播就是與觀眾互動的一個點,讓觀眾覺得節目內容是跟自己有互動的,這是主播應該承擔的一個作用。
互聯網技術下,信息傳播實現飛速發展,這不僅打開了受眾的視野,也讓受眾的媒介素養得到極大提升。對于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主持人的節目主持來說,專業化的主持成為主持人滿足受眾需求的重要表現。
在廣播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中,專業化的主持要求主持人不僅具備播音主持的基本素養,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還要有綜合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能力,熟悉全媒體受眾的心理需求,以專業的素養和豐富的知識結構,以專業性的節目主持,走進受眾的心中,滿足全媒體時代下受眾的需求。例如,在新聞評論節目中,主持人的專業性表現在評論新聞事實的過程中不僅全面客觀,而且深刻犀利,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觀點。同時,能夠綜合全媒體渠道獲取的信息,實現對受眾的輿論引導。這對主持人的文化道德修養、生活閱歷積累、專業技能素養等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競爭的是注意力資源,不管是何種媒體形式,關鍵在于傳播形式和內容的創新能力,要以更加開放的形態和更加親民的姿態面對受眾,才會贏得肯定。主持人的青春不在于年齡,而在于崗位創新能力。當然并不是為了吸引注意力而簡單地迎合受眾觀眾的要求。幽默不失分寸,創新不離主流。
全媒體時代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模式,受眾通過各種平臺參與信息傳播,對于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表現,受眾對節目主持人綜合能力方面的表現也給予了更高的期待。
雖然在節目主持中一直要求主持人具備現場應變、現場掌控、氣氛調節等各種主持能力,但在全媒體時代,這種能力要求被放大,特別是在媒介融合環境下,主持人的表現會在各種社交媒介平臺上被廣泛議論,一個簡單的主持口誤都會被網友圍觀熱議、大力吐槽。
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段名為“央視主播直播失誤集錦”的爆笑視頻刷屏,一本正經的央視主播們的各種口誤讓人忍不住大笑。直播時摳鼻子、播報新聞時打嗝、打哈欠、將“通過電話聯系他”說成“通過電線聯話他”等。“集錦”在上線28小時后,視頻話題搜索量已達1.2億,微博用戶轉發量23萬,全網點擊量輕松破億,點擊甚至不輸一些熱門網劇。
此外,個別綜藝節目主持人現場主持缺乏個人修養和職業道德,經常出現毒舌話語、缺少對表演嘉賓或選手的尊重等,這些主持現象在全媒體時代各種互動平臺上被放大吐槽,成為主持人主持素養的嚴酷考驗。為贏得較好的主持口碑,全媒體時代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綜合素養帶來了挑戰。
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特征給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以及主持素養等都帶來挑戰,但在全新的傳播格局下,主持人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互聯網新媒體技術也給傳統媒體主持人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對廣播電視節目以及主持人實現轉型發展帶來便利。
全媒體時代環境下,多種媒介實現了融合傳播,這給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主持帶來較好的發展機遇,全媒體的多平臺發展機遇對主持人來說,不僅主持形式和內容有了新的探索空間,也讓主持人的形象得到較好提升。
在全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主持人與受眾的互動開始更為頻繁,這是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無法實現的主持方式,而現在,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可以通過所在媒體的客戶端、網站、公眾號以及個人的微博、微信等平臺實現和受眾的實時互動,這不僅豐富了主持人的主持形式,也滿足了觀眾參與節目的心理需求。例如,一些電視節目利用互聯網進行實時直播,觀眾在線觀看留言評論進行互動交流,在提升節目傳播廣度、深度的同時,也可以及時把受眾的意見建議傳遞給節目創作者。
此外,便捷的全媒體信息傳播,給主持人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源,這使得主持人在節目主持中,能夠對信息進行整合,從而挖掘出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引導社會輿論,這在一些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表現得更為突出。
最后,全媒體的互動平臺,也為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形象提升提供了便利。在一些社交網站或者廣播電視自己的網絡平臺上,主持人從熒屏上走進大眾中,利用各種網絡社交平臺樹立播音主持工作以外的社會形象,或者通過網絡互動,征集節目主持方面的意見建議,這對主持人親和力的培養將會產生積極作用,有助于強化主持人更加接地氣的主持方式。
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中,受眾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要求,除了具備最基本的主持素養外,對主持人的個性化主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具備個性化、專業化主持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也就迎來了自身主持發展的新機遇。
在全媒體的發展環境下,個性化主持人大多具備較強的綜合素養,能夠用自身獨特的氣質,將主持特色節目的定位相結合,展現其個性化的特征,從而讓觀眾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既了解了節目傳播的信息,也欣賞到主持人的個性化主持[2]。近年來,這種個性化、專業化的主持人在全媒體時代下受到大眾廣泛關注。例如,綜藝節目《朗讀者》,主持人董卿厚重的文化積淀、良好的個人修養、溫婉的主持氣質,加上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迅速讓該節目走紅,受到極大關注。即便是她在節目中向觀眾講述一些道理,也能夠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直擊人們的靈魂深處,同時又給人以愉悅的享受。此外,白巖松的敏銳深刻、汪涵的睿智風趣、撒貝寧專業的法律知識、尼格買提的親切灑脫等,這些極具個性化風格的主持人除了本身具備較強的綜合素養外,也和當下對主持人主持樣態和內容提出更高要求的全媒體大環境有關,因此,全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給主持人培養個性化主持方式帶來了機遇。
全媒體時代對大眾傳播來說是一個發展的新機遇,傳統的廣播電視節目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斷探索和改進節目的傳播樣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要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的傳播特點,把握全媒體傳播規律,擴大視野、俯下身子、更接地氣,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探索思考積極進取,以更優質的廣播電視節目和更受喜歡的主持形式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
[1]楊陽.試論全媒體時代主持人的個性塑造[J].西部廣播電視,2016,(20):180.
[2]王麗莉.全媒體時代新聞播音員主持人的機遇與挑戰[J].新聞傳播,2013,(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