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雨馨 李潤雨 劉潔利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武漢市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的發展困境與對策淺析
龍雨馨*李潤雨*劉潔利*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本研究針對武漢市大學生支教團隊展開調研活動,總結出我國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在組織架構、人員構成、資金籌措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存在的發展困境,并就此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大學生;支教;公益組織;孤島化;可持續發展
公益支教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重要形式,也是大學生履行社會服務責任的有效途徑,能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也能鍛煉在校大學生的吃苦精神和社交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戶外課堂。本研究以微光支教、博雅行知支教隊、圣兵愛心社等十四個武漢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為研究樣本,通過深度訪談及田野調查,開展了為期半年的調研活動。下文總結了其組織結構、人員培訓、資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瓶頸,并就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多為社團性質的學生組織,結構為金字塔型,上層由院團委或學工部管轄,下層分化為宣傳部,外聯部,秘書處等多個部門,層級分化明顯。這樣的組織架構相對一般學生社團更加規范完整,有利于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1]但其涉及到學校多部門的管理,科層結構較為僵化,容易形成官僚主義。這樣的組織架構使得信息傳輸線路延長,速度變慢;同時科層結構下的多級審批制度也使得組織決策的制定和實施的效率降低。
支教組織內部一般會產生一個主負責人,或是由三至四人組成的管理主席團,組織規劃和發展路徑大多都出自領導人的設計,領導人在組織內起著“絕對領袖”作用。絕對化的權力分配使得領導層個人意志的影響力大于統一制定的規章制度,導致上層人員權力膨脹,出現了“人制替代法制”現象。如在微光支教團隊第五期活動中,由于領導層制定了錯誤的隊長競聘模式,導致所選拔出的隊長無法很好地滿足支教活動要求。另一方面,志愿者和隊員對領導層的“絕對”信任和服從也使得團隊工作效率難以提升。
從宏觀層面看,大學生支教組織大多以所在的高校為依托,各自為政,與其他學校或地區的支教組織聯系相對匱乏;組織與組織間缺少信息資源的互動平臺和互通渠道,“孤島化”現象嚴重,無法形成資源整合或優勢互補。在采訪中,華中師范大學博雅行知支教隊隊長任有禎透露,因為會涉及到一些利益問題,所以不會跟別的組織進行合作,交流也很少,更多的是選擇與本組織的往屆成員進行交流。[2]“孤島化”使得大學生支教組織在社會范圍內獲取的信息較為閉塞,易導致支教資源的浪費和重復。
我國大學生支教組織在人員構成上同質化情況嚴重,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支教生命周期同質化:大學生群體的學業壓力往往隨年級的升高而遞增,因此每期派出的支教隊員多由大一、大二學生組成;高年級學生由于功課繁忙等原因,會大幅度減少自己的活動參與量。成員低年級化不僅壓縮了支教活動的生命周期,也一定程度削弱了支教活動的鍛煉價值。其次,由于能力短板的同質化,導致成員普遍參與熱情度高但社會經驗、教學能力匱乏,專業化水平不夠,因此很難在支教過程中形成固定、專業的教學模式與教學體系。
調研中我們發現,支教組織人員數量相對穩定,但人員更迭頻繁、流動性大,造成了志愿者隊伍穩定性不足,組織化程度低,各項決策執行力度低,人員管理效率差等問題。[3]有受訪對象表示,每年換屆改選時,管理團隊內部都會發生工作移交上的斷層問題,具體表現為移交對象不明,工作任務模糊,交界時間比較倉促等。不僅影響團隊的工作效率,人員的頻繁更迭、新老成員之間溝通交流的欠缺也會削弱團隊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人員管理規范的缺位也極大程度的影響了支教組織的正常發展。首先,組織成員的個人素質還未規范到位,個別成員存在著工作態度不穩定,工作任務完成質量較差等問題。二是選拔制度有待完善。據悉,大部分公益支教組織對新成員的選拔有筆試面試兩個環節,但其對成員選拔與考核還是缺乏一個完整的體系和模式。三是培訓機制存在問題。據訪談材料,支教組織一般會在每期活動前對志愿者進行相關培訓,擔任培訓師的均為往屆學長學姐,缺乏專業老師的指導,培訓內容因人而異,沒有相對穩定的程序和模式。
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的運作經費多源于學校撥款和成員個人自費兩個渠道。但學校撥款具有相當大的不穩定性,且多采用“報賬”形式,即由組織內部先行自行墊付,再在支教活動結束后進行統一報賬,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大部分在讀學生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承擔大額開銷,且由于長期自費,組織成員的付出與回報無法形成一個良好的對等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組織成員參與支教活動的積極性。
組織自我造血能力差是影響大學生支教團隊良性運作和可支持發展的最大因素。據蒲公英支教隊隊員反映,組織自身造血手段簡單,僅能通過義賣、募捐來籌措資金,很少能與商業組織進行“雙贏合作”。義賣活動也缺少現實意義:小朋友們制作的東西帶不回來,就算帶回來了也只是些小手工,賣不出去。此外,團隊成員賣藝或上街募捐等活動具有非常大的時空局限性,影響范圍小,資金籌措效率低,組織社會化程度差,且不能很好的對本組織起到一個宣傳作用。
針對我國大學生公益支教組織的志愿者招募與培育困境,各支教組織應加強新老成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同時完善組織內部的規章制度,同時也應注意組織內部成員個人形象的塑造與組織整體形象的塑造。通過構建區域性平臺,以多種形式實現地區間的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同時也需要打破僵化的規章制度,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給予組織內部學生更強的自主性。此外,各組織可充分借助網絡平臺的力量,發展“網絡慈善”,以更大范圍,更快速度地籌集到組織發展資金。
[1]閆小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發展研究.華中農業大學,2012.
[2]馬貴俠,謝棟.新媒體環境下民間公益組織傳播能力建設:現狀、反思與提升策略.新聞界,2015.
[3]李鳳.大學生公益團隊的建設與管理研究——以EJR公益團隊為例.南京師范大學,2013.
龍雨馨(1997-),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公益傳播;李潤雨(1997-),女,漢族,四川成都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劉潔利(1996-),女,漢族,四川攀枝花人,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