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璇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淺談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民族器樂教學
何依璇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民族器樂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價值。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民族器樂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器樂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教學形式,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將以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為中心,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民族器樂;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
中小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的基礎音樂教育,從學堂樂歌時期開始,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已經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歷史。在這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發展始終是不平衡的。在這其中,作為音樂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器樂演奏,始終是整個音樂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而針對于我國民族器樂的教學,則更為匱乏。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的民族樂器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從早期的賈湖骨笛、編鐘、編磬開始,到琴、箏、蕭、笙等樂器的出現,以及后來少數民族樂器如琵琶、箜篌等傳入中原,在經歷了各個歷史朝代的洗禮、革新之后,逐漸發展成熟并自成一體。民族器樂是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蘊含著深厚的藝術價值,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內涵的重要體現。器樂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教學形式,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民族器樂做為我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音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民族器樂引入中小學音樂教育的課堂是勢在必行的,它對于培養我國中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不論是從教材的編寫,還是從教學重點來看,對于歌唱和欣賞的教學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但對于器樂教學這一部分,尤其是民族器樂教學,相對匱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年來,聲樂和鋼琴始終是高師院校和音樂學院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易使學生忽視對其它樂器的學習和重視
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分量,所以,以聲樂和鋼琴為主的師范生,在校期間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以上專業。這一方面使廣大學生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其它樂器,另一方面,由于其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均衡性,學生在潛意識中很容易忽視對其它樂器的重視和學習。教育部于2004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中,除規定在“專業必修課”中保持聲樂(6學分)、鋼琴(6學分)以外,還必須學習器樂演奏(中外樂器各一種)(6學分),并在專業選修課中增設“小型樂隊編配(3學分)”等課程。目前,大多數高師院校都配備有專業的中西樂器教師,但在實際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效果并非十分理想。由于連年來的高校擴招,致使學生人數連年增加,但相對于基本固定的課時量及各個小專業的教師人數來講,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由于器樂教學及學習的專業特殊性,多適宜采用一對一、一對二或是一對三的教學,但隨著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目前多所院校的器樂教學已經演變到一對六、一對八甚至一對十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教學的質量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大環境下,民族器樂在高師院校及音樂學院教育專業中明顯處于劣勢狀態。我國中小學校的師資來源,大多來自于高師院校及音樂學院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這種音樂教師長期以來習慣的培養模式直接影響了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的現實狀況。
(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器樂教學多樣化難度較大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審美等各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在教學中樂器選用的多樣化。因此,在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中,強制的規定一種模式、統一使用同一種或兩種樂器的做法是不科學、不切實際的。在我國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育體系中,始終未能確立中小學器樂教學多樣化發展的具體實施策略。這使民族器樂教學在開展中形成了無形的阻力。
(三)民族器樂的學習和訓練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生在進行器樂訓練的時候,首先要對識譜、音準、節奏等方面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同時配合樂器演奏技能的訓練,從單音、基本功、樂曲的學習,到最后整個樂隊的協作配合,是一個相對長期的學習過程。由于在短期內很難取得明顯成效,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一)我國當前推行的素質教育應加大對民族樂器宣傳力度
主要包括有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包括藝術)、勞動技能、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幾個方面,在這當中,音樂教育與這個系統中的各個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它們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但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根深蒂固,學校、家長對于音樂課程的重視始終不夠。整個社會大環境的教育理念及氛圍對于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的展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理念和氛圍的轉變離不開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有效宣傳。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家長和學生思想觀念意識的轉變,理解和支持民族器樂教學。在宣傳過程中,應讓大眾認識到,對于中小學生民族器樂的教學,不僅僅是表面上所謂的教授學生演奏某一種樂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文化傳遞,使其認識到中小學實施民族器樂教學的必要性。
(二)在我國高師院校及音樂學院教育專業中應改變目前課程設置的不均衡問題
由于課程設置的不均衡性,致使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音樂教師在民族器樂方面缺乏系統、專業、全面的訓練和教學能力。因此,如何加強專業化、系統化、基本功扎實的教師隊伍建設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首先,在高師院校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傳統的鋼琴和聲樂基本知識技能外,還應充分、專業的掌握一至兩件中西樂器,掌握基本的樂隊編配及排練、指揮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滿足當前中小學音樂教育在器樂教學方面的需求。前文中提到過,器樂的學習本就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具體到民族器樂教學上面,合理、高效的課程設置更有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基本功以及更加成熟、專業的器樂演奏本領,同時也會使將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民族器樂教學方面更加的專業化、系統化。
(三)教材作為教學內容和傳播知識的載體對于教學的進度和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使用的教材相對單一,缺少專門針對于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特點所編寫的教材??v使一些學校開展了民族器樂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多是教師臨時選擇的一些演奏技法、樂曲進行教授,缺少系統性和規范性。教材的完善和建設,是中小學民族器樂教學改革的關鍵。由于教授對象主要以中小學生為主,所以在內容的設置上,應具有針對性、目的性、系統性。如根據學生的水平制定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制定技法、練習曲、樂曲、以及重奏和齊奏曲目的分類練習。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器樂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學校美育教育的一部分。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對民族器樂教學有足夠的重視,使其更加健康、合理、長遠的發展。
[1]苗薇.中國民族器樂教學之我見[J].當代音樂,2015(18):133-134,136.
[2]陳云峰.中小學音樂課堂呼喚器樂校本教材[J].基礎教育研究,2009(15):59-60.
[3]趙孟欣.器樂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讓器樂進入課堂[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1):88-89.
G633.951
A
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項資助課題“百年中國中小學音樂教科書的回顧與反思”(項目編號:12YJC76001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