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巧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關于在校大學生校園歌曲認知情況的調查報告
李智巧
(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8)
校園歌曲是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它來自生命中最細膩的感動,穿透了都市人情的虛偽,直指人心。本調查顯示,在商業化的社會現實下,校園歌曲創作者越來越少,校園歌曲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間。如何加強推廣校園歌曲,是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應該研究的課題之一。
大學生;校園歌曲;認知情況;調查
(一) 校園歌曲的發展
校園歌曲最早出現在日本,品川彌二郎于1868年創作的《阿宮先生》便是校園音樂的雛形。上世紀70年代,校園歌曲在臺灣興起。當時,一位叫李雙澤的歌手喊出了“唱我們自己的歌”的口號。此后,臺灣校園歌手佳作不斷,葉佳修的《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羅大佑的《童年》等一批傳世佳作將臺灣校園歌曲創作推向了高峰。這之后,由于種種原因,臺灣校園歌曲漸漸陷入低潮。
臺灣校園歌曲對于大陸校園歌曲的形成有著最為直接、最為深遠的影響。1994年4月,大地唱片公司發行了一盒名叫《校園民謠1》的盒帶。此后,這一類歌曲便有了自己的名稱——“校園歌曲”。高曉松和老狼合創的《同桌的你》和《睡在上鋪的兄弟》將大陸校園歌曲推向了巔峰。
(二)校園歌曲體現了生命中最細膩的感動
校園歌曲之所以能區別于其他流行音樂,主要在于它的旋律和歌詞多是體現校園生活的輕松愜意,抒發年輕人積極向上的心態。它以細膩的曲調表達了大學生的感受,記錄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成長。盡管它不完美,但是它承載著最美好的青春記憶。校園歌曲是最值得回首的珍貴紀念,是一份保存在心里的最永久最細膩的感動。
《同桌的你》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仿佛勾勒出昨天我和同桌、和室友嘻哈打鬧的背影,一切都那么熟悉,又那么遙遠。這些歌曲不僅保持和發揚了校園歌曲一貫詞曲并重的淳樸,更從生活的各種最細微和真實處入手,直抒心靈深處的情感。
作為記錄著年輕人夢想和激情的校園歌曲,如今卻很少在校園里面聽到了。同學口中吟唱的,是歐美或日韓流行,或者是熱火的情歌。調查組以浙江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做了調查,收到有效問卷71份。現將調查結果闡述如下:
(一) 問題一:對經典校園歌曲《外婆的澎湖灣》的認知
在受訪者中,85.92%聽過,14.08%沒聽過;36.62%認為此歌屬于少兒歌曲,25.35%認為屬于校園歌曲,12.68%認為屬于影視金曲,7.04%認為屬于輕音樂,18.31%選擇其他。
《外婆的澎湖灣》曾經是最受歡迎、流傳最廣的校園歌曲之一。數據表明,對于流傳最廣的校園民謠學生普遍有所了解,但在感情聯結上遠不及上一代,而且在了解這首歌的人當中近四分之三的人并不知道它屬于哪一類歌曲。不得不說,校園歌曲已經走在邊緣,也許下一步就是消亡了。
在這個商業化的時代,校園歌曲由于無法帶來可觀的收入而被大公司排斥,他們花重金打造具有廣泛市場的情歌專輯,而罔顧其中魚龍混雜的信息對聽眾們觀念的不良影響。唱片公司為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力推愛情歌曲本無可厚非,但他們主導著輿論傾向,無形間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價值觀念,如此現象的出現是否可以歸咎于他們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呢?
