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淺談魯北德州民歌《十勸》分析
李 靜
(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德城區民間歌曲《十勸》,是19世紀40年代的民間小調,曲調旋律都比較簡單,真實的反映出社會情況和民間生活。具有真實、淳樸、風趣等特點,表現出當地的人們憨實、善良之情懷;《十勸》是來自民間的通俗小調,通俗的原生態唱法。
魯北德州民間小調;“十勸”;通俗流行歌曲
魯北德州地區的民歌無論是在曲調還是歌詞的創作上,其素材大多數是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曲調旋律也都比較簡單,真實的反映出社會情況和民間生活。 善于抒發人的內心情感 ,凝結著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感、意志和愿望,是人民由心而發的創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生活小調 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用來表達自己的歡樂、痛苦、理想、希望、愛情等的方式。德州民歌具有樸實、淳樸、風趣等特點,能表現出當地的人們憨實、善良之情懷,《十勸》是來自民間的通俗小調,通俗的原始老百姓唱法。
我們追求曲調的地方特色,這就必須在當地民歌中吸取營養,但不能全部的模仿照搬,那樣就沒有創意,要用現代的創作手法重新演繹。民間民歌與歷史緊緊伴隨著,從搜集到的民間歌謠中可以窺探出它流傳的歷史軌跡。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斷涌現出新的民間歌謠。從中華民族歷史到中國各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中,民間歌謠都真實地描繪了社會現象,刻畫出真實的人間百態。
德城區民間小調《十勸》,是40年代的民間小調,小調作者不詳,其旋律的簡單、明朗詼諧、通俗,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這首小調的結構屬于三段體曲式,5段歌詞,其內容健康向上。這首小調講的是一個農村青年為保家衛國參加了八路軍。參軍前,給家人全面的做了安撫工作,表現了德州青年愛國、愛家、積極向上、孝德兩全的精神風貌。解放后由歌手張東昌演唱。《十勸》是來自民間的通俗小調,通俗的原始老百姓唱法。
民間小調是最原始的通俗唱法。唱歌是人類天生的一種發泄情感的方式,是表現自我的一種手段,也是社會交往活動的一種工具。沒有人知道人類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歌聲”的,無論是前古人民總結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還是后現人寫學術論文講現在的歌曲是由“勞動號子”發展而來的,都屬于臆想,屬于一種單方面的主觀判斷。本文筆者認為,小調出自民間,民間的歌唱方法就是宣泄情感發自內心的情感心聲,隨心所欲的唱,沒有各種唱法的約束,真聲與假聲不會融合,真假聲格外分明;與當前的科學唱法混聲相比較,小調是出自大自然原始的沒有經過雕琢的老百姓自己的唱法。小調是通俗自由的唱,真正能淋漓盡致的發泄的唱出自己情感的唱法,是純天然綠色的民間自然產生的唱法;如今的通俗歌曲不就是這樣的一種唱法模式嗎?下面進行分析。
來自民間歌曲《十勸》純屬于通俗小調。這首小調手法非常簡潔,語言通俗精煉;旋律通常大多比較舒緩,旋律上口優美,結構嚴謹方整。
《十勸》的織體結構:一句落音“5”、二句落音“2”、三句和四句相連落音終結到“1”。典型的五聲調式宮調式結構;四句頭的結構特點形式,和表現藝術手段方面,其體裁的采用四段體的表現方式,與抒情性與敘事性相融,從而在整體上獲得了一種敘詠兼顧的體裁屬性。
《十勸》5段四句詞:
(1)一勸二爹娘,細聽我把話講,兒去參軍不要你淚汪汪,不要你淚汪汪。
二勸我的哥,聽我把話說,我去參軍你好好把活做。
(3)三勸我的嫂,聽我把話表,八路軍到咱家借東西趕快找。
(4)四勸我小妹,比我小兩歲,哥哥我去參軍你聯系著婦女會。
(5)五勸我的弟,細聽我把話提,哥哥我去參軍,你好好上學去。
所有民間的鄉俗民謠能流傳至今,它必然是經過了千萬人的傳唱,并在自己不同的生活環境中,隨心所欲,不斷地、即興的、不自覺的進行磨研,在不斷地揣摩提煉和創作中,日益精煉達到成熟期。即便如此,身為民謠的它必須要繼續經受傳唱的歌者口傳的反復推敲。鄉間的自創小調的不固定性傳播,是一個永遠無法結束的創作過程。也就是說,小調的傳播流傳,在這樣一個無法結束的演繹過程中,所有傳唱的民歌手所要堅持的非常重要的美學原則就是簡潔而精煉。要想使民間小調流傳下去,就要使所演繹的詞與曲,都應遵守以最簡單、明朗、質樸的語匯、創作技法上,應表達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所悟。只要符合這個原則的小調曲種,必然會被后人來流傳。轉言之,凡達不到此要求的,或被現實淘汰,或者是經傳唱要求繼續要打磨。社會在日新月異,民間歌謠也是不斷的進行淘汰和不斷改革創新。所謂小調的結構曲式要達到簡潔、上口、明朗,是自然存在的法則。民間小調是人民自創的民間藝術成果,向來都是以“返樸歸真”為宗旨的,以期達到與自然法則保持一致性。《十勸》的音列材料簡單,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組成:do、re、mi、sol、la音。但它所陳述的感情和營造的人物音樂形象,卻豐富逼真而又準確感人。以小調的曲體結構而論,大部分的小調都是由兩句式或四句式形式組成的樂段結構。但正是運用了這種前段和后段的重復手法進行呼應、對比,形成了簡單的兩句體。“四句頭”的特點就是“起、承、轉、合”,千萬首小調不知詠唱了多少的人間真情,并千變萬化的一次不同于一次地揭示了這種結構形式的美妙。
