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秀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對五峰南曲傳承現狀的反思
劉恒秀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本文是在“非遺”語境下,通過田野調查及文獻整理的方法,對五峰地區南曲的生存、發展現狀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目前有待改進的問題及可以嘗試的解決方法,旨在引起人們對五峰地區南曲發展的關注,并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讓五峰南曲的發展更生機蓬勃。
南曲;五峰;非遺;傳承
南曲,是流傳分布于鄂西土家族的長陽、五峰、宜昌等地的一種土家族曲藝形式,它于2008年在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積極申報下,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是,談到南曲,廣為人知的還是長陽南曲,人們對五峰地區南曲的發展鮮有關注。截止2016年12月31日CNKI上能查到的和南曲有關的文章共22篇,其中以長陽南曲為研究對象的文章16篇,以長陽南曲和五峰南曲作對比的文章1篇,其它相關文章2篇, 而專門以五峰南曲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僅有3篇。甚至在南曲的相關書籍中,直接將長陽南曲等同于南曲來理解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如:田聯韜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就在土家族的說唱音樂部分中寫道:“長陽南曲,流行于鄂西南長陽縣的資丘、桃山、柿壩,五峰縣的傅家堰、白溢和宜昌等地。據考,南曲,原稱絲弦班,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已有二百年歷史。”而田世高主編的《土家族音樂概論》也在土家族曲藝部分里這樣描述南曲:“長陽南曲是土家族中曲藝的一種。原名為“南曲”,又名“絲弦班”。流傳分布于鄂西土家族的長陽、五峰、宜昌等地。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歷史。”目前,尚且只有五峰本縣編寫的書籍,才單獨將南曲作為條目羅列出來。可見,南曲雖并非長陽獨有,但其它有關信息卻鮮為人知。
事實上,五峰對南曲的搜集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全縣的代表藝人有杜海卿、胡次生等,現存曲目100多個,代表作有《春去夏來》、《掃松》、《悲秋》等。由于五峰南曲保護工作動手太遲,至今已處于高度瀕危狀態:能夠自彈自唱的南曲藝人鳳毛麟角,其主要伴奏樂器——三弦,更是后繼無人。雖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評選出了縣、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并由南曲省級傳承人高家堯,挑選出對五峰南曲興趣與實力兼備的人員,組建了一個南曲社區傳承小分隊,并對南曲愛好者進行過集中培訓,最后對南曲經典曲目——《春去夏來》和《悲秋》進行了考核,但就目前狀況看來,即使是接受過培訓、甚至評選上了縣級傳承人的藝人們,也不能說是完全精通了南曲、或是完全掌握了三弦這門樂器的演奏技巧。
“開始來學的時候三四十人,后來只剩幾個人能堅持下來。這幾個人里面能出類拔萃的也只有那么一兩個,最后不可能各個都成功……(很多人)培訓一次,搞了兩三天,就都不搞了……一直到我們來培(訓)。這個里面,可能我起到了一些作用……因為我本身就彈的好,會彈,帶動了幾個,(讓他們)產生了一些興趣和共鳴……現在……能夠唱(南曲)的話,三十幾個人大概有”。談起這幾年五峰對南曲進行培訓的效果時,張光勝老先生(以下簡稱張師傅)這樣說道,“(除了這三十幾個以外的)其他的(人),(《春去夏來》和《悲秋》)這兩個(曲子)他都搞不下來!你(看)包括我們有幾個在樂班的,搞這個培訓的,唱南曲的,光一個《悲秋》和《春去夏來》都搞不下來。就是說,只要把這兩個曲子搞下來,那至少是一個縣級傳承人沒得問題的,但是他就是搞不下來”。
張師傅是五峰南曲社的發起者和組建者,于2013年10月18日注冊成功“五峰南曲社”,是這個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他自費提供給大家用來排練南曲的場地,后來也被五峰文化館指定為南曲社區傳承的基地,可見政府對其行為的肯定與重視。筆者有幸于2016年11月8日——2016年11月11日在五峰地區進行采風,期間采訪了多名現在依舊在進行著南曲傳承、傳播相關活動的藝人和行政人員,對五峰南曲當前的傳承狀況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提出一些有待改進的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實施的一些改進方案。
