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千慧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淺談音樂知識在互聯網時代普及的重要性
徐千慧
(西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文章通過對互聯網時代特征進行分析,闡述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普及音樂知識的重要性,最后結合大量資料文獻查閱,提出了一些有效普及策略。旨在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普及音樂知識,讓人們接觸到更多的音樂類型,豐富自己的生活,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互聯網時代;音樂知識;重要性;普及策略
時代在不斷發展著,人們賦予了互聯網一些新的身份,諸如:互聯網創新、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技術革命等。“互聯網“已隨處可見,顯然我們已來到互聯網時代,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原有的商業模式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被替換,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式的商業模式,面對新的外部環境,需要我們全面的去認識和了解它。相應的,想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普及音樂知識,首先要做的就應當對互聯網時代特征有一個大致了解。
一是“通融互聯”特征,即突破了時間與空間限制,各種各樣的時代要素交織在一起,實現了人與人之間“零成本”的距離溝通愿望;二是“網狀價值結構”特征,即可以將互聯網看作是一個現代化的價值創造網或價值交互網,在這一網絡中用戶價值在前,企業價值在后,符合“用戶至上”要求;加之整個組織是串聯到并聯的過程,因而內部呈現出的網狀結構從外部反應出來也是如此;三是高流動時代特征明顯,即互聯網中儲存著各種各樣的數據,這些數據歸納在一起十分龐大,我們將其稱作是大數據,而大數據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動態、不精確等,這便意味著在反映出來的數據結果會因用戶需求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大數據可以被看作是全樣本或大樣本,即相較于數據抽樣而言,大數據的精準度更高,即便只掌握了小的樣本或數據,也能夠將一個較為準確的大趨勢預測出來;四是“開放有機生態圈”特征,從互聯網發展的實際狀況來看,其處在一個信息對稱的環境中,即在這一環境需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不斷進行改革與創新,直到符合新環境發展需求。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國家,在過去五千年中聰慧的古人積累下很多音樂知識與文化,諸如:將相王侯在祭天時會唱一些祭祀類歌曲;皇帝大婚時又專門的“喜”音樂,而民間百姓大婚時,所使用的音樂不能與皇帝是一樣的,這是因為在古代“人有三六九等”,即便是在音樂表達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古代人的生活沒有現代人這般豐富,因而他們閑暇時打發時間多是依靠樂舞,也正因如此才為后人積累下如此豐富的音樂知識。諸如,古人常說的宮商角徽羽,現代人沒有幾個知道它們代表的是什么,用途有哪些。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了保留優秀的音樂知識,就需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因為在互聯網技術應用下,這些優秀的音樂知識傳播的范圍會越來越廣,了解到的人也會越來越多,諸如:一些古風類的歌曲,在網絡技術不發達時,喜歡的人很少,因為他們認為古風唱起來太矯情,也沒有什么市場,但自互聯網普及后,一些在古風歌曲方面表現出色的人將這類歌曲錄制成MV的形式發布到網絡上,在一天內便累積了千萬下載量。從這里便可以看出,互聯網的普及對于中國優秀音樂知識的傳播非常重要,它能夠讓更多的人接觸到、了解到,有助于不同地區的古風音樂愛好者切磋交流。
互聯網時代影響下,利用網絡普及音樂知識非常重要。俗話說:“音樂無國界”。在互聯網沒有普及之前,人們了解更多的音樂應當是本地區、本民族的音樂,而這些音樂有一些局限性,只能夠代表少部分音樂。諸如: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所知的音樂知識少之又少,除了一些民族歌曲(如:藏族、傣族、苗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外,大部分人對于其他類型的音樂及音樂知識基本沒辦法接觸到,只有一些條件好的人,可以去一些大劇院、不同地方去了解不同類型的音樂知識,諸如國外流行的黑人音樂、美國鄉村音樂等。但自我們迎來互聯內網時代后,這些問題變得不再是問題,人們想要了解更多的音樂知識,只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應用網絡便可以實現。
