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興智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民族音樂元素在藝術歌曲中的體現
——以《故鄉》為例
馬興智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在學習中國聲樂作品時,對于作品的選擇以及作品所采用的民族音樂素材的把握是能否演唱好民族聲樂作品的關鍵。藝術歌曲《故鄉》 在抗日時期廣為傳唱,成為抗日戰爭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歌曲之一。本文以《故鄉》為例對聲樂作品的民族性風格進行分析。
陸華柏 ;《故鄉》; 音樂特點
陸華柏是我國專業藝術教育培養出來的第二代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武進人。出生于湖北荊門,自幼生長在武漢。根據陸華柏先生《我是怎樣學音樂》中回憶,他1931年入武昌藝專學習,陸華柏先后受益于陳嘯空、繆天瑞、麗尼、高莊、肖綺好特和賀綠汀等幾位老師,畢業后以優異的成績留在母校,擔任樂理與鋼琴教學老師。一年以后由徐悲鴻親自推薦,前往桂林進行音樂教育和宣揚抗戰愛國思想等工作,由此與廣西結緣。后來輾轉了福建音專、湖南音專、中央戲劇學院、華中師范學院、湖北藝術學院之后,1963年起在廣西藝術學院任教,直至1985年退休。
歌曲《故鄉》張帆作詞,是陸華柏先生于1937年冬天譜曲創作的,陸華柏先生談到“回憶四十年前在桂林象鼻山麓寫這首歌曲時,感情是真實的,是有感而作的,有的音符甚至是噙著淚寫的。在構思過程中,歌聲旋律與鋼琴不能走的和聲、形式,差不多同時涌上心頭,一口氣寫出(以后也未作多大改動)”。那個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不久,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許多大城市相繼淪落,歌曲《故鄉》首演時,在座有就有許多從天南地北逃難到桂林的人,雖然來自不同的城市,但聽到這首歌的人們不禁懷念起生長生活的故土,懷念起逃亡前那些恬靜和美的生活,不少人都留下了眼淚。《故鄉》為陸華柏先生的成名作,此曲問世后獲得過中央文化委員會優秀作曲獎,并在群眾中廣泛傳唱。
《故鄉》作為陸華柏老師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歌曲之一,在音樂處理和變化上都有鮮明的藝術特征。歌曲的調式決定了歌曲的感情色彩,不同的調式選擇與運用都是作曲家經過反復推敲而選定的。只有把握住了調式,才能確定旋律的導向,音樂的變化。《故鄉》是一首抒情性風格與朗誦性風格 (帶戲劇性)相結合的藝術歌曲。此曲共分兩段,以今昔對比的手法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控訴了中國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難和回歸故鄉的期盼心情 。而在今昔的對比上陸華柏老師選擇了通過轉變調式的方法來表現的。在歌曲的一開始,典型的中國民族五聲調式勾勒出一幅故鄉寧靜、祥和的畫面。旋律悠揚舒緩,富于流動性,把故鄉優美的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使人充滿了向往。在樂句之中作曲家運用了很多的空拍處理,先說到“哪兒有”而有什么則在空拍之后才說出;先說到“春天”而春天是怎樣的情景也留到空拍之后,這樣的處理不僅增加了音樂的變化,樂句間的空拍也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樂曲的結束選用了一連串的五聲上行音階,把人們對故鄉的懷念之情推到了高潮。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從旋律音的排列我們可以看出,作曲家主要選擇了,這幾個音。而這幾個音正是典型的日本大和民族調式音階。隨著一串下行音階的出現,歌曲在毫無先兆、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直接從五聲調式轉到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大和民族調式。這正是陸華柏老師創作的高明之處,他運用日本的調式毫無準備的直接闖入,打破了悠揚的五聲調式所構建的寧靜與祥和。揭示了日軍軍國主義侵華的罪行,讓全世界人民即使聽不懂中文歌詞,也能感受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傷害。把握住前后調式上的變化,才能使歌曲前后的對比更加強烈,從而更好地表現歌曲內容。歌曲最后鋼琴伴奏以“卡農”呼應的方式緊隨著旋律的起伏和演唱者音色的變化時而在高音區、時而在低音區伴隨進行,更增添了歌曲的感人色彩:整個歌曲在富有激情的高潮中結束。結束前幾小節的急板鋼琴尾聲,似乎把主人公那種“言猶未盡”的、激動不安的心情,盡情地表達出來。
在藝術歌曲《故鄉》的演唱上首先要把握人聲與鋼琴聲部之間關系,不能簡單的把鋼琴聲部看成伴奏,而是要從鋼琴聲部中把握音樂的內涵、發展以及音色的變化。《故鄉》的前奏部分清澈悠揚,再琶音分解和弦的伴奏下演奏出歌曲的第一部分主題,通過鋼琴聲部一連串的五聲上行音階引出主旋律。所以在演唱時要在前奏中醞釀情緒,感受音樂所描繪出的故鄉的美麗景色,提前做好準備,在第一句的發聲時應與鋼琴聲部音色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音樂良好的過度,而不至于顯得人聲過于突出。其次,要注意第一部分中空拍的休止。在第一部分中出現了多處小的休止符,此處的休止并不是簡單的空拍,如歌詞“那兒有...清澈的河流”“春天...新綠的草原”,在唱完“那有”和“春天”之后并不是直接唱出有什么、春天怎樣而是空一拍之后才唱出,作曲家這樣的處理,一方面表現出由于侵略而背井離鄉的人們懷念故鄉美景時的心痛,另一方面通過短暫的休止引發聽眾的想象,使聽者與歌者之間融為一體。第二部分在演唱時要注意情緒的變化。對敵人的暴行進行痛斥的同時,悲傷與憤怒的情緒一直貫穿始終。歌曲最后的用近似于宣敘調的寫作手法寫出流亡者的呼喚“我的母親,我的家呢?”看是在疑問還能否回到故鄉,實則堅定了回去的信念,讓聽者產生抗擊侵略、收復國土、重返故鄉的信心。
藝術歌曲《故鄉》自創作以來,傳唱多年,經久不衰,成為藝術院校聲樂教學的保留曲目。要想演唱好這首作品,歌唱者除了提高技術和藝術修養的同時,還要認真分析、理解作品,領會作曲家意圖。根據歌曲的思想內涵,旋律走向,結合情境、情緒、情感的變化,這樣才能更好的演繹這首作品。
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科研課題:《聲樂作品中運用民族音樂元素所創作歌曲的研究》(項目編號:YB201529)結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