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淺談揚琴教學創新
張強
(成都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國家對藝術教育發展的關注,高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合理調整布局層次,優化結構,揚琴教育也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發展期。新時期揚琴教育內容在不斷更新中完善發展,它的更新體現在教學研究的精深化,評價機制上的時代化,教材發展的多樣化,以網絡媒體為中介的各項教育內容迅速的更新與發展,與時代融合、與網絡科技融合成為揚琴發展的直接動力,也成為這個時期揚琴教育的突出特點。本文將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揚琴教學;創新
二十一世紀以來,以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為代表的揚琴合奏團的興起是中國揚琴教育的里程碑,他們的出現帶來了揚琴教育發展的新高度、新風尚,也是中國揚琴教育繁榮發展的個性化體現。中國揚琴體系作為世界揚琴三大體系之一,在新的教育發展形勢下,高校揚琴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與創新是至關重要的。
傳統的揚琴教學是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揚琴教學出現了多層次的教學模式:一對二教學、小組教學和教學音樂會等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
以成都大學為例,在揚琴教學課程設置中除了音樂表演揚琴專業的培優生是一對一的課程外,像對于音樂表演專業必修課中的器樂選修課就是一對二的形式,這種課程設置是針對聲樂、舞蹈等其他專業的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可以拓展學生們的專業領域,完善與提高音樂素養。另一種是團委民樂隊中的小組教學,主要是針對全校對揚琴有興趣的學生通過公選課的形式進行小組課階梯式的教學,以保證樂隊訓練的順利進行。教學音樂會是新世紀以來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把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屬于典型的揚琴藝術實踐教學,以演奏展示揚琴教育的多層次發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讓學生在枯燥的傳統學習中展現靈動的活力,帶動了揚琴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各高校把揚琴教學音樂會納入到常態化的教學環節,既是教學也是教學成果展示,是新時期教學活動的創新模式。各專業院校每年都舉辦了揚琴教學音樂會,音樂會演奏的曲目涉及傳統與現代,融合中西風格,讓中國傳統的揚琴在教學中散發出時代的魅力。在音樂會中不僅有經典的作品重視,還有新作亮相,為揚琴教學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教學音樂會不僅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也是教師教學成果的匯報,更是傳統揚琴藝術實踐教學的時代更新。
此外,國內大環境下的教學交流為揚琴教學的整體提升提供了發展平臺。教學是推動揚琴教育發展的直接動力,每年都會有揚琴專業委員會組織的“揚琴社會教育教學研討會”輪流在各個城市召開,會議推動了專業和業余揚琴教育之間的均衡發展。這一時期區域間交流為揚琴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同時,專家們也會通過采風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2013年中國音樂學院“揚琴演奏藝術精髓傳承教學體系研究”課題小組就到成都采風,這種以課題研究為主題的教學內容的豐富也是新時期的教學方向。
揚琴演奏技巧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博采眾長、兼容并蓄的進行著完善與創新,進入二十一世紀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系統化的演奏技巧,如何將這些技巧真正的融合到作品,真正的詮釋出作品的內涵,成為揚琴藝術實踐教學追逐的核心點。
作品的二度創作是指演奏者在演繹作品時在原作品基礎上對作品進一步進行處理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從而完美地表現作品的風格與內涵。雖然演奏藝術的屬性決定了演奏家的二度創作是貫穿藝術始終的,但是揚琴演奏的二度創作是在當前新時期明確被揚琴教育者提出,重視程度超過以往的任何時期,根植于在教學之中,并從中凸顯出來。這種實踐教學的操作影響著理論研究的發展,如王義茹于2008年發表在《樂器》雜志上的《論揚琴表演藝術詮釋空間的拓展》,中指出“表演藝術空間的拓展”就是揚琴演奏的二度創作,作者從深入研究作品、注重聽覺審美能力等六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在演奏技巧成熟完備的基礎上,對揚琴演奏的“音色”和“情感”進行關注是揚琴藝術實踐教學的焦點。從注重單純的技巧掌握,到探析揚琴豐滿音色的精細化,是揚琴教學從量到質的內涵的提升,也是揚琴教學從宏觀到微觀的具體體現。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交流的時代,科技信息的快速發展,各種資源的融合與共享,使得揚琴教育也融入新時代的發展步伐。以交流促發展,以共享促凝聚已成為各行業發展的必然姿態。