(一)《十勸》有著“侉、硬、沖”的方言演唱風格,這種語言風格決定了的歌曲特色
按照漢語的發聲規律,其音調分為: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兒,四聲降。
(二)魯北德州人的性格憨態可愛,德州地方民歌的演唱風格也如同德州人的性格一樣,豪放、含蓄、善良
德州地方民歌的題材內容極其豐富多彩,頗具敘事性,句式性。小民歌音域不寬,非常適應人聲的自然聲區,德州的通俗小調《十勸》就是其中的一首。所以長期以來德州民歌的演唱上真聲成分多,假聲成分少的特點。這種演唱特色是大本嗓音調,音調是中低部分的亦用白聲進行過渡,音調高的部分則適當摻入假聲唱法,這種發聲方法與民俗的語言習慣結合縝密,也便于演唱時的咬字吐詞,能直接表露出演唱者的本質聲音特性,音色較之明亮,吐字也清晰淳樸,還能較為準確地表達出本土地方風格特色來,更準確地把非常濃郁的“夏津味”表現出來。
(三)有人說:小調有“腿和腳”,它可以流動于四方
《十勸》通俗小調的基本曲體是四句型結構,即民間所說的“四句頭”;“四句頭”的基本結構就是“起、承、轉、合”。第一句是全曲的陳述句,具有啟示整體歌調的基本情緒、音樂形象的作用,是全曲的“起”部分;第二句是對首句的應答,是一個穩固和發展前句樂思樂旨的部分;第三樂句是曲調中的“轉”,便于引入新內容和新樂思,便于有意識地造成對比和反差的效果,從而使曲調能夠收獲一種新的動力原;第四句是前三句的總結概述,分管曲調的收攏、結束任務,總結性概括了曲調的整體性結構意義;“四句頭”是一種具體的曲式結構關系的體現。可以說,魯北德州地區的《十勸》通俗小調中的“四句頭”,是以它的傳承風格、伴有規律的及其普遍的習慣性和簡易性從而深奧且又直觀典型地展示了“四句頭”這種簡潔而又格式化得曲型。
歷代民間小調都是當時的流行歌曲,當時的流行通俗歌曲就是如今的民歌小調。具體表現在他們的節奏方法,節奏類型的切割與組合上,旋律音型不同的旋法,乃至歌曲結構上。作為有特殊含義的階段性產物,它們的確有差異。當時的民間小調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歌,當時的流行性歌曲就是當時的通俗歌曲,怎么能混為一談呢?什么是“通俗歌曲”?根據“通俗歌曲”流傳的模式和傳播現象進一步的可以知道:所謂的“通俗歌曲”,具體表現的風格類型并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傳播的規律讓我們得到一個信息,那就是一切歌曲的流行性與傳播性都是有時間、空間和深度(或強度)來設定的。在歷史廣袤的長河中,在不同的時期里,所有歌曲的流行風格都有它的那個時期所代表的特定風格,其結論會是顯然不同的風格模式。從古時代的音樂風格分析看,古典的音樂結構風格就是那個時期當時的流行音樂形式結構風格。再從時間空間這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看,流行的方式也是分為“封閉類型”和“開放類型”的。在一個信息封閉且文化相當落后的鄉村里,自編自唱的小調就是百姓的上口“流行歌曲”。從社會現象到具體的歌曲傳播環境來分析,影響民間歌曲傳播的因素相當復雜。它的流行渠道各異,有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包括不同的職業、身份、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正因如此,便有了分眾的概念。在當前的信息化、傳媒化社會里,已不存在一個無差別的一體化的受眾。“民俗小曲是那個時代的通俗歌曲,通俗歌曲就是今天的民俗小調。”窺闞國內外研究流行歌曲的音樂學家都曾有一個著名的“模仿說”觀點,所謂的通俗流行歌曲,其它的本質則是對傳統性民歌的膜拜效仿。進一步從通俗流行性歌曲發展的歷史角度來看,其通俗流行性歌曲它的本身也是起源于各種類型風格的民歌。
鄉間民歌通俗化、流行化是大地人們的喜愛形式。文獻表明,從古代原始民歌發展到今天,在歷經浩瀚五千余年時間里,民間小調的民歌通俗化流行化形式,已經成為最受歡迎廣大群眾和喜聞樂見的一種演唱形式。民間小曲是生長在民間土壤里的最原始、最純潔、最樸實的一支散發出芳香的花朵。它來自民間,但會在演繹和傳播中轉變成各種通俗的樂章。我們魯北德州民間民歌小調以她那曲調委婉、動人、風趣憨實的題材形式,豐富和渲染了我們美好的生活,極具藝術生命力。它是百花園中頗具特色的奇葩,長期在人民群眾中扎根,它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濃厚的民族特點。是人民在早期的生產生活中,用勞動和智慧創造的。每一首民間小調都凝結著回漢民眾的心血和藝術才能。德州地方民歌將不斷繼承、加工、推陳出新,為繁榮德州音樂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1]期刊引航.淺論中國東北部平原民歌的共性特征[D].中國論文網,2010.
[2]納扎爾連科.演唱藝術[M].國家音樂出版社,1948.
[3]格尼奇.演唱藝術歷史[M].烏克蘭國家音樂學院,1997.
[4]宋祥瑞.民歌研究,一波三折[J].黃鐘,1994(04).
J64
A
李靜(1961—),女,山東德州人,德州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德州地方民歌、聲樂理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