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仙花
中共太谷縣委黨校調研組,山西 太谷 030800
?
關于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現狀的調研
杜仙花
中共太谷縣委黨校調研組,山西 太谷 030800
農業技術推廣可以有效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力,是將農業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推廣到農業發展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技術支撐。作為擁有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研等駐地院校(所)的傳統農業大縣——太谷縣,在農業技術推廣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14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6.3%。為此,我們就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創新的情況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專題調研。
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調研報告
太谷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總面積1050平方公里,耕地43.5萬畝,轄3鎮6鄉3個社區198個行政村,總人口31.7萬人,是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21家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全國蔬菜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十佳苗圃基地縣和中國棗鄉。2014年全縣農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7元,位居全省前茅。
近年來,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太谷縣以改革為統領、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通過聯合駐地院校,舉辦科技節、送科技下鄉等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級次的提升,全縣農業技術推廣的普及率和科技成果的應用率明顯提高。
(一)政校企合作、產學研聯動模式
依托駐地科研院所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以科技為支撐,實施政校企強強聯合,謀求校地產學研一體化戰略合作,找尋現代農業發展的助力點,走創新驅動型現代化農業路子。在進行全縣自主創新體系建設中,以提高企業研發投入、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加強成果應用為工作重心,踏實穩定的開展產學研聯合體工作,使其不斷發展壯大。山西農業大學在對老陳醋的凈化與陳化研究方面與通寶醋業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進行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并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對紅棗的病裂果防治研究方面,興谷棗業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展開深度合作,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在對種子組培中心建設方面,山西農業大學與巨鑫偉業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為了引進先進技術,盡快實現示范推廣,組培中心與美國圣尼斯公司、荷蘭德澳特公司、天津德瑞特公司等國內外知名種子公司合作,大力開展種子組培研究工作。中心實現了年生產無病毒種苗500萬株,輻射榆次、祁縣等10余個縣市,解決了1萬座溫室大棚的用苗量。
在農業機械發展方面,飛象農機開發出“新農村垃圾清理機”、“新農村沼氣池抽渣機”和“飛象牌玉米聯合收割機”等系列產品,其中“飛象牌4YZ-3型玉米聯合收割機”達到同類機型國際先進水平。
(二)技術-物資集成推廣模式
太谷縣連續13年成功舉辦科技節,搭建二月二科技節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農業部門技術人員、鄉鎮農技推廣員和土專家三類人才,使農民能夠用上最新的農資產品,新型的農藥、化肥、種子、苗木花卉,并為農民提供最先進的農機具,還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使農民能夠快速掌握最新的種植技術,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助推器。組建了科技特派員和惠農服務隊兩支隊伍,建立縣鄉村三級服務配套體系,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科技咨詢和技術指導。通過對2014年“三農”科技服務網相關數據的統計,全年累計提供信息技術服務9.9萬人次,針對各類農業問題,提供技術答疑、咨詢、診斷服務300多次。全面累計促成農產品銷售5.1億元,引進新技術、新品種245項,農民收入較往年增加額累計4200萬元。
(三)項目示范模式
依托山西省“百、千、萬”科技強農富民專項計劃行動,通過在全縣范圍內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技術推廣,實施標桿項目和重大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北汪鄉、任村鄉、陽邑鄉、范村鎮4個鄉鎮的10多個村實施的“園區設施蔬菜標準化管理技術”承包項目,總計3萬畝,實施設施蔬菜標準化管理技術,重點推廣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無公害管理技術、標準化管理技術,應用率達80%。在養豬方面,以養豬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協會為紐帶,實施以萬頭現代化養豬場為龍頭,采用新技術科學養豬,先后在水秀鄉的5個村實施的“現代化養殖園區生豬高效飼養技術”項目,并在市、縣兩級聘請經驗豐富的農業科技特派員,聯合項目實施區100戶養豬科技示范戶,大力推廣圈舍工廠化、設備機械化等8項先進養豬技術,使農民養豬收入累計增加3000多萬元。為了提高農民對農作物的種子選育、播種、施肥、管理到采收全過程的了解,以程家莊的王玉梅家庭科技惠農服務站為技術培訓點,長年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歡迎,參加培訓的人數逐年增加,據統計近年來年均培訓人數超過1000人次。
(四)職業農民培養模式
職業農民培養由政府主導向企業自主、定單培養的方向發展。比如,潤月山莊成立晉中市干果經濟產業培訓學校,為當地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和實地講解,適應公司生產的要求,2014年,共累計培訓晉中市各市縣新型職業農民6000余人,累計培訓全縣農戶10萬余人次。
(五)科技型企業輻射帶動模式