(一)教學音樂會的常態化
教學音樂會、專場音樂會成為新時期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評價方式。對學生而言,傳統的評價方式是體現在培養方案中的學術論文和較為單純的學校課業演奏等方面,而新世紀以來的揚琴教育則突破了傳統,發展成為注重演奏實踐的綜合性評價方式;對教師而言,教學音樂會成為檢驗教學成果的重要形式。各高校舉辦的教學音樂會不僅僅是展示優秀的教學成果,還是檢驗學生成績優劣的重要形式。教學音樂會為傳統教學模式的探索、演奏技巧的創新、優秀作品的創作等提供了更新發展的動力,為揚琴教育的發展樹立標桿,成為新時期揚琴教育發展的閃光點。
(二)學生藝術水平考級的普及
揚琴藝術考級是新時期揚琴教育發展的重要體現方式。2002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制定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出臺,由文化部牽頭對考級活動進行規范管理。隨后又進一步加強管理的規范性,于2004年7月出臺新的《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藝術考級活動在全國城鎮普及發展。當前的藝術考級是在遵循藝術教育規律的基礎上,以普及藝術教育為宗旨,對學習藝術人員的學習水平進行測試并給予指導的活動。當前,藝術考級對揚琴教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也已成為對老師技能教學水平和學生掌握技能程度的重要評價方式。在市場上也有大量的針對揚琴考級編寫的教材如桂習禮編著的《中央音樂學院海內外揚琴考級曲目》、項祖華編著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揚琴曲集》等。考級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揚琴教育的不足,促進了揚琴教學的嚴謹、規范和競爭,成為鑒定教師教學成果、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活動的普及和推廣有效的推動了揚琴教育的發展。
隨著揚琴作品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作品形式多樣、風格新穎為專業揚琴教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與此同時教材的展現形式也打破傳統單一的紙質化課本模式進入到現代教育媒體多元化的聲像教材狀態,現代媒體又將這種多元化網織成為一個龐大的新型的多媒體教材網絡,教材內容的豐富、教材形式的多樣是當今揚琴教材的重要趨勢。
(一)形式多樣的揚琴作品
中國當代揚琴根置于民間藝術,繼承于民間傳統,在不斷開拓創新中,逐步發展完善成為今天具有鮮明特色的流派風格。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創作技法的成熟,現代揚琴作品呈現出形式多樣,題材廣泛的繁榮景象。據統計當前的揚琴作品不僅數量龐大,內容風格也有新時代的創新性,這些作品在總結多年創作經驗的基礎之上,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描繪、較淺層次的情感表達,也打破了用演奏技巧替代創作技法的傾向,而是借鑒了姊妹樂器的創作風格,形成了與現代作曲技法融合一體的創作新風格。如《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先生創作的一首琵琶曲,中央音樂學院的王瑟老師在保留琵琶韻味的基礎上為揚琴做了全新的移植,散發出新穎的時代氣息。新時期還有一批全新的揚琴室內樂作品如《天涯》、《鏡花水月》等問世。
(二)豐富的媒體聲像教材
以網絡平臺為代表的聲像教材的壯大是這個時期揚琴教材發展的新突破。傳統的揚琴教材形式是紙質化模式,而現代網絡平臺的發展更加貼合了揚琴教學的自身特點,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直觀的教材呈現方式。現代教育媒體中的揚琴聲像教材包括VCD、DVD等形式的光盤和網站視頻教學資源,這些教材資源都以學習者為中心,將聲、形、情、等融為一體,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和信息表達的完整性。例如,我們打開網絡,在搜狐、百度、優酷等各大網站都有揚琴名家的教學視頻,而這些優質的視頻材料是廣大揚琴學習者的優秀教材,讓學習者幾乎是同步于名家教學,成為寶貴的教材資源。隨著揚琴事業的普及,大量的揚琴專業教材推向市場,另外一些專門針對少兒或老人的揚琴教材也悄然興起。如,中國電影樂團李小剛編寫的《少兒揚琴基礎教程》和《中老年揚琴彈奏速成》。教材的個性化、多樣化推動了揚琴教育的新發展。
揚琴教學的發展創新是當代揚琴發展的至關重要環節,我們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讓揚琴教學在此時期更好的展現與發揮出它的活力與作用。
[1] 張志遠. 論中國揚琴的教與學[J].樂府新聲,2007(02).
[2] 張強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高師揚琴教學改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張強(1985—),女,碩士研究生,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器樂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