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滿霞 湖南都市職業學院
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必須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不能違背歌曲作者的意愿,要尊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地域風格。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地域風格的了解掌握,是藝術處理過程中一個必要的環節,因為只有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地域風格了解了,才能找準聲樂演唱的基調。時代不同,作者所表現的內容就一定不同,作品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思想,還是一個時代的寫照。就中國民歌而言,各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歌,在選擇演唱曲目的時候,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力所能及的歌曲,并且適合自己的歌曲來演唱。
熟讀并理解歌詞,是唱好歌曲的第一步。好的歌曲是作曲家心靈的寫照,他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對生活的理解和音樂素材的積累化作美好的旋律,讓歌詞插上音樂的翅膀,創造出一首膾炙人口的好作品。我們在進行演唱時也應像曲作家那樣,對歌詞進行認真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讀,身臨其境地體會,以達到對歌詞內容的深刻理解。
在很多聲樂作品中,歌詞都是古詩詞或改編發展后的詩詞。比如,歌曲《陽關三疊》中的“宜自珍”“巡”,經過查閱資料后才知道,“宜自珍”是指勸告友人在西去的路上要珍重自己的起居健康,“巡”是指在場喝酒的人,每人喝一杯為一巡,只有對這些詞準確地理解了,才會在處理和演唱時更投入。其次,對歌詞要進行反復推敲,深情地朗誦,賦予音樂的韻律和節奏感的歌詞,充滿著藝術遐想的空間。如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就是通過作者反復朗誦后根據朗誦的語言音調而寫的旋律,我們在演唱該作品時也只有反復朗誦才能深刻體會作品。
(1)作品曲式結構的分析
曲式結構和文學結構一樣,它也有自己的結構、段落,是音樂表現的一種邏輯形式。通過曲式的邏輯關系,去展現音樂塑造的藝術形象,使音樂內容的表現更旋律化,更有規律性。對曲式結構的分析,不僅可以從整體上把握作品,還便于記憶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通過對音樂曲式結構的分析,演唱時就可以從理性和藝術技巧方面把握作品,認識、理解不同曲式的對比變化和其規律性,為進行下一步的藝術處理和音樂形象的塑造做好鋪墊。
(2)調式、調性的分析
曲作者對調式、調性的運用直接影響著作品的基本格調。所以,要想了解歌曲的內容和情感,就必須對調式、調性引起重視。一般來說,大調式的歌曲常表現雄壯明朗或喜悅自信,而小調式的歌曲常表現親和、憂傷或暗淡哀愁的情緒。只有細致地分析作品,歌唱者才能體會到作品中這種調式、調性變化而帶來的情緒和色彩的變化,并運用音色變化的技巧,去表現音樂與情感的色彩特征。
(3)情感的處理
如果音樂是有生命的,那么每首作品的詞曲都只是這個生命的承載體,歌唱者更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給這個生命以靈魂,用自己的演唱去表達作品的情感,這是藝術處理的一個關鍵環節。聲樂藝術在所有藝術中是很特殊的,它需要演唱者有很高的技術,但最重要的還是藝術本身。要置身于歌曲創作的意境之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真實地感受作品,要找準“立足點”,在某個作品中自己是什么角色,是旁觀者、敘述者、少女、老年人、青年、真實的人還是虛構的人,等等。由于人物的身份和年齡不同,演唱時的情感體驗就不同,音色、音量也就不同,體現的藝術情趣也不同。
分析音樂,分析歌詞,講究歌唱技法,講究歌唱情感是歌曲藝術處理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說,要處理好作品必須理解作品,表現作品思想情感,使用美好的聲音,真摯的感情,聲情并茂地進行藝術處理。當然,演唱的“標準答案”是沒有的。歌曲的藝術處理是永無止境的,也很難盡善盡美,這就需要聲樂教學者不斷開發探索。
總之,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僅依據以上幾個方面還不能使其完善,演唱者還應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較高的藝術水準,以及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生活經驗。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管是文學還是音樂,它們的創作源泉都來于生活,作為聲樂演唱者,我們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專業素質,感受生活給予我們的酸甜苦辣,積累豐厚的生活體驗,提高處理藝術作品的能力,使聲樂演唱之樹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