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元
(大雅樂盟,貴州 貴陽 550004)
試論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小品》藝術特征及演奏體會
徐天元
(大雅樂盟,貴州 貴陽 550004)
俄國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紀的一位音樂巨匠,他的作品讓無數學者、音樂家及演奏家為之傾倒。作為其獨一無二的無伴奏單簧管獨奏作品,《三首小品》在斯特拉文斯基的藝術生涯中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鑒賞價值。文章從作品的創作背景及創作風格出發,分析了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小品》藝術特征,并就自身演奏體會進行描述總結。
斯特拉文斯基;單簧管;室內樂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是俄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是西方現代音樂發展潮流的領軍人物。在其藝術生涯中創作了諸多家喻戶曉的作品,風格多變且單簧管使用較為突出。斯特拉文斯基為舞劇《春之祭》的樂隊編曲,其中包含有數個單簧管聲部,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室內作品,如歌曲《貓的搖籃》(女聲及三支單簧管, 1915-1916)、《烏木協奏曲》(單簧管獨奏及器樂合奏曲,1945)、歌曲《亞伯拉罕與以撒》(男中音或次女高音與三支單簧管, 1964)、七重奏、八重奏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單為單簧管而創作的音樂作品,只有唯一的一部,就是本文著重論述的《三首單簧管小品》(無伴奏單簧管作品,1919年),并以其獨一無二的藝術特征成為近代以來世界是單簧管獨奏作品中極其重要的音樂作品。
《三首小品》是斯特拉文斯基為答謝一位瑞士銀行家、業余單簧管演奏家維爾納萊恩哈特(WernerReinhart)資助其舞臺歌舞劇《士兵的故事》而作,當時他已離開蘇聯長居法國。《三首小品》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斯特拉文斯基不拘一格的創作風格的集中體現,除了多重節拍、多調性選擇與不協和音、以及出人意表的樂器音色營造喧鬧環境的先鋒派創作思維完美運用外,還完美的融入了斯特拉文斯基所偏愛的爵士樂節奏,使得斯特拉文斯基在單簧管作品中獨特的藝術品位得以展現,具有典型的俄羅斯創作風格。鑒于此,該作品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至今已是出演次數最多、最受廣大群眾歡迎的數優秀的無伴奏單簧管作品之一。
其獨具個性的創作手法、使得作品取得了空前成功。這部作品對單簧管演奏者而言,是非常難以掌握的,整個樂章中變化多樣的節奏,使演奏者不得不為之頭痛,不僅如此,其音色也是一大講究,尤其是第一樂章的低音部分,演奏者必須要有渾厚的低音來駕馭,是學生們磨練音樂性、音樂結構邏輯性及音色控制力最佳的作品之一。這首無伴奏小品打破了傳統的大小調的觀念,在調性頻繁轉換和不斷游離方面,具有極大大的挑戰性。
三首小品并無伴奏,但三部分間無論是在調性選擇、音樂元素的融入都體現出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藝術特點。值得一提的是,三首作品的節拍并不常見,第一和第三為交換拍,第二首則將其取消,這種選擇直接導致了重音的出現出人意料,而這正是斯特拉文斯基最為喜愛的一種典型的“旋律力”的表現手法。
作為三首中速度最慢的一首,第一首在氛圍舒展上進行緩慢,音區選擇也較低,但其音樂的發展主要是在B大調上進行的。第二首與第一首則明顯的區別開來,對比十分鮮明,樂曲通篇沒有拍號,速度進行較快。第三首速度相似,交換拍子,樂音具有典型的拉格泰姆的節奏特點。
(一) 第一首(第1—30小節)
第一首小品主要采用的是泛調性與泛調式,以慢板相輔,以期營造出一種安靜悠閑的氛圍,來體現出貓的慵懶。裝飾音的出現毫無預兆,使得節奏跳躍性加強,將安靜與跳躍兩種截然不同的音樂韻律結合在了一起,此時小品節拍不斷變換,旋律中大跳突出。在總計30小節的作品里,節拍上就使用了2/4、3/4、3/8、5/8等, 旋律中除了突出大跳,減七度、小七度、大七度、大九度等音程也在不斷運用,加上頻繁變換的節拍,將不拘一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營造了一種閃爍不定的氣氛和靜謐中的動感。
