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影視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勿以“級別”論英雄
吳晶晶
(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影視傳媒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如果學琴的目的是為了擺正手型,為了拼個高級別的曲子,為了拿到一紙證書,即使教授方法、態度再專業,方向錯了,可能永遠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師應該很好的引導學生學會聽音樂,學會欣賞音樂,把真正的音樂感受從心底激發出來,表達自己所要想表達的,能更多的為音樂為自己而學琴。
考級;專業;業余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當聽到一首很好聽或者被演繹得很精彩的曲子時,很多人喜歡這樣問:“你彈的這首曲子真好聽,是幾級的呀?”在如今鋼琴教育中考級遍地開花的時代,用級別來代替或者來反映曲目的質量、深度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會直接影響學琴、演奏的整個過程。
從大環境來看,考級本身是有利有弊的。從“利”的角度來看,考級可以增強孩子學琴的積極性,培養和增強成就感,可以更好更多地將古典音樂更大范圍的擴散和學習,同時對于老師也有很好的規范和要求。從“弊”來看,最明顯的就是讓鋼琴學習變得更加功利化,甚至很多人以為,鋼琴的世界就是那么幾首考級的曲子,對于曲子深度的理解和廣度的打開,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加上現在考級組織很多,考級過程中有各類的問題出現,讓我們不得不對“級別”有所懷疑。
于是,現在教育討論中開始提倡,雖然是學琴是業余時間,但是要求學習“不業余”,要去規范,要去樹立好的學琴意識和理念。當然,這是很好的境界,可是有多少人能很好地做好這個權衡呢?如何看待“不業余”的現象呢?
這個“不業余”首先是指作為鋼琴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導向“不業余”。如果學琴的目的是為了擺正手型,為了拼個高級別的曲子,為了拿到一紙證書,即使教授方法、態度再專業,方向錯了,可能永遠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教師應該很好的引導學生學會聽音樂,學會欣賞音樂,把真正的音樂感受從心底啟發出來,表達自己所要表達的,能更多的為音樂為自己而學琴。
其次,是教學方法“不業余”,作為鋼琴老師,一定要有專業的鋼琴學習經歷,有專業的知識和曲目教學分析方法,以及必備的教學心理學知識,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才能很好的引導學生進入正規的學習狀態,在課后、比賽后或者考級過后,能夠很好的總結學生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能因材施教,在促進學生的同時也促進自己水平的提高。
再次,家長也需要有對學琴有個客觀地認識,不要過分的一定要把培養“鋼琴家”作為學琴目的,也不要一味地認為學琴僅僅是娛樂一下,或是抱著功利的想法,“級別”至上,管得過多或者過少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都不利于正常的鋼琴學習,應該帶著好的愿望,能夠堅持地耐心,和培養孩子一個好的認真地學習態度和習慣,去學習音樂,練習鋼琴,做出明智的選擇。
從鋼琴學習的內容上看,鋼琴學習和考級也不在一個出發點上。音樂歷史中的鋼琴作品用浩瀚的海洋來形容一點不過分,即使再偉大的鋼琴家,也需要不停不懈地練習,一生都需要學習不同的作品,因為根本彈不完。魯賓斯坦就曾經說:“所謂的鋼琴家就是每天練琴的人。”是啊,一方面需要在深度要下功夫,另一方面還需要在不斷擴大作品范圍和音樂思路上努力!而選入考級教材里的音樂作品,曲目量非常有限,只是讓業余時間學習的孩子能領略下一部分作曲家的不同作品,在特定的時間里,用“達標”的尺度來衡量演奏作品的完成度,而不真正是從音樂出發,從音樂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體驗、感受出發,如果是這樣,不學也罷,每一個在音樂之路上苦苦探求的人,都要好好問一下自己的初衷是什么,明白了這個問題,可能就知道了答案所在。
自古至今,音樂家們在探索、創作音樂上都是在漫漫長路上下求索,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去證明了音樂的價值所在。從巴洛克音樂開始發展至今,在這條音樂的歷史線里,我們究竟能沉下多少心來細細品味、思考這些作曲家留給我們的寶藏?有的人說現在的社會很“浮躁”,其實這應該是一個借口,真正的“安寧”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只是你是否想去發現而已,有時,面對音樂,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一種對待的立場,一種態度。
學習音樂的孩子,完全有權利而且應該知道,巴洛克音樂的內在精神是“舞蹈性”,在他們彈奏的《小步舞曲》《庫朗特》《阿勒芒德》等各種舞曲中,有作曲家和現實抗爭、努力地影子,在那個時代,巴赫并沒有現在這么受待見,并且德國音樂還算不上主流音樂;在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未完成交響曲》的背后,是作曲家將想象的翅膀依托于殘酷的現實之中,他人生的輝煌也好、憂傷也好,都隨著音符載入樂譜,讓后人慢慢去解開演奏和欣賞的密碼,就像一篇音評文中說的“舒伯特沒有做完的事,李斯特接了過來,就像舒伯特曾經和貝多芬交接的那樣,每個音樂家在上一個圓圈中找到更小的縫隙,然后把它填滿”;普羅科菲耶夫作為前蘇聯傳奇色彩的作曲家,在他的時代,矛盾的環境與時期,個人的志向與理想,產生了至今令人爭議和崇敬的作品。在他的葬禮上,送葬人寥寥無幾,但是在每個街道上,每個音響發出的聲響中,有俄語、烏克蘭語、馬里語等各種版本他作品,他的精神力量永在。
這些歷史中的音樂家,猶如戰場的戰士,前仆后繼在音樂史上踏出一個又一個穩健腳步的印記,每一個作品的誕生,都是生命的精彩和奇跡!他們才是真正的勇士,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不乏世界級的演奏家,但是,殘酷的現實總是提醒我們,音樂教育的觀念仍需改進、改善,很關鍵的是,我們對藝術的執著與追求,有時缺乏一種信仰的力量,對待藝術,對待音樂,應該常懷敬畏,像一個在戰場上拼命的勇士一樣,所以,勿以“級別”論英雄,真正的英雄一定是經過了血和火的考驗,深深地住在我們的心里。
[1]毛濱濱,張蓓蓓.論鋼琴表演藝術中歷史性因素與當代精神的融合[J].音樂探索,2012(03):138-140.
[2]閻云慧.簡論鋼琴表演藝術[J].民族音樂,2007(05):66-68.
[3]張旭良.放松的技巧——論鋼琴表演藝術中的放松[J].鋼琴藝術,2006,(12):22-24.
J6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