問題一:缺乏多方合作精神
(一)地域之間缺乏合作
五峰和長陽地區,甚至宜昌等地的南曲藝人之間交流甚少,不利于南曲的傳承和發展。南曲是一個整體,藝術更是無國界的,不應該按地域的劃分割裂開來。如果各地不能做到資源和人才的共享,南曲的發展道路將會異常艱辛。
(二)政府機構與民間藝人的合作有待加強
官民合作程度的提高,能更好地推動南曲傳承的發展。
問題二:意識形態上的重視與實際情況的畫餅充饑
(一)實際傳承人數的不足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通過《春去夏來》和《悲秋》兩個曲子的審核就能被評選為五峰南曲的縣級傳承人,即便如此,現有五峰的縣級傳承人也并不多。從2012年3月21日由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非遺中心評選出來的“五峰首屆南曲社區傳承活動考核結果通報”中可以看到,榮獲一等獎并得到補助性獎金2000元的參評選手有3人,獲得二等獎及獎金1000元的有3人,三等獎及獎金500元的2人,四等獎及獎金200元的11人。然而,在五峰鎮示范基地傳承人隊伍一覽表上呈現出來的傳承師傅僅有張光勝(市級)、胡必龍(市級)、閔建新(縣級)、伍占萍(縣級)4人,以及南曲學員5人。加之南曲社的民辦性,機構管理松散,對社員的排練并沒有硬性規定,所以能常駐南曲社對南曲進行研究和練習的社員更是少之又少,使“社區傳承”進行得舉步維艱。
(二)傳承活動持續性的缺乏
在藝人評上傳承人過后,再未進行過南曲相關活動的現象時有發生。細究起來,一是沒有相關活動的刺激,人們沒有了學習和傳承的動力;再來,南曲畢竟是一種需要文化底蘊的高雅民間藝術,若非是有一些文化基礎的人來學習,極易產生畏難情緒,最終放棄南曲的相關活動。事實上,因為原版《春去夏來》的譜子較長,為了使新手更好地掌握演唱、演奏技巧,南區圈甚至衍生出兩個簡化版的《春去夏來》,這個現象也最終引起了各方的爭議,現在普遍認為還是應該克服困難,按照原版唱奏。
針對以上這兩點問題加上一系列拓展性反思,筆者以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加強五峰南曲的傳承工作:
首先,加強地域之間的合作。不光是五峰和長陽地區,包括五峰本地新、老縣城的相互交流也很重要,做到各地資源、人才及相關資料的共享,互利互惠,共同促進南曲的傳承。
其次,加強政府與民間的溝通。南曲本身就是一個民間藝術,所以針對這項藝術進行的任何舉措,事實上都是和民眾息息相關的。因此,今后相關部門在作出任何決定的時候,最好都事先與民間代表進行約談,這樣方能更好地了解人民的訴求,使南曲的發展始終和演唱、演奏它的人們保持良好的溝通。
首先,擴大南曲教授的受眾面。目前五峰南曲的學習年齡分布,多以退休之后的老年人為主,年輕受眾非常稀缺,當然這也是有現實原因的:在上有老人需要贍養、下有子嗣需要撫育,并且自己也需要生存的社會背景下,青年人只能先學會謀生的手段,而不是優先考慮“非遺”的傳承;而作為對自己未來有更高學歷要求等相關背景的少年也很難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這門“老手藝”;甚至,也不是所有退休人員都愿意來學習南曲,因為較于這種較為生澀難懂的藝術,諸如斗地主、打麻將這類門檻低的娛樂活動更能使其晚年生活得到消遣和放松。因此,這時政府的主導就體現的尤為重要了。針對這一社會現象,相關部門可以征集不涉及升學的青少年進行專門培訓,并承諾學成之后的相關出路,給予就業上的相關引導,使學習者有動力將南曲的學習與傳承持續下去;在老年人方面也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加強他們繼續南曲相關活動的動力。
其次,政府進行持續性的南曲技能培訓,同時對通過評審的藝人進行階段性測試。如果沒有政府的引導,分散的群眾很難自發組織南曲的相關訓練,那么長久的怠慢就會導致技藝的生疏,最終將三弦也束之高閣。因此,隔一段時間,就對受訓過的藝人進行測試,或是進行同臺競技,這也是一個促進大家練習的好辦法,在這樣持續性的活動中,還能促進第一部分談到的藝人之間地交流與合作。
第三,有關部門組織理論知識的科普活動。在五峰當地剛剛開始開展南曲培訓活動的時候,很多學員都會存在一些疑問,譬如:南曲是什么?它和其他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南曲的優勢在哪里?我們學習南曲的意義何在等等,如果沒有基本的背景知識導入,就進行三弦演奏技法或者南曲演唱方法的學習,很容易對新的事物產生排斥最終放棄學習。所以,南曲相關歷史的介紹,甚至譜面相關樂理知識的介紹都可考慮普及。總之,讓學員了解南曲、了解南曲的珍貴,應該是傳承南曲的第一步。
