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瑛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昆曲浪漫主義審美藝術特色分析
危 瑛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在中國戲劇藝術殿堂中,昆曲有著“百戲之祖”的美譽。昆曲有著長達六百年的歷史,它也因外在的完美表現和獨到的韻味而贏得了群眾的喜愛。昆曲在表演方面帶有濃厚的唯美化寫意特征,在審美方面帶有浪漫主義色彩。文章以昆曲的浪漫主義審美藝術特色為主線,就昆曲的繼承與革新進行了思考,希望能對昆曲生存和發展有所幫助。
昆曲;浪漫主義;審美;藝術特色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昆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聲腔系統。昆曲是我國戲曲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它曲調程式嚴謹,風格清新柔婉,動作細膩,情感浪漫,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昆曲的古典浪漫主義精神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心理基礎,下文,筆者將對此進行簡述。
(一)文化成因浪漫唯美
我國學界在計算中國戲曲史時,多從宋元開始,沿著宋南戲、金院本、元雜劇的發展軌跡來推算。宋南戲在宋代極為繁榮,在宋滅之后沉寂,但是在元朝滅亡之后又再度興起。南戲在發展過程中受不同民俗、方言和音樂形式影響,形成了弋陽腔、余姚腔、海鹽腔、昆山腔(老四大聲腔)。明初,在江蘇昆山一帶,在一批嗜詞尚曲、有著雅集唱和愛好的文人雅士、士大夫、詞曲家們的推動下,昆曲的前身昆山腔出現了。出現伊始,昆曲以純文學形式的清曲形象存在著。后來,在歌唱家魏良輔、民間藝術家張野塘、謝林泉等人的改進下,參考海鹽、余姚腔的優點,運氣講究、風格典雅的昆曲出現了。昆曲是國人精心營造的生活典范,但是它與其他地方劇種一樣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與吳文化有著密切關聯,這也決定了昆曲在原生態發展和人為改進過程中,注定要帶有“雅”與“浪漫”的內蘊。昆曲的浪漫氣質與吳文化息息相關:吳音徐紆飄渺,清麗軟婉,使得昆曲在誕生之初就具有了浪漫的特質;吳地豐調雨順,景色宜人,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想象,吳文化也因此而染上了纏綿、浪漫的色彩;吳人崇文尚武,風采傲然,氣度不凡,在文化和藝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包容性,昆曲的氣度和涵養也更加從容,昆曲的浪漫濃度也因為繁華的文化景象而不斷升騰。
(二)昆曲的文學劇本和審美風格浪漫
昆曲在早期流行于臺下的清唱,與舞臺無關,真正將水磨調搬上舞臺的是明傳奇《浣紗記》的作者梁辰魚,《浣沙記》將傳奇文學與新聲腔表演藝術巧妙綜合到一起,讓人們見識了昆曲在舞臺上的景致,這部作品擴大了昆曲的影響,所以昆腔創作傳奇就成為文人學士們的賞心樂事,民間樂師也開始爭相學習昆腔,昆劇開始大量出現并逐漸走向成熟。昆曲劇本寫作手法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手法兩種,其中,現實主義手法側重對生活真實面目的描述和刻畫,浪漫主義手法通常會采用象征、想象等手法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不管是哪種手法,許多昆曲劇本都具有文學劇本真善美的藝術特色,昆曲劇本中的一些民間傳奇故事、文人創作的劇本如《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深情飽滿,色彩浪漫。昆曲的精髓在于它的藝術形象和情感如夢似幻,如早期的一些經典昆曲劇目在內容上都與夢境有這樣那樣的關聯。昆曲真假結合的意會效果,都會通過婉轉纏綿的唱腔表達出來,昆曲的審美意境也因此而變得亦真亦假、亦實亦虛。
(一)戲曲品格浪漫
昆曲興起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萬歷時期,在明代中葉經戲曲家改良后成為公認的戲曲正聲。昆曲之所以在這一段時間內發展、興盛,與當時的社會思潮和人們的審美需要有著直接關聯。元、明、清三個朝代在民眾精神控制上都采取了非常嚴厲的政策,程朱理學,宗法制度,都成為壓在人們心頭的大山。在精神高壓之下,人們更加渴求心底的寧靜,渴望用寧靜、雅致的東西來填補內心的空白。所以,文人學子們格外追求物質享受,格外崇尚高雅的藝術化生活。在嚴肅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享受生活的方式非常多,精舍、美婢、孌童、鮮衣、美食、均碼、花燈、煙火、梨園、鼓吹等等,都成為明清時人們的心頭最愛。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昆曲的欣賞和追捧已經不再是一項單純的藝術欣賞行為,昆曲已經成為文人雅士在思想鉗制下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于是,劇作者們和文人學子都喜歡在昆曲中寄托想象,營造各種具有想象力、意境美的故事。在進行劇本創作時,他們還會練詞練句,精益求精,使得昆曲頗具文學氣質。為了凈化身心、獲得精神愉悅,他們還對清新、雅致、舒緩的昆曲唱腔情有獨鐘,對昆曲的服飾和動作也有著較高的要求,昆曲也因此而顯得格調高雅、品味不同。但是,昆曲絕不僅僅是文人雅士純情言志的產物,它作為主流文化載體,在傳播過程中,還根據民眾的審美需求與其他劇種、語言交相融合,并在語言、唱腔、伴奏等方面都被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不過,即便如此,昆曲的鄉土氣息仍舊較弱,這與南方民眾別致的美學趣味、浪漫的精神情懷是分不開的。