第10-11小節,出現了一個突然的加重音,表現出貓即將蘇醒的氛圍,但是很快曲調又歸于安靜,留出了一段空白,令人無限遐想,余味頓生。重點是在第15-20小節,低音的渾厚度慢慢增加,并輔以不斷變化的節拍由重到輕,加強了聲音的層次感,使整個作品在安靜的節奏中又不失生動,呈現出了貓還在沉睡的姿態,在第29-30小節,其突然的F強度,暗示了貓的蘇醒,為了給第二首強度和節奏的變化做了很好的鋪墊,使情緒的對比更加鮮明,提升音樂的張力。也預示著整個樂段中高潮部分的來臨。
(二) 第二首(全樂章段落無小節)
第二首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段落,這個部分充分體現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才能,作品進行流暢明快無一絲凝滯,泛調性、泛調式和多調音列交織的手法的精準運用,配以相差的小二度,讓韻律色彩與音樂特性表現明顯,與之前產生強烈對比,使得聽眾切身感受到貓追老鼠的激烈氛圍,音樂段落的設置也從一開始強烈的節奏變化和音符強弱產生較大的落差,直接就進入了刺激、緊張、激烈的音樂場景,音符間交錯不斷,銜接得嚴絲合縫,同時在高音區,主要采用了快速三連音節奏型的十六分音符和波浪式的音型尤為突出,并將七連音及九連音等上行音型融入其中,將旋律的緊張程度凸顯出來。六度至兩個八度的大跳音程的運用,使得旋律此起彼伏,更具音樂張力,中間部分設置了一個突然的雙P力度,構成諷刺的倚音和大跳音程,加上力度對比和句尾休止符及非連音的使用,使旋律顯得生動、詼諧,形象的表現出了貓跟老鼠在玩捉迷藏的畫面。
(三) 第三首(第1—61小節)
第三首在節奏上始終保持了較大力度的快板,并以饒舌環繞音型為關鍵不斷延伸,使得結構上變奏加持具有諧謔曲的特點。該部分主要以C調為主,適度融進了b小調、D大調和E大調等調域。分解來看,在一些小的片段上可以看到一些不完整的泛調性,就讓原曲既保持了調性痕跡又在轉換的過程中更加多變且復雜。斯特拉文斯基將樂器的音色變化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其中又憑借具有彈性能力的吐音才能將作品精髓詮釋出來,換氣也必須按照作曲標注進行。將不同的樂器音色充分利用,展現出一定的色彩對比,斯特拉文斯基在第一、第二首中同樣如此,主要使用的是音色深沉柔和的A調單簧管,而在第三首中則使用了音色明亮的B調單簧管。在音區上則將單簧管具有莊重、輝煌特點的高音區充分使用,這些巧妙布局,讓音樂更加具有表現力,為音樂增添了更多的熱烈與奔放,也讓三首樂曲形成層次遞進,而結尾的喜劇渲染更加讓人嘆為觀止。
通過以上對于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分析并結合筆者近段時間的大量練習發現,掌握這件作品最困難的部分在于,不僅需要對作品的進行十分熟悉并且大量練習,還需要對作品的大概內容進行深度了解,才能演奏出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及現場效果,體現出作者的藝術魅力與內在精髓。其中最關鍵的在于以下幾點:
(一)音色
斯特拉文斯基這三首小品的演奏對任何單簧管演奏者來說,氣息與音色的控制都具有相當難度,當然不僅僅是對氣息與音色的控制,其復雜多變的手指練習也要具備相當高的演奏水平,嚴格按換氣記號換氣,使的聲音飽滿而渾厚,低音的部分要沉的下去,高音的部分音準不能飄忽不定,要具有的控制氣息及其高超,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管音量的大與小,為保證聲音的連貫性和統一性,都必須保持氣息不發虛。有的時候雖然音量較弱,但是也必須用較強的氣息壓力來控制音色。由于作品到第二首和第三首速度較快,所以要控制音色就變成很難的一件事情,一方面要保證吹出的氣息不發出叫音,還要把音色控制在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這首曲子對于演奏者的基本功考驗較多,演奏者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把這首曲子演繹得更加有情調、有感染力。
(二)節奏與力度
演奏過這首作品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是一首節奏快、力度性強的作品。第一首雖然節奏慢但是它所表現出的是低音部分的渲染,更能體現出貓的慵懶和懶散,其中要按照嚴格的強弱記號,凸顯出貓的特點和氣質,后續的緊張、刺激做出了強烈的對比,因此,這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點。其次就是在第二首的演奏中,其節奏和力度的把握都是嘆為觀止的,不僅僅只是速度快的原因,其力度的把握也是需要非常精準。第三首和第二首一樣,更加突出了激烈、緊張的氣氛,其吐音要做到面面俱到,也就是力度的掌握,要把曲子演繹的極具跳躍性,節奏與重音、斷音、頓音的相互交錯使用給演奏者帶來了難度。
