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沖 柴慧霞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隴東民間歌曲的藝術風格研究
馬 沖 柴慧霞
(隴東學院音樂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土地十分廣闊,也就孕育出極為豐富、多樣化的民間歌曲文化。文章以隴東地區的民間歌曲為基礎,首先介紹了民歌的起源及意義,隨后簡單闡述了隴東民間歌曲,最后針對其藝術風格實施了研究。望本次研究能夠幫助人們更清晰地了解隴東的民間歌曲藝術。
民間歌曲;藝術風格;隴東
隴東人民在長時間的生活、生產中創造出具備濃厚地方風味的民間歌曲,也就是隴東民間歌曲,是隴東人民智慧的重要產物,同時也是我國極為重要的民間音樂藝術寶庫內容之一。基于當前存在的隴東民間歌曲而言,其在數量上極為龐大,且在演唱方式及內容上也極為豐富。為此筆者進行了下述研究。
所謂民歌,從宏觀視角上就是民間之歌。民間的百姓,根據自己的生活情況或每日的工作內容,通過口頭的創造與流傳,并在此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成為一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謠。正因為其產生的環境,使其所具備的特征與情感十分直接,同時會因地域或風俗的不同渲染上極為濃烈的民族特征與地方特點,擁有豐富的民間藝術及文化方式。中國作為文化古國,歷史源遠流長,同時也就孕育出很多各不相同的民歌。此外正是這些來源于各個地區的民歌,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更加豐富,讓我們擁有更加優質、多樣化的精神資源。談及民歌的起源,人們的生活、生產及勞作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學者眼中,最初的生產勞作是人類最主要的生活實踐行為,同時也是人類產生的重要基礎,并促使人類不斷發展。同樣,在勞動的基礎上,人們將民歌創造出來,進而得到了文學、藝術等等更加優質的物質文化內容。
在隴東,所有的民歌都來源的人們內心,所有的腔調、音色都是從心中喊出來的,充斥著隴東人民的情感,而隴東民歌中蘊含的地域特質十分顯著。而隴東民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于其歌詞簡單、蘊含運維、應用廣泛、擁有極為鮮明的地域特征及方言。隴東民歌來源于人民內心,經口傳唱,表達其感,得到了極為廣泛的喜愛。而針對隴東民歌歌曲的內容而言,部分是對于人命運的闡述或不平,部分是對生活情況的反映,部分是描述或訴說故事的,還有的是歌唱男女之間美好感情的。在表現形式上也十分豐富、靈活,如一人獨自歌唱、兩人對唱、合唱等等。正因為隴東民歌的上述特征,促使其能夠讓人民具備更豐富的感染力。隴東民間歌曲能夠得到長久的流傳,究其根本是歌曲自身能夠問答,具備一定的對應性,能夠一氣呵成也能自然對唱,能夠讓生活進一步豐富起來。[1]
隴東高原地區,地處寧夏、陜西及陜北的交界處,在甘肅省隴山的東面,其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但交通、信息傳遞及經濟都不是十分理想,甚至是貧瘠。基于這一特點,使得隴東地區沒有遭受現代經濟文化的影響,促使其民間藝術及文化得到了更加優質的發展。而隴東民歌作為其中具備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在此背景下不斷發展,成為隴東民間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鮮花”。而其藝術風格更是十分動聽、質樸及悠長。隴東的民歌在體裁上主要表現為小調,同時包含了勞動號子、習俗歌曲、信天游等等,主要是對隴東人們的生活情況、情感或社會工作進行反應,內容趨向寫實、質樸。下面以信天游為例對隴東民間歌曲的藝術風格進行分析。[2]
提及信天游,第一反應就會想到陜北民歌。而實際情況下,整個隴東地區全部充斥著濃厚的信天游民歌風味,隴東人們稱這種民歌為山曲(酸曲),其內容及曲調都極為豐富。此外信天游沒有特定的唱詞,以即興編唱為主,同時主要歌頌人們的愛情生活。在信天游中,多見自然景色、歷史文化人物間的比較,有時會因歌詞的上句,即興的唱出下句,一般情況下,下句更具主題性與生動性,同時其語言非常“接地氣”,是隴東人們十分喜愛的一個娛樂活動。就隴東地區信天游而言,主要的組成結構為上下句,多為七字句,甚至會更多,往往上下句的字數存在差異,而對于這些缺失的字,一般用語氣詞,如“啦”、“啊”、“呀”等代替。在韻律上,一般為兩句一韻,不過在韻律上要求不嚴格,一般有幾句唱幾句,不用刻意拼湊。慶陽信天游在旋律上分為兩大類:一類以自由的節奏、大音域及較大的旋律起伏為主,在演繹起來更加的奔放,表達額情感更加濃烈;一類以均勻的節奏、穩定的節奏以及齊整的歌曲結構為主。針對信天游的曲調而言,其具備較強的可塑性,一般會基于語勢、節奏、環境或心情的差異發生相應的變化。所處地域不同,唱歌方式不同;自己心情不同,歌唱方式也存在差異性。總之,不存在特定的規則對其進行約束。此外隴東地區民歌中的小調因自身分布廣泛,內容豐富,一般是民歌組成的主體,也是其展現風格的重要表現方式,這種歌唱方式具備較為固定的曲調與歌詞。但因多種藝術文化的影響,該類曲調往往更加復雜,但因其自身結構的特殊性,使其更具優美、協調、舒展等特性,成為隴東地區民歌不可切割的重要結構。[3]
隴東作為甘肅的一個重要組成地域,是我國少數民族的重要居住地。正因如此,使得隴東地區蘊含極為多樣化的民族民間文化,產生并積累了非常多的民間歌曲,并使歌曲中蘊含了濃烈的民族及地域色彩,產生了特有的藝術風格。而目前對于該方面的研究仍十分薄弱,需要有關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讓人民更加清楚的了解到隴東民間歌曲。
[1]董華.傳統音樂元素在當代聲樂教學中的繼承與發展——以陜北民歌的演唱與教學為例[J].中國音樂,2015(02):254-256,266.
[2]趙志學,強占全.隴東紅色民歌的音樂分析及傳承創新策略[J].隴東學院學報,2016(06):10-15.
[3]胡小滿.民歌研究的一例“學案”——《河北民間歌曲選》采集與編輯研究[J]. 音樂研究,2016(01):20-32,2.
馬沖(1984—),男,漢族,甘肅省慶陽市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音樂教育;柴慧霞,女,隴東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民族民間音樂。
甘肅省“十二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隴東民歌和地方高校音樂教學研究》(項目編號:GS[2014]GHB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