由政、校、企聯手打造的“山西現代農業硅谷”,即由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果樹研究所、金谷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巨鑫偉業現代農業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山西太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占地1萬畝,投資10億元,由“一中心十園”組成(一中心是指金谷現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十園是指山西農大金谷大學生創業園、山西農大金谷科技創新園、山西農大金谷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山西農大金谷特色農業示范園、巨鑫農業科技示范園、巨鑫設施農業示范園、金谷標準化養殖示范園、金谷現代農業名優產品示范園、金谷種植示范園、北汪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園)。農谷以北汪鄉的山西太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為核心區,以太谷縣為輻射區,以山西省為帶動區,通過科技企業孵化、農業技術推廣、農技信息服務、現代農業示范、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職業農民綜合培訓等,提升太谷農業產業級次,輻射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目前,綜合服務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設。
(一)強化農業科技引領
農業的發展要以農村科技為第一生產力,可以促進農民增糧增收,其重點在于全面開展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應用工作。縣農業局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推廣高度重視,作為重點的工作內容,加強了組織領導,提供全面保障,以農業科技帶動各項工作全面發展。以縣科技局為主導,有關職能部門輔助,組織大量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將其研究的與農業科技相關的新技術、新品種、新科技成果等進行全面推廣。通過聘請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專家,并聯合縣內紅棗專家、種植大戶、土專家等,展開對紅棗防病防裂的研究,并對取得的成果在試驗田進行了技術推廣,其中在小白鄉萬畝棗園進行了雨蓬技術推廣。縣科技局與有關職能部門大力扶持紅棗防病防裂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山西農業大學教授在“推遲紅棗成熟期避雨季減裂”研究中,進行了“棗豐寶”噴施技術試驗、“雙調雙蓋”棗園棗樹管理技術等。多年來,先后在北張、武村、東里、沙子地、范村等10多個鄉村進行布點試驗,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二)加強推廣體系能力建設
自2013年起,國家安排專項資金對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進行補助,主要是為了提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力推動太谷縣農業發展。該項目實施一年多來,全縣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是提高了農民科技種植水平。通過對農業科學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大量新品種、新技術,并采用科學的種殖技術對蔬菜、小麥的病蟲害綜合防治、肥水管理等,大大提高了農民對科技增產增收的理念的認識。二是提高了農技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通過對農機人員工作環境、技術職稱與薪資待遇的改善,提高了農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也糾正了工作重心,入戶指導能力得到大大提升。三是提高了社會影響。通過對高標準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是農民看到了應用新技術增產增收的科學成果,大大提高了全縣農民對農業生產的熱情。
(三)依托支撐和合作組織保障農業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
在農業研究、推廣與應用中,農業產業加速提效,成立全省首家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開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園區建設。通過幾年的國家級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建設,太谷縣農業各項工作按計劃有序進行,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獲得農業部工作績效評價中部省份第一、全國第六的好成績。其中,壺瓶棗生產加工技術列為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項目,369育苗法等技術在小白萬畝苗木花卉園區全面推廣。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0.4萬畝、干鮮果種植總面積30.7萬畝、苗木花卉種植總面積12萬畝,分別增加1萬畝。為保證畜產品的充足供應,全年通過新改建10個標準化養殖園區,使畜產品綜合產量達到28.9萬噸。大力發展企業,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現累計發展龍頭企業48家,合作社725個,家庭農場234個,其中14戶龍頭企業入駐淘寶晉中館,并提倡發展多元化的營銷模式,包括社區直供模式、一線城市專柜銷售等。
在調研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從總體上看,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扎實開展,在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農業科技推廣機制沒有與農民的現實需要和農業發展的要求充分融合,導致在進行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技人員配置不合理
一是縣、鄉兩級農技推廣人員配置不合理。目前,大多數具有高學歷、中高級職稱的農技人員都集中在縣直農口各局及其下屬單位,沒有安排到生產一線,而迫切需要技術支持的鄉鎮站所的農技人員普遍學歷、職稱偏低,人員配置不合理。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現有人員中,農業系列高中級職稱及農業專科以上學歷人員所占比例小,還存在專業不對口與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嚴重缺乏并存的現象,農技人員掌握的知識仍以傳統農技為主,而傳統的經驗傳授和“口傳身授”方法的方法,已經不能適用當代農業技術的發展需求,導致農技服務手段滯后于產業發展,很多名、特、優產品的生產技術掌握較少,也得不到推廣與應用,這已成為制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效開展的瓶頸,嚴重阻礙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農業的發展,致使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缺乏活力。二是鄉鎮農技人員精力分散,村級農技服務站功能缺失。目前,一身兼數職是鄉鎮農技人員的共性問題,在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大量的行政事務工作,而這其中大多數的的工作與農技推廣工作無關,造成他們精力分散,農技服務功能弱化。此外,農技人員的激勵制度和獎懲制度不健全,在年度考核中,缺少專業考核和必要的目標考核,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導致其工作缺乏動力和活力。
(二)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政策未完全落實
有些站所科技人員對能夠增加自身收入的技術積極性高,而對先進科技的推廣工作積極性不高,其從事的主要是物質化服務。有些鄉鎮現有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有“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想法,這對于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非常不利。
