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楊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在繼承中創新中學音樂備課策略
彭 楊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為適應經濟發展,2001年我國提出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傳統教學模式做出了調整,提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音樂課,素質教育下備受重視的一門課程,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頒布后,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變。備課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就是針對《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音樂課的要求,結合中學生自身學習特點,研究討論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做好音樂教學的備課工作。
中學音樂;備課
傳統音樂課備課的主要問題有:強調教師作用,忽略學生能力培養;強調教學預想,忽略教學實際;強調知識傳授,忽略情感激發;強調理論技巧,忽視生活運用;強調學科個體,忽視課程聯系與整合。面對這些弊端,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需要對原有的備課策略做出一些調整,以適應新課改后的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就像是指導理論,既可以體現教師的教育觀念,也是備課中重要的因素之一。作為音樂課堂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儲備程度與理解欣賞能力的深度會有所不同,音樂的素養也有所會不同,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整合學生與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如以欣賞唱歌為主的教學,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表現能力,以器樂演奏為主的教學,除基本功培養之外,還要加強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分層次的引導學生接收知識,又要注重在規定的教學進度中完成教學內容。
熟悉教學內容,包括要熟悉教材,教材包括課本及音像資料。首先,我們需要對所教的課本做一個全面分析,把握住重難點,并結合音樂學科特點,逐步分散重難點,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在有限時間內理解知識;其次是拓寬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查閱大量資料,結合本課內容,抓住特點,拓寬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藝術文化視野得以拓寬。在突出音樂本體的基礎上,加以舞蹈、戲曲、戲劇等表演。在了解中外音樂的基礎上,加以嘗試演奏音樂,身臨其中的感受音樂,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潛能;最后,不光要重視教材,還要重視“學材”,將教材原有知識轉變成學生能夠實踐體驗的學習任務,更多的體現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指導思想,如爵士樂一課,就可以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完成,布置學習任務,通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分享所獲,不僅鍛煉學生分工合作能力,還可以加深學生對這方面的了解,為教學活動增添新的活力。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要用接受的眼光看待這些差異,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所以在備課時,要注意中學生生理、心理和教材的特點。
在備一節歌唱課時,需要根據學生變聲期特點,對練聲及歌唱時間有所控制,隨著中學生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在備課時,應多考慮啟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而不是灌輸式的教育。音樂課堂的表達更加重要,因為音樂的感受、欣賞體會等抽象的東西,表達的越深刻越形象,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小的細節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像競賽式游戲,中學生競爭意識強烈,合理的音樂競賽,不光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再如激勵法,能使人產生自覺行為,形成一種推動力和自動力,中學生處于好動期,處于養成行為習慣的階段,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采用激勵的方式,更能夠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創造性,使課堂更加積極向上。
作為中學音樂教學最核心的環節“聽和唱”在備課時,教師首先需要熟悉所要欣賞的曲目,把握與理解曲子的定位。在展開教學時,通過教師范唱、錄音播放等引導學生哼唱、默唱、模唱主旋律,使學生對曲目有初步的印象,但要注意為學生養成良好的演唱習慣;或用體態律動、圖形結合來表現旋律的變化,改變音樂課堂中只聽只唱不動的模式,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借助學生的肢體動作,來增強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達到一種補充,幫助學生記憶音樂、理解作品;也可以通過設計提問,引導傾聽,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更有目的性。第二,樂器演奏也是表現音樂的方式之一。如在打擊樂課程中,教師可以提供簡單的樂器,讓學生參與其中,體會節奏變化帶來的樂趣。第三,創設情境,即情境教學。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生活化的工具賦予想象力,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增強了對作品的理解、體驗和感受,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調動學生創新的欲望。如語言的描述、改變教室的亮度、模仿創設情境。自然是音樂的素材,生活是音樂創作的源泉,讓學生充分感知音樂的樂趣,激發其創作的潛能。第四,發揮想象,鼓勵創新。在教學中,學生的創造力也會為教師的教學帶來新的靈感,注入新的活力。像歌詞替換,創編一些積極向上的歌詞,推陳出新;或根據一段音樂編出舞蹈、畫出一幅圖畫甚至編排音樂劇,運用一切可以發揮創作的材料,盡情發揮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創作熱情。
教學反思也是備課的一部分,通過課后對教學過程與實際課堂效果的表現加以總結,揚長避短,遇到問題及時改正,找到經驗,不斷向高層次邁進。
在備課時,即便教師做好各類預備案以面對突發情況,但在現實課堂中,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狀況,所以我們需要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記錄這些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有助于教師突破自我教學盲點,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做鋪墊。教學反思同樣也應該關注自己的學生,教師通過教學會發現某些學生獨到的見解,這對教學是一種補充與完善,值得贊賞和激勵。
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在復備課時及時糾正自己的問題,突破教學的迷茫,使教學思路更清晰,教學語言更精煉,教學水平逐步提高。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充分備課,不僅有利于加強我們在教學中的信心,而且更有利于提高我們自身教學素養。備好教材,準備把握課程的重難點,確保教學正確的發展方向;備好學生,了解學情,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備好教法,通過分析不同的課程,找到適合本節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動起來”,有利于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功夫反思教學行為和過程,積極運用創新學習的教學方法,做到有效備課,讓備課有意義。
指導教師:尚建科副教授
G4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