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草原藝術交融的基礎與規律
張 靜
(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族民歌旋律可謂是蒙古舞的靈魂,蒙古族民歌旋律與蒙古舞的動作二者和諧統一。蒙古族民歌旋律能誘發舞者舞蹈時的靈感,還可以起到提示舞蹈動作的作用。蒙古舞中舞者的形象是靠視覺和聽覺和諧一致而引起美感的,離開了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配合,蒙古舞便失卻了它的生命力。
草原藝術;交融;基礎;規律
草原藝術交融的基礎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不同社會形態的沖撞,是草原藝術交融的社會基礎;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的互補,是草原藝術交融的經濟基礎;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草原藝術交融的人文基礎。
(一)草原藝術交融的社會基礎
中原農耕民族一般都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而游牧民族卻不盡如此,呈現多成分、多層次的顯著特征。匈奴人在公元前三世紀到公元五世紀已進入文明社會階段。他們的社會制度在東方時期受華夏人的影響;在西遷之后受羅馬人的影響。其主要社會制度,大都屬奴隸制社會。突厥人約在公元五六世紀進入文明時代,蒙古人則在公元十二、十三世紀進入文明時代,其社會制度是一種部族制的封建社會。在中外草原民族的歷史上,既有從氏族制至奴隸制戛然而止的民族,也有從原始社會,或從奴隸制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相比較而言,中原農耕民族較之草原游牧民族,無論是社會形態還是政治制度、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更為先進,更為完整,更處在較高社會層次上。這種處在較高社會層次的、先進而完整的社會形態,猶如流水一樣,要從高處向低處流動,其結果必然要引起草原民族社會形態的變革。不同層次社會形態的沖撞,必然帶來中原農耕文化藝術與草原游牧文化藝術的碰撞與交融,這是草原藝術與其他民族藝術相互交融的社會基礎。
(二)草原藝術交融的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上層建筑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是受經濟基礎所制約,并從屬于一定的經濟基礎的。當草原民族處在原始狩獵時期,便產生了原始狩獵形態的藝術。而當以狩獵為主轉變為以畜牧業為主時,便產生了草原游牧形態的藝術。當草原民族從氏族社會發展到部落聯盟,再到封建制國家形成之時,也就再不滿足于那種以畜牧業為主兼狩獵生產的生活方式。盡管在草原游牧地區,亦有少量的人從事農業,并出現一定范圍的農耕區,那畢竟是有限的。而較為單一的畜牧經濟仍顯得十分脆弱,根本無法滿足草原民族各方面的需求。無論是處于草原民族生產生活的需要,還是處于民族發展的渴望,都需要與外界進行往來。由于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原因,北有大漠橫亙,東南有大海瀕臨,西南有高山阻隔等四周屏障,草原民族總是試圖從長城打開一個缺口,從中原農耕民族那里獲取他們生活的必需品,如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等。同樣,中原農耕民族為其自身生存和發展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十分渴望得到游牧民族的牲畜、皮革及土特產品等。于是在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交界地帶及長城沿線,出現了相互交際的“茶馬互市”“絹馬互市”等貿易市場,并伴隨著諸民族藝術上的交流。這種經濟上的互補,為草原游牧藝術與中原農耕藝術的交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客觀氛圍,是促進草原游牧民族藝術與中原農耕民族藝術相互交融的經濟基礎。
(三)草原藝術交融的人文基礎
“56個民族56枝花,中華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道出了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縱觀中華民族的關系史,歷史上各民族間總的發展趨勢是以和平、統一為主,當然也曾有征戰與分裂相伴隨。但征戰與分裂是暫時的,是支流,而和平與統一則是長期的,是主流。終歸是一家人,每一次征戰或分裂之后,都是走向最大規模的和平與統一,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國家。產生中華民族向心力及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中華民族精神。這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培育起來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核心。從其實質看,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和,是主體精神的重要體現。有了和,才有了和的民族,即中華民族;有了和,才有了和的文化,即儒教、佛教、道教等多教合流及中華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有了和,才有了和的藝術,即古代樂舞,漢代的百戲,唐詩,宋詞,元曲,元雜劇,乃至現代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等。作為中華民族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草原藝術,之所以千古不衰,至今仍富有頑強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創造該藝術的草原民族有一種對各類藝術能夠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氣質;還在于它具有一種馬背民族所具有的豪放、豁達、平和的心態,并能以其堅定的自信心,寬廣的胸懷,借鑒一切外來藝術的精華,拿來為我所用,創建出屬于自己的文化體系。