(二)昆曲審美藝術的表現形式
1.重視情感,形式浪漫
浪漫主義精神的主要體現就是對人主體性的尊重和體現,很多時候,為了突出人的主體性,創作者可能要突破形式局限來抒發情感。昆曲的浪漫主義審美特色主要體現在劇本上,劇本是戲曲演出的基礎,也是情感的載體。劇本的情感是劇作家在人生感悟的基礎上,對個人情感的藝術加工。許多昆曲都以劇本之情為支持,許多昆曲劇本中的情感都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和理想主義色彩,即劇作者經常站在客體位置,通過劇中人物來表現自己、評價事物。如我們可以說《桃花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也可以說孔尚任是在借他人的悲歡離合來表達自己的審美理想——歌頌美好的人性,向往國泰民安。不同的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昆曲在憧憬想象、編織生活圖景時,感情更加強烈,主觀臆想更加明確。再如《長生殿》,在描述李、楊兩人的感情時,直接以虛無的神話世界為背景,故事內容飄渺玄幻,帶有明顯的浪漫精神。
2.表演夸張浪漫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載歌載舞,歌舞巧妙結合,是昆曲的主要表演特色。中國戲曲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就來源于昆曲。昆曲在舞臺表演、歌唱技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它對舞臺表演技術的總結可以說達到了精湛的地步。如今,許多其他劇種的演員在修練基本功時,都喜歡選用昆曲名段來練習,由此可知昆曲的影響及其在表演方面的成熟度。昆曲動作由歌、舞、詩、戲糅合而成,許多動作都典雅華美,具有抒情、寫意、象征和詩化特征。但是,在表演緊急情況、為了突出情感時,昆曲喜歡用夸張、繁復的動作來增強效果。如《桃花扇》中,李香君聽柳敬亭訴說阮大鋮在文廟被打之事時,奔回樓上,將珠花、裙衫扔到地上,待阮到樓下,香君又將物品從樓上扔下,動作內涵夸張,情感色彩突出。這些,是創作者主體性的表演,它不僅彰顯了作品的浪漫主義精神,還拓寬了作品的想象空間。
(一)在國家扶持下,走繼承和創新之路
2001年5月,昆曲正式入駐“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行列。同年8月,文化部在浙江、杭州等地舉行了大規模的昆曲紀念和演出活動。同年12月,文化部制定、出臺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劃》,明確了“保護、繼承、革新、發展”的昆曲工作方針。其后,文化部在浙江、江蘇、湖南等地展開了大范圍的調查工作,并就昆曲搶救和保護提出了建議,這為昆曲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2005年,國家昆曲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啟動。在國家政策扶持和文化強國戰略方針指導下,昆曲熱成為一股社會潮流。昆曲是中國古典審美情趣的結晶,它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尤其是文化精英們的積極努力,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社會文化精英全面審視昆曲的發展與社會物質生產和文明程度的關系,搶救、保護一批頻危劇目,挖掘和整理昆曲文物、資料,繼承昆曲藝術的精髓。然后,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借助高度選擇的人物造型、藝術性的環境布局等使昆曲的表現形式趨于完美。但是,在這一過程中,要擯棄浮躁心理,要避免破壞性的創新,不要一味用時尚的東西去覆蓋古人的成就。
(二)做好昆曲普及工作
藝術不但要反映現實生活,還要服務于社會,只有植根于社會這方土地,藝術才能扎根、發芽、成長。過去,許多人不喜歡昆曲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了解昆曲。所以,他們對昆曲的印象始終是非常模糊。其實,昆曲的發展振興除了要依靠出類拔萃的藝術家和文化精英們的共同努力,還要培養、發展一批忠實的觀眾。這就要求昆曲劇團、文化團體在昆曲轉型期,積極走進校園、社區開展公益演出,演出一些昆曲經典曲目,普及宣傳一些昆曲知識,舉辦昆曲藝術講座,與青年學子、基層群眾進行互動交流,與他們討論昆曲的文學劇本和演出形式等方面的問題,并利用現代傳媒方法進行昆曲藝術宣傳,以爭取更多的觀眾,使更多的人知道昆曲、了解昆曲,直至愛上昆曲。
[1]李嶠喆.論昆曲的浪漫主義審美藝術特色[D].山東師范大學,2011.
[2]陳晶.中國戲曲中的美——昆曲的藝術魅力及昆曲的傳承與革新[J].長春師范學院學,2005(11).
[3]劉禎.從《長生殿》看昆曲的傳統與精神[J].藝術評論,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