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秋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淺論《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對我國幼兒鋼琴啟蒙教育的啟示
陳妍秋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與發展,幼兒鋼琴教育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鋼琴教學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腦力發展,更能培養他們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幼兒鋼琴啟蒙教育是整個鋼琴教育學習階段的關鍵,由于幼兒處于身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需要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規劃。《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是美國著名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蘭德爾·菲伯爾和妻子南希·菲伯爾編著的,通過研究其中與傳統教材不同的編寫理念和教學法希望對我國幼兒鋼琴啟蒙教學有所助益。
《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幼兒啟蒙鋼琴教育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現今在我國的教育制度下,應試教育仍然是主流,考級仍是主導學琴熱的主要原因。孩子一般都是帶著對鋼琴濃厚的興趣開始接觸它,而后由于家長或老師不單純的教學目的漸漸失去他們最初的興趣,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音樂,本身就需要令我們反省。作為教師和家長應當充分考慮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本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全面的進行教學工作,讓孩子踏實的學習,真正的享受音樂。
(二)鋼琴教材與時俱進
在世界各國鋼琴教材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教學理論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現行的啟蒙教學還處于十幾年前美國出版的傳統教材基礎上,那時候的啟蒙教學還處在初級探索階段,已經不適用于現在幼兒的啟蒙教學。時下引進的啟蒙教材諸如:《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巴斯蒂安鋼琴教程》、《快樂鋼琴啟蒙教程》等雖然已經出版,但在我國的使用率并不高。這些啟蒙教程經過實際教學發現,比較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從興趣出發一點一滴引導孩子,鼓勵他們從內心出發感受音樂,發現音樂,帶有創造性的表現音樂,不再把枯燥的技術練習凌駕于音樂之上,使孩子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音樂。這樣的鋼琴教材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從中發現不同的鋼琴教學方式,諸如:小組課、觀摩課等教學方式,與時俱進。
(三)師資水平整體提高
作為鋼琴教師需要清楚的了解幼兒習琴的目的,這樣可以避免盲目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更加關注孩子學琴的過程以及他們從中得到的知識和快樂,而不是對結果的指責與不滿。現在國內的鋼琴教學大多采用一對一的教學形式,孩子在習琴初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完全來自于鋼琴老師,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自身的藝術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需要根據不同學生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教學中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引導孩子學習等,故而過硬的專業技能是成為一名合格的鋼琴教師必備的基本素質。我國琴童數量依然在擴大,所以,規范鋼琴教師隊伍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外作品中民族性的傳承
通過我們對國外鋼琴教本的研究,發現教育者將大量本民族的音樂融入教本當中,如:《十個小印第安人》、《俄羅斯水兵舞》、《布吉烏吉》、《土耳其進行曲》等,這些音樂隨著教材的推廣也逐漸被世界認知。目前國內鋼琴教育所使用的大部分依然是國外的音樂作品,中國作品雖有但實際教學中使用不多,一是由于鋼琴傳入中國時間較短,曲目的創作量沒有國外豐富,其次,鋼琴的啟蒙階段缺少成體系的入門教材,孩子接觸最多的還是國外的音樂作品,對中國作品知之甚少,而實際上,鋼琴教育不僅僅是鋼琴技巧的訓練,更是一種音樂文化的傳播。
(二)對我國民族性作品的傳承
我國有豐厚的歷史積蘊,傳統民族樂器百花齊放的同時形成的以宮、商、角、徵、羽民族音樂調式使得我國傳統音樂獨具魅力。鋼琴來到我國已經有百年的歷史,我國許多鋼琴家也都在積極尋求“中西融合”。由民樂改編而來的《平湖秋月》、《百鳥朝鳳》等,以及用西方作曲技法展示中國音樂魅力的《牧童短笛》、《春思曲》等都很好的體現了中國作曲家將鋼琴“洋為中用”的意識。但中國鋼琴教育尤其是幼兒啟蒙教學中對我國民族性鋼琴音樂教學的發展卻非常緩慢,如何將鋼琴音樂民族化、本土化是我國現今音樂教育者共同的追求。首先,我們應該積極主動的創編一套成體系的鋼琴教材,其次,教師有義務引導并且啟發學生欣賞民族音樂,在初學階段有意識的帶學生進行五聲調式風格的音樂作品學習,給他們講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民俗民情,例如許多中國曲目來自民間小調,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學唱歌曲,再邊彈邊唱讓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曲調韻味,最后再讓學生學習曲目,這樣學生在了解了曲目的背景后會更容易且能夠帶著興趣彈奏作品。
(一)“中國式教育”
音樂能夠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人類精神教育的啟蒙,影響了很多人的思想和行為,可以說,音樂是人精神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教育之一。很多現代音樂教學法和教學體系中,兒童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諸如:奧爾夫音樂教育模式中,學習和練習樂曲并不是非常重要的,而著重鼓勵、激發孩子發揮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彈奏和創作樂曲,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尤為重要。讓孩子通過鋼琴走進音樂的世界,從而培養其音樂素養和能力。然而在國內的鋼琴教學中,老師很少給孩子留有自己創作的空間,這種“中國式教育”的教學方式抹殺了孩子應有的音樂想象力,這與音樂本身具有創造性的特點相互違背,久而久之,孩子只會照搬老師教授的知識,沒有了想象力,不去主動思考,這樣的學習也沒有實用性。
(二)讓孩子“回歸天性”
所謂創造,除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天馬行空,更需要在孩子儲備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幼兒正處于思想活躍、想象力豐富的創造性啟蒙階段。故菲伯爾夫婦在“動動腦”、“試試看”、“即興創作”模塊運用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他們用自己熟悉的音樂素材進行創作,設身處地的體驗音樂。運用這些方法利用孩子善于發現的天性加之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音樂知識后,便可以進行自己的小創作。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只有提高他們學習鋼琴的興趣和音樂創造的欲望,才能促使其在習琴的過程中更好的發揮創造力。
本文通過闡述《菲伯爾鋼琴基礎教程》對我國幼兒鋼琴啟蒙教學的啟示,意在給鋼琴教育者更多的選擇,從新教材中提取新思路、新方法,與國際教育接軌,不斷引進優秀教育方法,為我國幼兒鋼琴啟蒙教育事業的完善添磚加瓦。
J6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