(三)農業科技人員與基層服務對象銜接不暢
由于目前太谷縣農業經濟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科技人員對農民群眾的需求不了解,在下鄉搞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時不能推廣農民需要的農業技術。由于受到大多數農民群眾認識水平、文化水平的制約,對試驗項目風險的畏懼,農民群眾普遍歡迎能夠在短期內取得收益的項目。因此,農業科技人員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時,應著重進行實用性、針對性比較強、短期效益明顯的農業技術的推廣,而對周期較長,試驗風險較大的農業技術應慎重選擇。
(四)經費投入不足影響農技推廣工作的高效運行
農技推廣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試驗,這就需要足夠的經費支持,而農技試驗和推廣經費不足會直接影響農技推廣。雖然近年來縣財政已經增大了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但仍然遠遠不能滿足農技推廣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鄉鎮,其財力有限,無法加大投入。另外,在開展農技服務時,缺少交通工具、農業科技培訓與服務場所、農技服務設施等硬件建設缺失,開展農技服務系統性不足,仍舊僅僅是進行一些零星的臨時性培訓和發放相關資料,服務形式和方法單一,還不能提供全方位的系統服務,使村級農技服務站的功能發揮不充分。
科技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支撐,針對目前太谷縣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建立完善創新農業技術推廣的長效機制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強化激勵,穩定隊伍
調查中發現部分工作人員所從事的多為與農技推廣無關的行政工作,而搞技術創新與推廣不足,應當參照有關規定和標準,對責任農技人員設立崗位補貼,確保農技人員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技推廣上;同時,要完善職稱待遇,按照責權利相一致的原則,有效落實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的職稱、工資、福利,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有效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對一般農技人員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上要適度放寬條件,有敬業精神的要給予獎勵,使農技人員有動力;正確處理好責任農技人員與農技人員駐村等其他工作關系,盡量做到專職專用,確保有經驗、有水平、有能力的農技人員致力于農技推廣工作。
(二)廣納人才,增強活力
調查中發現,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普遍存在技術職稱低、文化水平不高、數量不足等問題,這是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關鍵因素。根據各鄉鎮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實際,按照需求配備高素質農技人員的數量,是解決農技推廣難的一項有效措施。應當吸納一批知識新、學歷高、能力強的新鮮血液進入農技推廣隊伍,保證新技術、新成果被及時掌握并轉化為農民手中的實用技術。
(三)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政府機構是農技推廣機構的主導,社會力量是農技推廣機構重要組織體系構成。要充分發揮政府機構的主導作用,建立以縣、鄉鎮、村三級為民服務網絡、各類協會、合作社,以及產業大戶為連接點的上下連貫、分工明確、功能齊全、運轉有序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以實現農業科技需求與供給的全面對接,及時滿足基層的技術需求。
(四)加大投入,完善保障
強有力的資金支持是農技推廣的基本保障,縣鄉兩級財政應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資金支持,保證資金的供應。一是增加農業科研設施的投入。增加農業科研設施的投入主要包括加強對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設施建設,添置必要的農產品檢測儀器和所需的辦公設備等,逐步改善農技推廣條件,提高服務能力。二是加大科技示范場(戶)的投入,這主要用于為科技示范場(戶)進行新技術的推廣、新產品的引進、購買必要的推廣設施,以保證其快速建設,建出成效。三是扶持農業企業開展科研攻關。要積極鼓勵農業科技人員從事農業開發和科研項目,承包林場、農場,建設農業科研基地,創辦農業園區,領辦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各種瓶頸性疑難雜癥,為農業技術推廣機制的創新發展撐起一方保護傘。
(五)拓寬模式,完善體系
一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網站建設,打造為當地群眾服務的推廣應用平臺。當代社會是網絡化、信息化高度發達的社會,農業科技推廣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實時進行農技推廣信息的發布。多媒體技術可以形象、生動的進行農業科技推廣過程,可以更直接、有效的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效果大大優于較傳統的推廣方式。
二是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技推廣網絡,聘請村級農技推廣人員,實現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的全覆蓋。充分考慮農村精壯勞力缺乏的實際,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對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的開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公司+農戶”的輻射和農業大戶的示范帶動作用,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加速農村科技應用與推廣,切實提高太谷縣農產品質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村級農技推廣人員對困難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摸底,有針對性的進行現場推廣示范,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切實提高農產品的產量,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
[1]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調查與改革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5(2).
[2]邵騰偉,呂秀梅.基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選擇[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4).
[3]李奮生.我國農業技術推廣中政府行為創新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04).
F
A
1006-0049-(2017)14-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