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雁
(寧夏省吳忠市鹽池縣長城希望小學,寧夏 吳忠 751500)
淺談多媒體在音樂課堂中的合理運用
李雪雁
(寧夏省吳忠市鹽池縣長城希望小學,寧夏 吳忠 7515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已經以勢不可擋的氣勢登上了教學舞臺,成為音樂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往的音樂課,只是單純地教師教唱,學生學唱的過程,有了多媒體設備后,學生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并且學習音樂。形象的音樂情境,更能增強學生的興趣;豐富的視聽情境,讓學生對音樂的感受更深;多媒體運用,拓展學生的音樂之夢。
多媒體;情境;主動性;選擇性;合理
一堂精彩的音樂課就像一個生動的童話故事,它那結構巧妙,充滿新意的教學設計和精彩的導入,就可以立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 新課程理念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和指導者,更是溝通學生與音樂兩者之間的橋梁。 下面,我就淺談以下幾個方面。
每節課的導入很關鍵,要求音樂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比如說,我在教授《快樂的潑水節》這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運用多媒體精心制作了課件,在導入時我先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都有哪些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嗎?你們還知道哪些民族的節日呢?學生回答:回族的古爾邦節,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接下來我會展示周總理和傣族人民歡慶潑水節的熱烈場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繼而開始愉快學習《快樂的潑水節》這首歌曲。在學會歌曲后,我也會在拓展環節運用多媒體教學生認識傣族樂器葫蘆絲,并且播放傣族人民喜歡的葫蘆絲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去享受、去學習。
傳統的音樂教學雖已注重反復練習,如唱歌課就以多唱歌曲為主,音樂欣賞以多聽為主等,視唱練耳以多聽多練為主等,音樂課的教學方式不外乎這幾種。但是,如果能把多媒體巧妙的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更加能夠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從而達到提升學生音樂修養和藝術修養。
比如,在學習《雪花》這首歌曲時,我先通過多媒體播放一段下雪的動畫視頻,從而引導學生回答出今天所要學習的題目:雪花。在學唱過程中,有一句是表現數雪花的歌詞“一、二、三、四、五、六,哈哈,哈哈,雪花共有六個瓣。”在這里,為了能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邊數邊唱歌,我運用多媒體制作出一片片亮晶晶的雪花來,學生們充滿興趣的一邊數著、一邊唱著,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
傳統的音樂唱歌課,老師教會學生唱某首歌曲,就片面的認為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即便有識譜教學這一環節,學生也興趣不大,導致整堂音樂課變的枯燥乏味。所以,教師應該運用多媒體工具使音樂課堂不枯燥。
例如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北京喜訊到邊寨》時,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遍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讓學生直觀的欣賞一遍,然后再進行系統聽賞、學習。接下來在欣賞引子部分時,教師可以運用計算機播放引子部分音樂,并運用播放功能中幕布將圓號圖片蓋住,再以提問方式進行學習:大家還記得樂曲開始時的音響是什么樣的?你可以模仿嗎?等待學生認真回答后再介紹,樂曲以號角聲開始,其中,用管弦樂隊中的圓號模仿了苗族特有的牛角號的聲音。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豐富又生動。
在欣賞A段,教師可以出示樂譜,要求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思考問題,這一音樂主題重復演奏了幾遍? 第2遍運用了什么特殊的演奏手法? 接下來運用多媒體來做節奏訓練,為樂曲伴奏。通過簡單的節奏訓練,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提高音樂表現力。
當前,音樂多媒體課件大致有創設情境型、激情導入型、興趣教學型、創編活動型和音樂拓展型等。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要慎重選擇,注意自己的目的。雖然多媒體在教學中有一定的優越性,但是,多媒體的運用是為了提高音樂課堂效率,而不是追求它外在的形式。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過分牽強的使用多媒體可能會起到畫蛇添足的反效果。
多媒體擁有很多有用的功能,但是很多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完全用多媒體取代了黑板、粉筆和各種打擊樂器,有些音樂課甚至從頭到尾都是多媒體,這樣多媒體就變成了獨媒體。多媒體雖然很強大,但其它傳統常規媒體也有其不容忽視的獨特功能,比如黑板和粉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為了檢查學生學的是否扎實,可以隨時請學生在黑板上面進行反饋和檢測。因此,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多媒體與黑板,以及各種實物教具之間的關系,讓它們有機配合,從而正確發揮多媒體的作用。
總之,多媒體正在以銳不可當的氣勢步入音樂課堂,它也是推行新課標的有力工具。我們全體音樂教師,要積極、正確、合理的的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將我們的音樂課堂變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