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思銘
(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北川羌族歌舞文化活動現狀及其傳承發展
韋思銘
(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文化藝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北川羌族歌舞作為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藝術表演形式開始逐漸為人們所重視,為此本文特以北川羌族歌舞表演為研究對象,旨在通過對其歌舞表演形式及特點的研究,了解當下北川羌族歌舞文化活動實際情況,并為其未來藝術傳承與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意見,以期有所收獲。
北川羌族;歌舞文化;藝術特征;文化內涵
羌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其不但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歌舞藝術方面也有著極為深厚的造詣,尤其受外在優美雋麗川蜀文化渲染,其音樂與舞風古樸自然,粗獷而不失典雅,具有極高的文化侵染力與藝術張力,下面就讓我們對北川羌族歌舞文化現狀予以研究。
北川羌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重要一員,從地理位置而言,其主要分布在我國川西、川北高原地帶,受當地水土文化及生活勞動形態影響,羌族在歌舞表演方面呈現出強烈的川蜀自然藝術風情,這也是其獨特歌舞文化的重要標志。從形式上來看,北川羌族歌舞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薩朗舞”
“薩朗”一詞來源自北川羌族俚語,意思是“載歌載舞、祭祀慶典”,這是羌族人民對于“歌舞表演”的一種愛稱,薩朗舞主要分布在岷江上游及黑水河谷地帶,其歌舞特點在于多人手牽手,通過跨步扭動與小腿輕盈跳躍表達慶典喜悅。“薩朗舞”是羌族最具特點的舞蹈,常用于羌族人民“喜慶、祭祀、憂事、集會”等多種不同場合。
(二)“布茲拉”
“布茲拉”又名“羊皮鼓舞”,它是羌族祭祀類歌舞典型代表,最早的“布茲拉”主要由當地族部巫師引導,用于先祖祭祀與祈禱,發展至今日,其獨特舞姿開始轉變為民眾性舞蹈,其特點在于沉穩厚重,舞蹈跳動粗獷而不失靈活,具有虔誠宗教感染力。
(三)“巴絨”
“巴絨”又名“瓦爾俄足”,屬于羌族部分地區婦女專用舞蹈,主要流傳于茂縣曲谷西湖寨、河曲寨等地,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該地區婦女不論年齡老幼都會穿戴起鮮艷的羌族服飾及首飾,前往女神梁子石塔參加“瓦爾俄足”慶典。巴絨歌舞特點在于舞蹈者共站一排,互相扶持,通過雙腳協調踏動展現羌族婦女古樸端莊的柔性之美。
(四)“克西格拉”
與“巴絨”女性舞蹈相比“克西格拉”則顯得更為陽剛而熱烈,“克西格拉”又名“盔甲舞”,它是羌族成年男性所跳的、一種具有“英雄祭奠性與軍事性”舞蹈,該歌舞主要用于古時候羌族戰士戰前動員或戰死英雄祭奠活動,其舞蹈剛勁有力、堅韌而富有斗志。
羌族舞蹈具有豐富的發展歷史,早在建國初期,羌族人民以國家整體發展為主題進行了一系列歌舞創作與改編,1964年第一部反映羌族人民解放及積極建設祖國的薩朗舞臺劇《三龍修起水電站》在北京正式上演,這也是古老而具有宗教信仰魅力的羌族文化第一次以歌舞形式展示給全國觀眾,其不但帶給觀眾以歌舞文化魅力熏陶,還對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予以高度贊揚。而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近幾年改革開放,北川羌族歌舞更是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與發展。
北川羌族茂縣曲谷西湖寨是川北具有濃郁羌族文化特征的村落,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端午節,同樣也是西湖寨“瓦爾俄足”婦女節,從古至今,羌族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瓦爾俄足慶典。從初三到初五,這三天全寨祭祀、引歌、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瓦爾俄足”是羌族悠久歷史下母系文化重要遺產,其是對人類社會性別平等、崇尚自然與原始美麗的美好追求與弘揚,2006年“瓦爾俄足”被列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川羌族自治縣吉娜羌寨被譽為“北川第一村”,雖然經歷了汶川地震震蕩,但重建后的吉娜羌寨仍保留了古色古香的羌族文化特色,幽邃偉岸的碉樓,各式各樣的羌字旗,尤其是每年各式各樣“薩朗舞會”,吸引著世界各地游客前來觀賞。
北川羌族自治縣五龍羌寨是全國第11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也是羌族歌舞文化保存較為完好的村寨之一。2014年11月22日首屆羌族民俗文化節在五龍羌寨舉辦,吸引全國各地游客齊聚一堂,共度一年一度羌歷年。伴隨著號角和禮炮聲,青片龍燈、白什麻龍馬燈、馬槽嗩吶、壩底花桿、墩上許家灣十二花燈等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繼亮相。長長的巡游隊伍在新生廣場上,一路載歌載舞,用歌聲和舞蹈展示羌族古老而豐富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展現羌家兒女英勇無畏、感恩奮進、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
為實現羌族歌舞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以改革創新。首先,應積極鼓勵羌族歌舞創作創新,為適應時代發展,羌族歌舞應在原有羌族文化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創新。《云朵·薩朗姐》就是以“瓦爾俄足”為原型進行的歌舞改編創作,在此劇中充分表現了羌族人民在時代發展下生產生活、祭祀、愛戀,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幫助下,羌族歌舞與音樂文化虛實結合,展現了羌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與文化特性。
其次,要切實結合經濟旅游業發展需求,強化羌族歌舞宣傳與文化吸引,將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與羌族文化建設結合起來,走民族經濟建設與文化藝術宣傳雙向道路,積極開發具有羌族地域風格的歌舞節目,讓游客感受到羌族歌舞魅力,并促使其積極投身到保護傳統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最后,我們還應實行以高校教育為主的羌族歌舞文化教育與創新傳承,通過理論教學與舞蹈實踐,培養出一大批具有羌族歌舞表演能力的高素質藝術人才,這不但有助于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還可以借助高校專業教育與展示平臺,將中國羌族傳統歌舞藝術由原來民間自由模式上升到具有藝術鑒賞價值的完整藝術高度,幫助羌族民族舞蹈走出國門,為世界所欣賞。
綜合全文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羌族歌舞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民族藝術形式,其不但表現出了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古樸美感,還具有祭奠祖先及族群英雄的神秘而虔誠的宗教信念之美。羌族歌舞文化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活態展現,對其歌舞弘揚與繼承是實現我國文化建設,提高國際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1]孟燕.論羌族民間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會功能[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3.
[2]陳興龍.羌族薩朗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3]馬琳.羌族舞蹈藝術審美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報,2012(06):38-42.
J607
A
四川省教育廳羌學研究中心項目資助科研項目“四川羌族祭祀樂舞的音樂民族志研究”(項目編號:QXY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