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莉
(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廣東 江門 529000)
“動”態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
李穎莉
(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廣東 江門 529000)
以往傳統式的封閉教學模式,完全將學生們的積極主動性扼殺在最初的萌芽狀態,學生們僅僅是搜集知識的工具而已,課堂教學演變為教師傳授知識的橋梁,沒有任何氣息的教案變成了一雙看不見的手支配著學生的學習思想,課堂卻成了教案劇演出的舞臺,封閉的知識,封閉的課堂、封閉的師生授受關系,限制和扼殺了學生個性的主動發展,從而造成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實踐能力低下,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學呼喚開放的課堂,呼喚開放的學習環境。筆者在音樂課中引導學生“動”起來,實施“開放·活力·高效”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就是給學生真正自由學習的空間,更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個性學習需求,促使課堂變得更加靈活、變得被學生們所喜愛。
律動;互動
所謂“動”起來,不是搞個熱鬧的活動就是“動”,不是簡單的無價值問答就是“動”,也不是低效的學生參與就是“動”。這里所說的“動”,除了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眼動,口動,手動,腦動,心動外,特別強調的是“律動”的“動”,“互動”的“動”,有效實施這種“動”態音樂教學,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能夠獲得長期性的保持,音樂可逐漸演變為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堂有意義的課程。
律動,是將具有韻律的身體動作、姿態來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這一詞是由著名音樂教育學家達克羅茲在創建其獨特的教學體系的時候所提出的。達爾克羅茲指出:音樂課最為關鍵的是逐漸地喚醒起廣大兒童特有的音樂意識,這不但是學習音樂的基本需求,更為關鍵的是廣大兒童的一種本能需要。其中,體態律動為一種肢體語言,是人類自始至終就有的一種基本能力。在小學音樂課里,只要是律動的環節,孩子們的臉上都寫滿了快樂興奮。身體各部位的律動,似乎把潛藏在她們體內對音樂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喚醒了。
律動是對學生音樂感受的一種培養,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去理解音樂和創造音樂,促使學生養成一種在接觸到音樂之后便能夠全身心投入進去的習慣,進而促使學生在體驗音樂、表現音樂方面的基本水平獲得全方位的提升。教師可按照實際教學需求將律動融入到日常教學內容當中。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律動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課堂結束之后,律動則能夠將整節課堂推向高潮,達到余音繞梁的功效。
(一)節奏律動,音樂律動的根本
節奏律動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當中是經常使用到的,是所有音樂律動的基本源泉。節奏作為音樂的基本構架,是音樂的關鍵構成單元。在“動”的基礎上便會有節奏的形成,為此,隨著給與學生們一定的音樂律動,其節奏便會隨之產生。
在教學中,我強調“音樂響起,全體舞動”。不管是頭、手、腳、還是腰、小屁股,哪怕是一個小指頭都行。能隨著音樂動起來,就說明真正聽到了音樂,然后才能逐漸去理解音樂,表現音樂。每教學一首新的歌(樂)曲時,我經常會首先播放該首歌(樂)曲,請學生隨著其韻律自由的舞動。片刻的歡愉不僅使其熟悉了音樂的各種節奏、速度,還讓他們在自然擺動中,增強了身體的協調性。在欣賞二年級的《勞動歌》時,我帶領孩子們在《勞動歌》的音樂背景下模擬七個小矮人在礦井中勞動的情景,一些人扛著鋤頭在勞作、一些學著小矮人的樣子在可愛的走路、一些在隨意敲打……在對勞動過程進行細節模仿的過程當中,可幫助孩子們真切的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美好感受,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巨大樂趣。
從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出發,那些,抽象的宏觀事物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譬如單純的音樂理論知識會讓他們味同嚼蠟。如果能把抽象的變為形象的,把宏觀的變為直觀的,把理性地變為感性的,就很容易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些原本枯燥的知識他們自然樂意去學了。節奏律動是化解抽象音樂知識的妙招之一。譬如:在教學四三拍子過程中,縱使是讓學生熟記了四三拍的基本概念(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三拍,強弱規律是強弱弱),可是為什么一段時間后他們會忘記的一干二凈?很簡單——沒有切實的理解,只有呆板的死記硬背。
(二)情感律動,音樂律動的靈魂
我們若將節奏看作是音樂的基本構架,韻律是音樂的血肉,那么情感將會是整個音樂的靈魂。在我們的平時生活當中有的人或許會說:“我連樂譜都不認識,更不要談及去學習音樂了”。其實,這是對音樂的一種錯誤理解。著名音樂家雅尼也不認識樂譜,但是他卻能夠聞名中外;柏遼茲并不善于彈鋼琴,但是他卻譜寫出了世界著名的交響樂。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正如一個嬰兒不會因為不識字而拒絕學習說話一樣;音樂是人的天賦,只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就能夠體驗音樂的情感。情感律動則是訓練音樂耳朵,增強音樂感受能力的良好途徑,學生在節奏律動中表現了音樂的節奏和力度,情感的律動則向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體態律動的同時用心體驗音樂中蘊藏的情感。