藝術的交融,其時間是漫長的,過程是復雜的,途徑是多條的,形態是多樣的。但透過現象,仍有其規律可循。
(一)傳播是草原藝術交融的前提條件
傳播,作為一門學科,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以研究人類的傳播現象為主的綜合性交叉學科。藝術的傳播,是藝術交融的前提,沒有藝術的傳播,就不會有藝術的交融;藝術的傳播,是藝術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藝術只有傳播,才能達到相互交融與發展的目的。
藝術的傳播更體現在創造該藝術的民間藝術家的傳播上。對草原藝術來講,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與牧民朝夕相處的民間藝術家的傳播作用,是決不可忽視的。這是因為草原民族所創造的藝術,一般都是靠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而承傳下來的。游牧民族的三大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幾千年至今不衰,是演唱英雄史詩的代代藝人傳播的結果;眾多優美的草原民歌家喻戶曉,是草原民間歌手傳播的結果。這些草原民族的民間藝術家,既是本民族藝術的承傳者,又是吸收借鑒其他民族藝術來發展本民族藝術的革新者,同時也是該藝術走向世界的傳播者。
(二)沖突是草原藝術交融的必經過程
沖突,是一種藝術在其傳播的過程中與傳入之地的藝術間所產生的一種藝術現象,也是藝術交融的必經過程。沖突是藝術發展的需要,藝術沒有沖突就會停滯不前;沖突是藝術開放的體現,沒有沖突,舊的封閉系統就不會被打破,新的開放系統也難以形成。
我國南北方各民族,由于處在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有著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因此具有不同的精神品格。草原寬廣的自然生態環境,具有雄渾、粗獷、豪氣的性格,其藝術作品的風格則充滿陽剛之美。南方民族由于生活在山水環繞、峻嶺阻隔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有著溫柔似水的柔情性格,其藝術作品的風格則洋溢著陰柔之美。這兩種不同審美觀念及不同風格流派的撞擊,從歷史到今天,都在不斷的進行著。隋唐之際,西北草原的絲路藝術,對中原刮起強勁的“胡風月舞”,就是北方陽剛豪放之氣與陰柔優美之風的碰撞與沖突,并在沖突與碰撞中,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三)互補是草原藝術交融的發展趨勢
草原藝術與其他藝術雙向交融互補的內容與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國外草原藝術與國內草原藝術的交融互補;國內中原農耕藝術與草原游牧藝術的交融互補;宗教藝術與草原民間藝術的交融互補;宮廷藝術與草原民間藝術的交融互補;草原諸民族間藝術的交融互補等等。
藝術上的雙向互補,乃是藝術發展的最基本規律,而互補力度的大與小并非是對等的。對一種異質文化來說,若沒有選擇的余地,則不會在傳播之地立足。
(四)變革是草原藝術交融的必然結果
何謂藝術的變革?簡言之就是某種文化藝術經過與異質文化藝術的沖突碰撞、交融互補后的革新。變革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沒有變革,藝術就不會有生命力;變革,是藝術交融互補后的必然結果,沒有變革,藝術就不會從稚嫩走向成熟。藝術只有經過無數次變革的實踐,才能更加完美。
任何一種藝術經過傳播,通過與異質文化沖突碰撞、交融互補后,都要發生變革。或是兩者相互借鑒吸收,各自發展;或是兩者相互融合,形成一種新形態的藝術;或是一方被另一方所同化等種種復雜的情況皆有,但主要是這三種。
藝術的變革與出新,是一個很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內蒙古西部的蒙漢調在音樂結構上,既有漢族音樂的旋律,也有自己的韻味,是兩種音樂的相互嫁接與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藝術既有開放性的一面,也有固守性的一面。一個民族經過歷史的演變,已經融入到另一個民族之中,而它的文化藝術卻一直頑強的保留著,還大量存在。比如十二世紀以后入主新疆的蒙古族,經過幾百年的生活變遷,已經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但卻保留著蒙古族史書上記載的倒喇舞。這說明民族雖已消失,但該民族藝術卻依然存在。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各民族間文化藝術的傳播、沖突、互補、變革,是個十分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各民族、各類藝術在其傳播沖突中,有時有些藝術暫時處于被擠壓的地位;在其互補變革的過程中,也會有“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的現象發生,對此不必大驚小怪。因為一種新形態藝術的誕生,從孕育到成熟,要有一個較長時間對各方藝術交融互補、吸納融合的過程。對觀眾來講,也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喜歡的審美心態上的轉變過程。
[1]楊笑寒.從“觀物取象”到“立象盡意”——秦人早期設計藝術的物象表達[M].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6.
[2]張子程.微媒體視閾下內蒙古文化形象傳播策略研究[M].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
[3]格日樂.近幾年我國蒙古學研究若干問題探析[M].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