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靜
(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江蘇 南京 210046)
兒童音樂劇 小學音樂教學注入新鮮活動
樂 靜
(南京市棲霞區實驗小學,江蘇 南京 210046)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教育相對于以往也越來越激烈。對于小學音樂教學來說,傳統講授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音樂思維發展,也傷害學生學習積極性。兒童音樂劇的出現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為音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理念,作為一種歌唱手段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則從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劇、創設音樂劇教學情境及教師分類指導音樂劇等分析其具體教學措施,望為教師同行提供教學參考。
小學音樂;兒童音樂劇;教學
傳統小學音樂教學受學生年齡因素限制,無論是音樂教材還是教學方式都以基礎知識為主,常見課堂模式即教師領唱,學生跟唱,或者在中間穿插部分簡單的音樂技巧,但歸根結底仍然是領唱和跟唱的教學模式。長期以往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事實上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引入兒童音樂劇形式改善傳統教學情況,借以音樂為靈魂,故事為根基,通過學生表演和歌唱展現歌曲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兒童作為音樂劇的主體,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以自由活潑的形式最大限度滿足兒童情感需求,使兒童處于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中,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積極性。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蘊含著豐富的審美教育意義,對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在音樂課上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要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音樂劇,音樂劇類型等,音樂教師可先運用通俗易懂的理論知識介紹音樂劇概念和其藝術特色,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之后再運用現代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劇作品加深學生理解。受課堂時間限制和學生鑒賞能力等因素影響,音樂教師可采取分場景和分角色的方式指導學生帶著疑問欣賞音樂劇,例如音樂劇中有哪些特別角色,他們是如何表演以及他們在劇中說了哪些經典臺詞,由此一提高音樂劇教學針對性。欣賞之后教師應點評學生回答,并引導學生思考音樂劇外在形式與內涵,感悟音樂劇思想感情,學生能從深層次了解兒童音樂劇,自然也會明白如何演繹音樂劇。歌曲、舞蹈、劇本是兒童音樂劇的表現核心,音樂教師在學生了解音樂劇概念后就可結合音樂教材在課堂上開展簡單的歌舞劇形式教學,即學生一邊歌唱一邊跳舞,打破傳統被動式聽講課堂教學模式。小學階段學生本來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天性活潑,這種載歌載舞的課堂形式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后期音樂劇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兒童音樂劇是集表演、歌唱和舞蹈等多種形式于一體的教學模式,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用兒童音樂劇就可創設教學情境,發揮出獨特的作用。例如教師在講解《梁山伯與祝英臺》一課時,首先請一位學生上臺單獨演奏這首歌曲,并引出作品背景。故事兩位主人公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成為一段佳話。歌曲副歌在二人結拜兄弟后轉入慢板,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寓意二人就要分別,由此表現長亭惜別和十八相送的依戀之情。教師挑選數名學生表演這首歌曲最經典的三段情境,分別為抗婚、樓臺會和哭靈投墳。第一部分運用鋼管樂奏表現封建勢力的殘暴,采用戲曲散板的小提琴演奏出祝英臺惶惶不安的心情。音樂突然停下轉入慢板階段,扮演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兩名學生就可在音樂的襯托下進行表演,展現如泣如訴的悲壯情境。著音樂急轉而下,運用戲曲中緊拉慢唱的手法拉開哭靈投墳大戲的帷幕,祝英臺得知梁山伯在歸家后不久病故,下定決心要共赴黃泉,于是在出嫁當天穿素服上花轎并前往梁山伯墳前祭奠,弦、管、鼓、鑼齊鳴表現祝英臺縱深投墳的同時也將歌曲推向最高潮。音樂劇最后一個小高潮也因此開展,即當祝英臺撞向墓碑,墓穴突然打開,祝英臺毫不猶豫就縱身一跳,合上的墓穴飛出兩只蝴蝶,再次點名主題。學生在音樂劇中可以充分感悟主人公時而憧憬、時而歡喜、時而悲憤的情感,增強對音樂的理解。
當學生欣賞和表演過音樂劇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將所學歌曲運用歌、舞及劇三者相結合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此過程中為學生設定場景,并給予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表演題目,讓學生充分調動想象能力進行表演,而教師就通過學生實際表演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兒童音樂劇要點,檢驗學生是否正確理解兒童音樂劇基本功能,同時指出學生表演中存在的問題,再針對學生存在問題調整教學方案。通過音樂劇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是否具備音樂天賦,對于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參與伴舞、服裝、道具制作、伴唱等內容學習,讓這一部分學生也能感受到音樂劇的氛圍。對于音樂底子較好的學生可以讓對其進行重點培養,進一步激發學生音樂潛能。教師在兒童音樂劇教學中除了要具備音樂教育理論知識和音樂本身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與音樂劇有關的戲劇、美術、文學知識等其他藝術學科知識,同時在學生表演中給予客觀的評價指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引入兒童音樂劇效果顯著,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它能很好地解決傳統被動式學習的局限,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和教師一起感受音樂的魅力。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成為主體,符合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提出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音樂劇實踐中豐富自身音樂體驗,進一步提高學生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鄭鋒.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兒童音樂劇[J].新課程學習·上旬, 2014(8):186-187.
[2]伍曉霞.淺議小學音樂教學中兒童音樂劇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5,12(8):238.
[3]周泉.兒童音樂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音樂, 2016(4):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