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幫助學生親身體驗、積極表達情感,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上喚醒學生對于學習音樂的積極能動性。為此,在日常的音樂教學當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改變以往落后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積極的融入到音樂律動當中。對學生的耳朵進行音樂訓練,從而促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的增強,最終達到非常好的音樂教學效果。
如二年級的欣賞樂曲《森林水車》,這是一首帶標題的描繪性作品,音樂清新流暢,歡快活潑,充滿童趣,給人以躍躍起舞的感覺,是一首深受兒童喜歡的音樂作品。我讓學生從聆聽音樂開始,引導學生模仿水車轉動和小鳥叫等動作,讓學生通過體態律動以愉快的情緒表現對《森林水車》的理解,然后通過想象、講故事、律動、綜合表演等讓學生感受《森林水車》音樂的歡快情緒和美感。在五年級歌曲《趕墟歸來啊哩哩》,其具有非常濃厚的西南民族特色,旋律活潑、明快。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和孩子們共同創編了彝族人背著筐子去趕墟的簡單動作,孩子們踩著那四四拍子歡快的節奏縱情表演,我仿佛看到了彝族人民趕墟歸來的嬉戲歡笑,愉快歌唱的歡樂場面。孩子們對音樂情感的生動詮釋讓我倍感欣慰。
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律動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使課堂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的有效方法。我們需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在音樂的藝術領域中展現出自己特有的藝術風采。
課堂教學中飽含著強大的生命力,實施有效地互動能夠促使課堂教學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進而促使學生自身所具有的音樂潛能最大化的開放。音樂課堂的有效互動不但可將整個課堂帶動起來,并且可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樂趣。就像教育家舍吉寧所講的:我們的任務——并不是要孤立學生、孤立教師,而是將學生和教師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音樂屬于一種動態化的藝術,在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當中,一定要爭取能夠讓學生融入到整個教學活動當中來,在有效互動的教學環境下,學生與教師能夠一同去分享音樂知識帶來的無限樂趣。
(一)有效互動,是創建和諧學習氣氛的前提
音樂課堂當中,唯有在和諧的學習氣氛中才能夠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的狀態進行學習。和諧的音樂課堂環境,可促使學生保持舒暢愉悅的心情,思維更加活躍,充分地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可以說,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是達到最佳教學成效的重要基礎條件。
在學唱六年級歌曲《洛列萊》時,為了讓學生對這首歌曲中的女妖洛列萊有更深刻的了解,我發動全班即興改編一個音樂故事。我先為這個故事開了一個頭:“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望無際的大海里,有兩座浮動的礁石”、“浮動的礁石白天是透明的,晚上變成了黑色”、“礁石上住著一個女妖”、“那是一個有著魔鬼的身材,天使的面孔,心腸惡毒的女妖”……同學們在《洛列萊》的音樂背景下,以歌詞為藍本聯想翩翩,個個躍躍欲試,每人都想為這個音樂故事措辭潤色。音樂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音樂的引路人,自始至終與學生間保持一種民主、輕松的教學關系,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變得更加開心、更加歡快。
(二)有效互動,遵循音樂實踐的理念是關鍵
《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動態音樂教學當中,需要不斷地去引導學生對演唱、演奏、編劇、藝術性表演等積極參與,做一名音樂的聽、唱、演奏的切身實踐人,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學習音樂的實踐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可以說,有效互動中可展現出音樂的實踐理念。
互動實則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音樂課堂之所以能夠吸引廣大學生,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實現了各種不同形式上的互動。有效互動是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學當中,是以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從而實現教學相長的教學模式。
[1]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 現代教育技術,2014(05) .
[2]疏鳳芳.基于翻轉課堂的開放教育教學模式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 軟件導刊,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