首先,我們不能一味拋棄傳統。為了迎合大眾、披著南曲的外衣完全丟掉傳統曲目的韻味是不可取的。高羽在其《南曲傳承保護中的幾點思考》中說得好,我們應該“像保護物質文化遺產一樣保護古老傳統的南曲”,簡化《春去夏來》的做法是有失穩妥的。
其次,應在最大程度的保存曲牌基礎上進行創新。對于這一點,據文化館的覃館長透露,相關工作他們已經在開展中。比如指定小學已經在使用由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和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的《古詩詞配曲選編》來進行南曲的學習,并成功舉辦過演出。用南曲的詞牌結合學生需要掌握的古詩詞,使學生在學習課標規定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掌握南曲的演唱技巧,這對于南曲傳播的推進有很大促進作用。當然,我們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加完善相關策略的制定,更多的考慮南曲的音樂性以及藝術性,不能丟了傳統曲目的“魂”。
第三,讓南曲單一的自彈自唱形式融入民樂合奏的表演形式,也未嘗不失為傳播南曲的一個有效途徑。南曲本是文人自娛自樂的一門音樂藝術,與百姓間諸如山歌一類的消遣還是略有不同的,所以晦澀的文辭和故事性、趣味性的缺乏常常讓普通受眾難以接受;加上三弦音色偏干,很容易讓不理解南曲內涵的聽眾產生厭煩情緒。但是,一旦有了其他民族樂器的潤色,效果就不同了。一來民樂合奏本身就有其前景和市場,二來舞臺和音響效果很容易吸引和帶動聽眾。所以說,把傳統南曲改編成器樂合奏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首先,政府要做到保護傳承人。保護傳承人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排擠,保證他們有一顆健康、快樂和積極的心去面對傳承五峰南曲這件事。在舉辦南曲相關的活動時,詢問相關傳承人的意見,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
其次,真正將傳承經費落到實處,做好相關福利的工作安排。因為教學過程實際上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如果沒有相關教學經費,教學的實際舉措將會很難維持下去。
再者,加大宣傳力度。南曲藝術本身是沒有功利性的,是一種修身養息的娛樂活動。既然政府開展了組織工作,并投入了相應的資金,傳承人就需要認識到自己的義務,培養更多的繼承者,使五峰南曲遠離“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
最后,由政府主導招募學徒,再由傳承人進行教學。其實當地政府撥款給作為傳承基地的南曲社,再由南曲社帶頭招募學員也不失為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因為目前南曲社的成員都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實踐的淘汰所堅持下來的“南曲真愛粉”,他們更加了解五峰當地南曲發展的動向,也對實際的教學更有經驗,相信在對人才的發掘上也能獨具慧眼。
當前五峰南曲的傳承幾乎還是延續了口傳心授的教學方法,在藝人間流傳的相同曲目也存在不同的譜面版本。由于三弦在作為伴奏樂器時的彈奏會根據個人理解產生隨機性,并且因為記譜符號不足以充分表達唱奏中的變化音,使人們無法單純憑借樂譜來還原藝人的唱奏,這對樂譜作為資料保存的準確性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所以,對南曲記譜法的規范和統一迫在眉睫,并且對已有曲譜的校對工作也望有專業人士來展開。
以上就是筆者對五峰南曲傳承現狀進行的一些反思和建議,希望能引起大眾對五峰南曲的關注,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同時也希望有關方面予以重視。
[1]田聯韜.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
[2]田世高.土家族音樂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3]張瑜.長陽南曲和五峰南曲差異性及其成因[J].三峽文化研究, 2009(00):168-175.
[4]胡德生.五峰之南曲述略[J]. 三峽文化研究, 2009(00):112-121.
[5]李詩選.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民間古籍整理與保護研究[J]. 長江論壇, 2010(5):88-95.
劉恒秀(1991—),女 ,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生,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