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淺析習語翻譯技巧
高 潔*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英漢之間兩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共同孕育出了本民族獨有的精神文明成果,習語便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元素。習語翻譯的是否準確,是否完美的反映出作者想要表述的意圖,關乎著兩種文化之間傳播以及交流效果。本文將分析如何在平時的翻譯過程中巧妙地將經常用到的一些技巧,例如直譯法、意譯法、增譯法等,運用到習語的翻譯中來。
語言文化;翻譯技巧
對于直譯的定義,就是在不違背譯文的語言規范以及不會讓人產生不正確的聯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任然保留著原作中一些關于習語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的地方色彩。雖然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每個民族都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但作為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之間還是多多少少存在著共性。這些習語在字面意義相同或者相近,所表達的隱含意義類似,即所要表達的實際意義相近,就可以選擇直譯的方法進行翻譯。不管是華夏中國自上古時期流傳出來的諺語,還是希臘神話中濃縮著警醒世人色彩的短句,兩種習語隨處可見直譯的譯法,例如“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就可以直接從字面上理解其中的意思;英語習語中,如上文提到的“Bone of the bone and Flesh of the flesh”,即使譯者并不知曉其中的淵源,也可容易的通過字面意思將其譯為“骨中之骨,肉中之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one shouldn’t worry about the firewood”這句英文習語往往用于人們在面對失敗時,不要放棄最后的希望,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類似的可以采用直譯法的西方習語還有:“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don’t touch the tender spot(哪壺不開提哪壺)”、“drawing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竹籃打水一場空)、“As a long road test a horse’s strength,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
與漢語習語喜歡將豐富的感情色彩蘊藏其中的特點不同,一些英語習語中的詞匯常常帶有一些強烈的民族色彩。這些習語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難以理解,不過為了保留原作的文化精神,還是要采取直譯的方法。比如:“Sphinx’s riddle”出自古希臘神話,應直譯為“斯芬克斯之謎”、“the sword of Damocles”直譯為“達摩克利斯之劍”、“as Judas kiss”直譯為“猶大之吻”等。
(一)直譯加注釋
在直譯的過程中,如果有些詞語帶有太強的文化信息或者民族特色,導致讀者不能夠完全理解習語的意思,那么此時就需要用到直譯加注釋。上文提到了“take the bread out of someone’s mouth”(搶某人的飯碗),這句話如果單單憑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成“搶走人口中的面包”并不足以表達真正的語義色彩。“搶飯碗”是漢語中一個獨有的習語,表示搶走某人賴以生存的工作,是從民間口頭語中流傳過來,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注釋,很難讓英語為母語的人理解其含義。在將英語習語轉換為漢語時,這樣的譯法同樣需要注意。例如進行 “He who lives with Muses shall die in the straw.” 英譯漢工作時,雖然可以直接翻譯為“和繆斯住在一起的人都將會死在草堆中”,但繆斯女神是希臘神話中掌管文藝、音樂等方面的女神,是一個西方文化特有的意向,只有把“繆斯”這個專有名詞加以注釋,讀者才能理解“文藝家在生命的最后大都窮困潦倒,只有在遙遠的將來之后作品聞名,才能被人重視起來”的真正釋義。又如習語“the Gordian knot”戈爾迪結,比喻棘手的問題。(注:源自希臘傳說,戈爾迪在木樁上系了一個眾人皆無法打開的繩結,后由亞歷山大帝一世一刀斬斷。)“a Judas Kiss”猶大之吻,喻指口蜜腹劍,陰險的背叛。(注:此習語源自《圣經》,當時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猶大以接吻為暗號出賣耶穌,導致最后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還有很多必須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翻譯的習語,比如:“if two ride on a horse,one must ride behind.”兩人騎一匹馬,總有一人坐在后面(比喻兩人參加的事情,必須有一個人做主)。“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墻的蘋果最甜(比喻這山看著那山高)。“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魚游水底(有價值的東西不是觸手可得的)。“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end”魚要腐爛先從頭開始(上梁不正下梁歪)。
(二)意譯
在中國的翻譯史上,使用最頻繁,而且與直譯存在著較大爭議的翻譯方法就是意譯了。所謂意譯,即在原語言與譯語之間體現著巨大的文化差異的情況下,不僅僅是采用字對字的翻譯方法,而是要根據原文所表達的大意來進行轉化,強調的是原語文化體系和譯語文化體系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例如:“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gain(塞翁失馬,焉知非福)”、“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可譯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在進行意譯時,應表達、體現出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特征。我們知道,中西文化中存在著對相同一件事物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因此在翻譯帶有此類事物的習語時,在意譯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例如,在漢語中,“狗”這個動物常常使用在具有貶義的詞語中,被用來形容下等、不好的人或事。但是在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與美國,“狗”卻被人們看做是家庭成員中的一員,具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在西方的語言文化中被看做是忠誠的代名詞,因此在翻譯英文習語“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時應意譯成“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又如英文中常見的“love me,love my dog”,直譯過來的意思是愛我的同時也要愛我的狗,而漢語中正好有一句成語叫做“愛屋及烏”,也是表達了相同的意思。
綜上所述,有些習語的有對應的中英翻譯而有些習語沒有,需要譯者運用翻譯技巧進行翻譯,有些習語翻譯一種方法可以解決,有些不可以,這時候需要多種方法結合進行翻譯,對于這些翻譯技巧要靈活運用。譯者平時要注意英漢文化的積累夯實基本素養。
高潔(1992-),女,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