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輕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融合研究
劉會輕
(山西大同大學,山西 大同 037009)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提升,當前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滿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精神文化的追求方向。盡管美聲傳入中國并沒有太久的時間,但是由于美聲強大的震撼力以及表現力,再加上與中國當地的民族文化相融合,發展至今可以說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明顯。本文將就我國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融合現狀做一個綜合論述,以期能夠提升美術唱法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水平。
美聲唱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與融合
我們都知道,美聲唱法來源于西方,最早經由意大利人創作并逐漸傳入中國。由于美聲唱法在唱法技巧上十分科學,有利于充分調動人的聲音可塑性,提高歌唱者的震撼力以及整體氣質水平。優秀的美聲歌唱家還可以通過美聲來展現自己強大的臨場表現力以及舞臺表現力,美聲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往往是其他歌曲藝術創作形式所不具備的,同時,由于美聲唱法的科學性以及嚴肅性,其對于各種民族的聲音特點都適用,但是必須要經過艱苦的訓練才能夠達到一定的歌唱效果,這也讓美聲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更加接近一種獨特的專業化演唱技巧。但是隨著這些年來社會的高度發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斷加深,我國的歌曲藝術之間的融合也逐步加快,再加上我國的教育體系不斷健全,美聲唱法也不再變得那么神秘,開始逐漸走入普通的百姓的視野,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演唱形式。本文將以內蒙古地區為例,就這一大形勢下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情況做一個綜合敘述以及有效分析。
要想了解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狀況,就要先來分別了解一下美聲唱法以及草原地區少數民族歌唱方法各自的特點。
(一)少數民族歌唱特點
我們都知道,歌唱者在初步接觸歌唱時,往往最先練習的就是氣息的把控。而且中國古代就已經有誰會呼吸誰就會唱歌的說法。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證明了氣息的控制對于唱歌的重要作用。從呼吸的角度上來看,草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歌唱方法主要是通過腰部的直挺、胸部自然垂直再加上頸部自然垂直形成一套氣息的順利吸入的方法來實現氣息的運用的,在這套氣息控制當中由于能夠很明顯的感覺到氣息的流動,更容易讓演唱者控制氣息的均勻,也容易演唱出更加渾厚的效果。同時,我們在了解草原地區的歌唱特點時發現,大多數的蒙古族歌曲都是屬于一氣呵成的歌唱形式,也就是說,內蒙古人在唱歌時很少呼吸,往往是一口氣唱到底,而氣息的把控卻十分穩健,絲毫聽不出有一絲慌張,也不需要換氣。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草原地區的歌唱藝術特點主要來源于氣息的掌握,他們懂得如何用最少的氣息來唱出最為悠長的歌曲,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欣賞草原歌曲時總能夠有一種空曠的草原感以及開闊感,正是得益于氣息的控制。
(二)美聲歌唱特點
對于美聲唱法而言,氣息的學習更是基本中的基本。美學教學課程中,老師經常把氣息的掌握掛在嘴邊,特別是有關正確的呼吸方式更是一再強調??梢圆豢蜌獾恼f,誰呼吸的好誰就會更會唱美聲。美聲作為一種較為專業的歌唱形式,其歌唱方法更加專業化、科學化,美聲歌唱者往往擅長利用最好的歌唱方法來展現自己的先天嗓音條件,當然由于其專業化水平高,后天的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從氣息的控制角度上看,美聲唱法主要利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這也是當前世界上最為流行最為科學的一種呼吸方式。這種呼吸方式是指通過胸腔、膈肌以及小腹之間的相互配合來形成順利流暢的呼吸,為歌唱提供足夠的氣流支撐,這也是美聲震撼人心的表現形式下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持。除此之外,美聲唱法還結合了各種器官的共同協作,有著呼吸深、速度快、容量大等特點,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控制好以及彈性能力強的優勢,但是這一部分優勢需要經過一定專業訓練才可以得以展示。美聲唱法的專業化程度高,演唱更加科學,與內蒙古地區的歌唱藝術形式具有明顯的區別。