(三)旋律
整首曲子確定為無伴奏的三首小品,所以旋律就成了演奏者臨場表現時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時要演奏出作品的風格,另一方面還要適當融入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說旋律在這里是有具體支撐的,整體上來說第一首和后兩首在旋律上都有極大的不同。第三首它始終處在一個比較緊張的狀態,爵士的風格也要體現的相當的完美才行。
(四)音準
音準的控制可以說是整首樂曲中最難的一個點。一開始的時候,因為數次未能很好的控制音準,再加上我覺得我基本功不是很扎實的情況下,我甚至產生了一定的畏難情緒,認識到了再以往沒能發現的不足的地方,正是這首曲子帶給我黑管演奏上的一個很大的突破。所以我認為在演奏這首曲子之前,長音的練習是必不可少,不能因為偷懶而不去注重長音的練習環節,它是非常重要,要想很好的掌握音準的準確性和透析度,就得看你平時的基本練習做的有多好,有些音的指法在單簧管上可能偏高,也可能偏低。當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通過嘴形的微小變化選配好合適的指法來控制音準,這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五)情感
演奏者要準備大量演奏黑管的素材,才能更好的演奏出這首曲子想要表現出的情感色彩,由第一首貓的懶散,再到第二首貓發現老鼠和老鼠進行一系列追逐的場景,再到第三首場景的進一步升華。斯特拉文斯基的這部作品中,別樹一幟的創作風格需要用大量的復雜技巧來體現。除了多重節拍、多調性選擇與不協和音、以及出人意表的樂器音色營造喧鬧環境的先鋒派創作思維完美運用外,還巧妙地將斯特拉文斯基所偏愛的爵士音樂節奏深度融入,不僅體現了近代俄羅斯的主要創作風格,也讓作者獨特的藝術品位得以充分展現。所以,演奏這三首作品的關鍵在于動靜結合,將重音具有爆發力的特點充分發揮。首音奏出后要立即放松氣息,次音要奏得短而弱,才能充分體現出那種熱烈粗獷的爵士音樂形象,不知不自覺中就融入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世界之中。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這一作品極具藝術魅力但也具有較大的演奏難度,作品對于節拍節奏手法、對立手法、變奏手法、多層次與多調性及個性化的音色的運用較為成功,使得現場演奏效果極佳,并將共有的特征充分展現。很多演奏者在首次看到譜子的時候都會覺得這首曲子的演奏十分困難,雖然節奏的多樣與音符的奇特的確讓人眼前一亮,但是在演奏時就會發現層次之間的跳躍感很難接受。
所以,演奏者在拿到譜子的時候應當先對作品背景及內涵有一個大致的掌握,再一點點的練習片段,盡可能的完善細節。進行練習的時候一定要多練多思考,在練習中不斷的發現并解決自身不足,提升技巧的掌控力;在思考中更深的理解和掌握這部作品,這樣才能更好的演繹出這首作品的深層次內涵。總而言之,決定練習這首曲目的演奏者,一定要具有極好的耐心與敢于克服困難的勇氣,不斷地完善自身的不足,才能把這部作品的內在精髓完整的展現出來。
[1]陳思軍.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的藝術特點及演奏體會[D].中央音樂學院,2010.
[2]陳榮鑫.斯特拉文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音樂分析[J].音樂生活,2009(08):42-43,45.
[3]令狐江波.淺談斯特拉文斯基單簧管無伴奏《三首小品》[J].音樂大觀,2014(09):106.
[4]王振先.《三首小品》的解讀與演奏[J]. 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4):39-43,4.
[5]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內樂作品的創作特征[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6(03):38-52.
徐天元(1991—),男,貴州貴陽人,現為大雅樂盟音樂指導老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單簧管演奏、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