前段時間在國外大火的《Brever》,中國網民只需要登錄相關的網絡平臺或下載聽歌軟件便可以聽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音樂知識的傳播早已突破國界,不存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只要想聽、只要喜歡隨時隨地都可以聽音樂、了解更多地音樂知識。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前,無論是中國國民,還是其他國家的人,他們所掌握的音樂知識都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因為信息不發達,交通不發達,人與人之間音樂知識溝通、地區與地區之間音樂知識共享幾乎無法實現,諸如,某地想要舉辦一場音樂知識交流大會,但在以前由于在信息傳播方面存在著局限性,不僅傳播的速度緩慢,號召力也不夠明顯,大會當天,來參加的人不多,且都是附近十里八鄉的人,很難擴展到其他鄉鎮或省市中去,并且與會人員大多是的音樂愛好者,音樂知識權威很少,大多是想要了解更多音樂知識的“素人”,或來看熱鬧的人。
信息傳播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使得各地音樂知識交流與分享很難實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音樂知識的發展。在互聯網技時代背景下,音樂知識傳播已不再是問題,只需通過網絡,人們便能很快將音樂知識相關的消息傳播出去。諸如:《中國有嘻哈》這個網絡音樂節目是今年眾多音樂類節目中比較大火的一個,這一節目主要的特色在于宣傳嘻哈文化、尋找嘻哈音樂達人。我們認為這一節目大火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人們對嘻哈音樂的認識與了解越來越深入,喜愛這一音樂類型的國人越來越多,雖然是西方引進的音樂文化,但是從《中國有嘻哈》這個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這實質上宣揚的是中國嘻哈文化,雖然其興起的時間很短,但從參與人數與搜索熱度上可以看出其在國內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好,參與嘻哈文化交流的人除了全國各地的中國人以外,還有很多外國朋友,諸如:日本、德國、美國和非洲等國家的朋友。正因為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這一音樂知識與文化交流比賽才會取得如此高的關注度,吸引到世界各地的嘻哈達人參加。試想,若是在以往,互聯網時代之前這一比賽能否又今天如此高的關注度?顯然是不可能的,信息不發達,世界各地的嘻哈達人無法通過微博、微信和各種音樂網站了解到大賽信息,自然無法參加此次比賽。從另一方面來講,《中國有嘻哈》這一節目也需要感謝互聯網,原本國內接觸嘻哈的人很少,嘻哈文化以及相關的音樂知識在國內熟知的人更是不多,先前大部分喜愛嘻哈的國人都是有國外經歷的,但現在不一樣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我們所接觸到的世界更加龐大,我們所接觸到的音樂知識更加豐富,鄉村音樂、民族音樂、搖滾樂、爵士樂等,無論是哪一種音樂類型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獨特之處。了解到這么多的音樂知識在以前幾乎不敢想象,但在今天,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一切的不可能全部變成可能。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音樂知識的傳播不再局限在學校范圍內、網絡范圍內,我們應當將音樂知識從虛擬網絡過渡到現實生活中。即想要宣傳優秀的音樂知識,除了增大網絡宣傳力度外,還應舉辦一些音樂知識分享會,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中央電視臺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古詩詞大會》便吸引了很多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參加,在這些人中自小喜歡中國古詩詞的本土中國人,也有海外華僑同胞以及韓國、美國及日本等國家的朋友。電視臺在舉辦詩詞大會之前會將相關信息發布到網上,這樣一來便會吸引到很多人。而對于音樂知識傳播也應如此借鑒,通過互聯網讓更多人了解到,吸引更多的人,以此達到傳播目的。
綜上所述,時代在不斷發展,為了將更多優秀的音樂知識保留下來,我們需要在互聯網的應用下進行。而文章主要是從互聯網時代特征出發,闡述了互聯網時代下普及音樂知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王焱琪,王妍婷,馬方圓. 互聯網時代音樂版權產業的現狀與未來模式探索[J].法制與社會,2016(12):180-181.
[2]李方元.“中心”與“邊緣”:音樂知識與音樂教育中的“典范”與“非典范”?[J].中國音樂,2012(01):1-8.
[3]管建華,歐陽平方.全球視野下的“地方性音樂知識”研究——張應華《傳承與傳播:全球化背景下貴州苗族音樂研究》述評[J].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6(03):130-133,8.
[4]馬旭霞.試論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回歸”[J].群文天地,2011(18):128-129.
[5]曾彥.潤物細無聲——新課程下對音樂知識教學的二度認識[J].大舞臺,2010(05):156.
J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