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暴風雨過去,你不會記得自己是如何度過,你甚至不確定暴風雨是否真正結束,但你不再是當初走進暴風雨里的那個人,這就是暴風雨的意義。”是的,我們已經不是當初走進暴風雨里的那個人。
在這個8月,我們接連經受了“天鴿”“帕卡”兩次臺風的考驗洗禮,早已卸下了暴風雨來臨前的那份輕松與調侃,大自然用殘酷的事實告訴了我們天災的可怕,教會了我們對自然要永遠保持一份敬畏。
但在敬畏之外,我們也看到了一座城市那平時或許永遠無法察覺的凝聚力。市委、市政府全力帶領全市人民救災復產重建,政府部門組織協調、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職能崗位盡忠職守、人民群眾自發參與,社會機構傾力相助……社會全員集體動員,每一個人都盡己所能。萬眾一心之下,凝聚出讓人側目和感動的“珠海精神”。
因為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城市,所以我們相濡以沫、攜手并肩,共同維護著自己的美麗家園;因為我們深愛著這座城市,所以我們愿意堅守崗位、盡職盡責,奮盡全力地保持著這座城市的正常運轉;也因為我們愛著身邊的每一個人,所以我們義無反顧、逆行而上,竭盡所能、幫助他人。
這場暴風雨教會我們的,還有一顆感恩的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感恩那些從全省乃至更遠地方緊急支援的武警官兵、消防戰士、解放軍同志,他們說災情就是命令,奮不顧身、不辭勞苦;我們感恩同樣遠道而來的電力、供水、通訊等基礎保障搶修人員,他們為我們能早一分鐘用上水、通上電而星夜馳援、晝夜奮斗;我們同樣應該感恩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每一個人,你們的盡忠職守、你們的愛心奉獻、你們的樂觀堅強。臺風過后,流轉在這座城市中的,還有平日里掩映在庸常瑣碎生活之中、藏在每一扇門后面的那一份脈脈溫情。
如今,這場50年難遇的暴風雨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在風雨中走出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觸動、一些感悟、一些滌蕩心靈的改變。珠海,這座美麗的特區城市因此豐富了更多城市精神和城市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