(一)美聲唱法與草原歌曲在氣息上的融合
美聲唱法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特征,因此大多數美聲演唱者都是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之后才可以獲得演唱水平的提升以及演唱技巧的提高,單從這一點上來看,就與草原歌曲的演唱者有著本質的差距。草原歌曲演唱者在演唱方面往往會顯得十分隨意,只是對于歌曲的整體基調有一個大體的認識,對于音樂旋律的掌握有一個大體的方向,基本音樂形式都是臨場發揮,極具舞臺表現力。但是由于缺乏基本的音樂專業知識支持,在許多情況下草原歌曲的隨意性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包括音樂節奏感不明確,缺乏號召力以及共鳴效果差等問題,在歌唱過程中氣息的運用也是存在一定的問題。而美聲唱法在氣息控制方面則是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草原歌曲演唱者通過學習美聲唱法中常用的幾種氣息控制方法,比如緩吸急呼法、急吸急呼法、緩吸緩呼法等等多種呼吸方法,經過反復訓練可以提升演唱者的氣息控制水平,更加流暢的使用氣息,不但能夠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整體素質水平,提高了演唱者的氣息流暢度,可以去適應更高難度的歌曲。而這在草原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是也十分重要的。由于草原歌曲許多歌唱難度較大,大多數演唱者又缺乏音樂基本知識,缺乏氣息的訓練,所以在演唱時往往不能夠將歌曲的全部面貌順利展示出來,于是就需要通過氣息的訓練進行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美聲在草原歌曲中的融合的具體表現。
(二)美聲唱法與草原歌曲在共鳴上的融合
在歌唱這種藝術形式中,共鳴的應用水平往往就決定了演唱者的感染力以及號召力。在美聲唱法中,主要依靠聲帶發出的基本音通過共鳴腔的擴大作用實現共鳴的整體效果。由于共鳴的水平以及好壞程度直接影響了歌唱者對于歌曲的音量、音色以及整體穩定性的控制水平,所以對于任何歌曲的演唱,共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歌唱技巧。從草原歌曲的角度上來看,草原歌曲演唱者都會盡力將聲音傳到更遠的地方,而在這個過程中又不能降低聲音的優美程度,所以這個時候就有必要要依賴共鳴了。
(三)美聲唱法與草原歌曲在舞臺表現力上的融合
我們都知道,民族唱法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根據草原歌曲的大部分歌唱藝術形式來看,由于草原地域遼闊寬廣,再加上游牧生活的習慣,大家都喜歡用悠長高亢的歌曲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情感生活,而這個過程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最終成為現代我們看到的草原歌曲。而草原歌曲的表現力也主要體現在悠長以及空曠感,在美聲唱法中,舞臺的表現力主要體現在共鳴的運用以及氣息與歌唱技巧的綜合使用方面,通過氣息以及共鳴的控制,美聲歌唱者不但可以演繹出十分高亢的藝術效果,還能夠持續輸出十分穩定的令人震撼人心的歌曲,這就是美聲演唱的無窮魅力,通過共鳴練習,民族歌曲也可以獲得良好的舞臺效果,降低歌唱時的聲帶負擔,提高演唱效果。
總的來說,我國的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且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唱法的發展以及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我國的民族文化發展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為我們弘揚民族文化實現民族繁榮注入了新的血液。
[1]薛蕾.美聲唱法在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與融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劉洋,郭建民.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碰撞與融合——從“土洋之爭”到“多元化發展”[J].音樂生活,2009(07):64-65.
[3]呂紅平,李英.流動、融合與發展——少數民族地區人口流動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14-21.
[4]范義付.從與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的技巧融合看民族唱法發展[J].黃河之聲,2008(18):44-45.
[5]崔麗萍.美聲唱法與呼倫貝爾草原歌曲演唱方法的融合[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6]齊明.試析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發展[J].音樂大觀,2012(03):160.
J616.2
A
劉會輕(198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