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勝
(九江鎮沙頭華光中學,廣東 佛山 528208)
在音樂教學中進行愛心教育和德育滲透
羅 勝
(九江鎮沙頭華光中學,廣東 佛山 528208)
“親其師,信其道”,“用愛心培育愛心”。由于學生升中學,初次離開父母,感情較為脆弱,所以極需來自學校里的愛心。愛,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橋梁,也是一條基本的教育原則。本文從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誨人不倦三個方面,結合自已教育教學的經驗,對師愛的重要性進行闡述,與同行們共同探討。
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誨人不倦;德育滲透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過:“音樂是人類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從中可以看出音樂的首要功能是審美作用,音樂課是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音樂教育、教學搞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社會接班人的質量。所以要把音樂的氛圍滲透到整個社會群體中,使他們無論工作、學習、勞動等都有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現,使他們的生活音樂化。
一個從事教師職業的人是否稱職,最重要性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看他能否做到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對學生的愛,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在熱愛學生的同時,又要做到誨人不倦。正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所說:“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像父母親一樣熱愛學生,他將會比一個讀遍所有的書,但既不熱愛事業也不熱愛學生的教師好,可是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這正道出了教師人生價值的真諦。
教師熱愛學生,會起到春風化雨,點石成金的作用。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愛的作用更加顯著。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課堂上,教師以飽滿的情緒、抑揚頓挫的聲音,善意的微笑、真誠的贊美,還有生動的比喻以及新奇的提問,縮短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設激情參與的良好心理環境。所謂情通,則理達。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講述道理,會經過學生感情的過濾或催化。首先教師要樹立民主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就能尊重教師,學習的注意力集中,主體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其次要樹立育人為本、以學為本的教學觀,通過以朋友、同志的身份與學生交流,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實現師生之間的感情共鳴,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下發揮出最大的學習潛能。
“師者,傳道解惑也”。教師為完成好教育教學任務,應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甚至還應有教育的機智、教育的藝術。要做到這一切,首先必須對學生愛得真,愛得深。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孩子由衷的關懷,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這說明,教育技巧、教育藝術并不神秘,首要的、根本的是熱愛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愛,會通過恬靜的微笑,溫和的目光,和藹的態度等一一傳送到學生心中。學生們都具有細膩而敏感的心,在輕松、愉快、親切的氛圍中,能激發出他們愉悅的學習心境。這樣,他們就會保持積極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思維清晰,反應敏捷,從而達到迅速有效獲取知識的目的。即使學習遇到困難,學生也會愿意動腦筋,想辦法解決。總之,教師對學生的愛,對學生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創造力的培養以及自覺性的激發,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個愛學生的教師,他的心是時時刻刻都牽掛著學生的;他總是懷著一種體貼、愛護的心去觀察和認識學生的言行,即使是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也能從積極的角度去理解;他總是對學生寄予深切的期望,對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點滴進步都由衷地感到高興,而對學生的缺點則努力去幫助他們改正,期待學生健康成長,那怎樣才能激發教師熱愛學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師要愛全體學生,對學生一事同仁,不偏愛。一句俗話說得好,“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币龅竭@點不容易,教師必須掃除心理障礙,克服偏見,公正無私關愛所有的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用自己的愛心溫暖每個學生的心靈。
其次,用心去了解學生。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感情、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與眾不同的特點,一個學生實際上就是一個復雜的、豐富的世界。在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教師就會與學生產生共振,發生共鳴。
教育中,教師要嚴而有度。教師嚴格要求學生要掌握分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個性和思想特點,按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提出恰當的層次要求。即是以恰當的分寸向他們提出“可望可及”的要求,不要使學生失去信心和動力。教師還要嚴而有恒。教師的要求一經提出,就應當有落實、有檢,在貫徹過程中不能時松時緊,出爾反爾。為了實現嚴格要求的一貫性,教師需要在提出要求前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認真的思考,在執行要求時克服困難和障礙,堅持不懈。
最后,深入細致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陶行知先生曾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有的教師認定后進生是“朽木”,不愿為其作“無效勞動”,這是不對的。教師熱愛優生,更需樹立熱愛差生的觀念,堅信只要找到打開后進生的心靈之門的鑰匙,他也一定奮發上進。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愛心和更大的恒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以導為核心,幫助后進生摘掉后進的帽子。
音樂可以弘揚民族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把愛國、經典和積極向上的歌曲融于中學音樂情感教學和校園音樂陶冶之中是大有裨益的,作為一門藝術學科,感染力是十分強烈的,針對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材施教,對進一步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從而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發揮,為學生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師要用圖象、文字等方式來營造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沿海版中初二的課文,其中有一首《踏雪尋梅》在導入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制作畫面,白雪皚皚的大地上,北風中臘梅傲然怒放。隨著一陣“噠噠的馬蹄聲,一個人騎著馬頂著風由遠而近,音樂聲響起,伴著老師有感情的朗誦,”雪霽天晴朗,臘梅處處香……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國歌》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樂曲,創作于1935年5月11日,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是為同年的5月24日的電影《風云兒女》創作的主題曲這是一首雄偉有力的進行曲,唱出了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這首歌曲在歷史上起了相當大推動的作用表達了中國人民共同心愿,所以在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將其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這首曲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氣質,中國人民的勇敢,所以唱起來確實覺得莊嚴,充滿了勇往直前的戰斗信念,通過介紹同學在演唱這首曲時就有了新的認識。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于1939年。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鼓舞著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激發了中國人民頑強的斗志,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另外《黃河大合唱》中折射的民族精神也是所有中國人所認同的。團結凝聚力量,凝聚振興中華?!饵S河大合唱》流傳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但這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團結精神卻永遠是時代的主旋律。如《黃河船夫曲》吸取民間勞動歌曲特別是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運用動機主題、發展手法和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描繪了船夫們與風浪搏戰的動人場面。表現人們登上河岸時的樂觀情緒,尾聲又以快速有力的動機進行。由強漸弱,由近到遠,表示中國人民的斗爭仍在艱苦頑強地繼續……
運用音樂的語言塑造形象,抒發人們生理情感,喜怒哀樂,音樂與情感是相聯系、依存的,它表達了人類豐富的情感。如唱《小春筍》這首歌時,我讓學生邊看幕上的動畫邊欣賞音樂“驚雷聲中,小春筍爭相破土而出,水珠滴在筍尖上,晶瑩剔透……這樣的教學氛圍中,學生就能很容易體驗到音樂的美。
音樂藝術的功能和作用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有了新的進展。人類思維的成果,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煩惱,選擇有音樂節奏的美感多多。有思想品德方面的,也有藝術方面的,還能調節身心,舒展情緒,潛移默化地起到凈化心靈、升華情操、完善人格的作用。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音樂所激發的、交流的首先是人的情感。通過情感的載體,進入審美的狀態。
只有通過音樂的美感,人們才能在身心愉悅的前提下深刻地感受音樂。音樂的美感力量是獨特的,能夠以真摯、生動和深刻的感情形象去撥動人的心弦。正如貝多芬所說:“使人的心靈爆發出火花來?!?/p>
希望文明之花在藝術的土壤中開得更加輝煌、更加璀璨。
羅勝(1976—),男,廣東省興寧市本科文學學士學位中學音樂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