(二) 問題二:您最喜歡聽哪種類型的音樂?[單選題]
結果:傷感情歌15.49%,日韓流行5.63%,歐美金曲15.49%,校園民謠8.45%,輕音樂26.76%,其他28.17%。
在所有音樂類型中輕音樂和其他音樂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傷感情歌和歐美金曲。
此題的調研結果有些出乎意料,傷感情歌和日韓流行并沒有如同筆者預計般成為同學們的首選。而輕音樂獨受青睞也預示著學生的壓力之大。他們每天忙碌于各個教室,奔波于各個校區,同時還要應付各種作業、考試。學業上的負擔使他們只好借助輕音樂來放松自己和舒緩疲憊。當然,這樣的忙碌或許也是他們無暇去了解和欣賞校園歌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受歡迎的是傷感情歌。愛情已經成為許多同學的生活主線,當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吟出情傷的歌詞,感慨愛情的悲劇和滿身的傷痕時,我們應該深刻的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將學生——這個民族的未來引向了何處。
(三)問題三:在您聽的所有音樂中,校園歌曲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單選題]
結果:少于5%占53.52%,5%-10%占32.39%,10%-30%占14.08%,大于30%占0%。
(四)問題四:對于以下語言的音樂,請根據您聽的頻率從高到低進行排序。 [排序題]
結果依次如下:中文,英文,日語,韓語,其他,火星語。
中文和英語是最受歡迎的兩種音樂語種,日語和韓語也占有較大比例,說明日韓文化對學生的思想有著深刻的影響。
問題三的結果是觸目驚心的——超過一半的人聽校園歌曲的比例少于5%,而比例超過30%的學生幾乎沒有!隨著歐美日韓文化的入侵,學生對于國語歌曲的追捧越來越少,這預示著校園歌曲將面臨著更大的危機。
在這樣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下,一些青年學生只聽外文歌曲,只看外國電影,追捧外國節日。我想這一現象普遍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聞媒體對傳播內容不加篩選,學生缺乏鑒別音樂的能力,不能將真正優秀的音樂經典吸收消化。而社會本身也應為此負責,音樂人沒有站出來為校園歌曲開路,使校園歌曲的傳播缺乏良好的傳播環境,也缺乏適宜的傳播途徑。
(一)積極傳播——讓校園歌曲唱響校園
您在浙江大學校園內接觸過幾次校園音樂? [單選題]結果:0次25.35%,1-3次59.15%,4-6次2.62%,6次以上12.68%。
從進入浙江大學校園的新生到即將畢業的大四本科生中,被調研的同學中竟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同學完全沒有在浙大校園里接觸過校園音樂。
網絡的普及能讓同學們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更多可以選擇的空間。然而,網絡也充斥著許多低劣的信息和資源,如果不加引導和傳播,優秀的資源就可能會被遺棄而低劣的信息反而可能會被接受。對此,大學生組織和社團應該擔負起宣傳責任,他們應該積極傳播校園歌曲,引導學生走近校園歌曲,舉辦“校園歌曲” 大賽等活動,在校內形成“我愛唱校園歌曲”的風氣,真正唱響校園。當每個人都能脫口而出一首校園歌曲時,我想,它才成為了真正代表這個校園,代表學生群體的歌曲。
(二) 鼓勵創造——寫出最飽滿的感情、最真實的歌聲
校園歌曲的創作者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具有資深專業素養和扎實音樂知識的樂人;第二類是從事非音樂工作的音樂愛好者;第三類是學生,盡管學生不具備專業的音樂素養,但是他們正處于校園之中,時刻感受著校園的文化氣氛,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能以真摯和飽滿的感情投入到校園歌曲的創作和表演中去,他們不僅是當代校園歌曲創作的主力軍,而且他們的創作風格和喜好也決定著未來校園歌曲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校方應該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創作校園歌曲,并對優秀的作品進行扶持和資金補貼。此外,還應該讓專業的音樂老師對學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進行評價和指導,以期創造出更具表現力的作品。
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大力舉辦校園歌曲創作大賽以及校園歌曲沙龍、講座之類的活動,以激發同學們創作校園歌曲的熱情。
(三)完善評價體系,提高大學生音樂品鑒能力
學生還沒有建立完善的世界觀,對于是非曲直的價值判定也存在不足,很容易被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沖昏頭腦。學校有關部門在積極組織大學生創作和演唱校園歌曲的同時,要加強資料搜集與分析工作,建立具有反思性質的校園歌曲評價體系,提高大學生音樂品鑒能力,引導學生欣賞優秀的陽春白雪,創作積極向上的校園歌曲。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校園歌曲曾經風靡中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成長。本次在校大學生校園歌曲的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在新的歷史轉型時期,校園歌曲應該成為當代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相關部門應該積極主動引導、培育、弘揚充滿正能量的校園歌曲,唱響主旋律,使校園歌曲與莘莘學子相伴,并在若干年之后成為他們的美好回憶。
[1]尹紅娜.當代中國校園歌曲的審美價值探求[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06):01.
[2]孫一鳴.試論園區的校園歌曲[J].黃河之聲,2009(07):08.
[3]劉蓓蓓.如何發展大學里的“校園歌曲”[D].哈爾濱: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2008(07):15.
[4]王晉.校園歌曲何處堅守[J].教學與管理,2008(01).
[5]末行軍.《同桌的你》還讓我們唱多久?[J].中國教育報,2003(09):02.
J0
A
李智巧(1976—),女,浙江杭州人,碩士,浙江大學公共藝術中心教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