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早早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
晉察冀邊區鄉村劇團研究
李早早*
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除了進行軍事抗戰外,也進行文化抗戰,晉察冀邊區開展廣泛的鄉村文藝運動,為了提高群眾對抗戰的認識,動員他們走到抗戰的隊伍中,邊區號召建立村劇團,這些村劇團通過各種形式的演出進行宣傳活動,團結教育民眾,提高他們的政治認識,瓦解打擊敵人,配合黨的各項中心任務,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晉察冀邊區;鄉村劇團;動員民眾
抗日戰爭爆發,在晉察冀邊區除了進行軍事抗戰外,文化運動也是抗戰的一條重要戰線。文化運動配合軍事抗爭,在邊區轟轟烈烈地展開。由于晉察冀邊區大都是偏僻落后的農村,民眾缺乏民族和政治覺悟,為了爭取全民族抗戰,廣泛地進行抗戰的文化政治教育,就必須對民眾進行抗戰動員。邊區采取了各種宣傳動員方式,其中,利用鄉村劇團廣泛地開展鄉村文藝運動進行民眾政治動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晉察冀邊區過去長期處在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雙重壓迫下,所以特別落后,人民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都相當落后,過著愚昧無知的守舊生活,民眾識字率很低,大多是文盲,政治意識淡漠。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需要全民族進行抗戰,為了動員大多數的農民進行抗戰,必須對他們進行宣傳教育。為此,邊區政府采取多種方式對民眾實行教育,其中戲劇是最直接和最能啟發與教育群眾的文化方式。戲劇具有教化功能,民眾戲劇可以成為民眾教育的輔助。又因為戲劇是民眾傳統娛樂消遣的重要形式,他們對戲劇有深厚的感情,于是中共充分利用戲劇形式進行戰時宣傳動員。
晉察冀邊區建立后,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爭取抗戰的勝利,調劑群眾利益,邊區政府施行減租減息政策,這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生活逐漸得到改善。為了提高民眾對抗戰的認識,促進民族覺醒,邊區開展冬學運動對民眾進行文化教育,使他們從無知的狀態中解放出來。生活水平的改善加上文化程度提高,使民眾對文藝運動有了需求。這些都為建立鄉村劇團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隨著敵后晉察冀邊區的開辟和斗爭的發展,各軍分區的劇社迅速成長起來,在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經常到各個村進行演出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邊區戲劇座談會專論指出“邊區廣大的人民,往日以政治文化的落后,無緣與現代的進步的藝術接近;但由于邊區在抗戰中的大眾的戰斗的戲劇的出現,使廣大鄉村人民耳目為之一新,他們一年多以來對于戲劇的熱烈的贊賞與歡迎,表示了他們是最能接受戲劇這一種宣傳的藝術形式的。”①所以邊區的戲劇運動相當普遍地建立與發展了起來,從事戲劇運動的人逐漸增多,演出的技術也不斷提高,使得戲劇運動成為整個邊區的文化運動的一個有力支柱。
戲劇運動之所以受到大眾的歡迎和贊賞是因為它具有大眾性,它同邊區的大眾生活建立著血肉聯系的。所以為了更好地發展戲劇運動,就要進一步加強與大眾的聯系,“隨著邊區抗敵的大眾教育的新需要的加強,邊區的戲劇運動也就不能不更進一步和大眾的生活建立最高度的不可分的血肉的關系,更加提高它的大眾性,更要富有大眾的作風。這就是說,大眾的戲劇今天要更加大眾化,爭取大眾化。”①所以為了更好地宣傳動員民眾,加強與大眾的聯系使得戲劇成為大眾戲劇,邊區劇協號召建立鄉村劇團。
(一)號召建立村劇團
1939年7月,完縣文化界抗日救國會成立,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動建立鄉村文藝組織,如村劇團,歌詠隊,宣傳救亡室等。秋末,平山縣小覺區東漂村成立了村劇團,劇團的活動和民校的活動結合的很好。為了進行普及工作,開展群眾文藝活動,1940年3月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晉察冀邊區分會號召廣泛建立群眾劇團“戲劇,這是一支最尖銳最有力的宣傳武器。兩年來邊區所有的活動都在證明了此點。但戲劇運動還沒有像其他群眾運動那樣廣泛開展起來,僅依靠現有幾個劇團的活動,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希望各縣普遍建立縣的、區的、村的,脫離生產的劇團。”②對村劇團的建立要求組織上簡單,對干部的要求不可過高,只要經常能作簡單的演出宣傳就可以,也可以在子弟班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群眾劇團。這次號召之后,各區都努力建立村劇團,大劇社也努力幫助村劇團。西北戰地服務團在晉察冀邊區開展鄉村藝術干部訓練班,組訓邊區鄉村藝術干部和藝術團體,結業后,西戰團團員分組隨同學到各縣去具體幫助開展鄉村藝術活動,平山縣的鐵血劇社,在平山縣宣傳動員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次號召之后,晉察冀鄉村里,大家都積極組織建立村劇團,鄉村戲劇運動很活躍。一年來村劇團發展到了一千個,而且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成為邊區戰線上的強大力量。
(二)創造模范村劇團
晉察冀邊區1940年發展起來的一千個村劇團,在生產,選舉,擴軍等運動中,發揮了很大的宣傳和組織作用,這說明邊區的戲劇運動已有很大的群眾性。但是也出現很多缺點,發展很不平衡,村劇團還很不鞏固,大部分村劇團還沒有健全的組織和經常的工作,在質量上還很幼稚。有的地區如阜平、唐縣、平山比較活躍,劇團能經常活動,其他地區則比較消沉。新年及春節期間比較活躍,其它時間就比較消沉。這說明村劇團還沒有鞏固。在1940年12月號召村劇團開展新年戲劇工作,“1941年新年,將要給大家這樣一個任務:打下村劇團的鞏固基礎……因此,我們希望在新年里,所有村劇團都要作戲劇演出,不論話劇、歌劇、秧歌劇、舊形式新內容的戲,演得愈多愈好。在演出中注意鍛煉提高,并在新年演出活動中建立和健全自己的組織和各種制度。”③這次號召是讓村劇團由注重發展量到注重發展質,努力鞏固村劇團,建立健全的組織。而鞏固健全村劇團的主要方法就是創造模范村劇團,“這是一種樹立榜樣推動一般的工作方法。模范村劇團將用活的樣子告訴所有村劇團,要怎樣組織,怎樣工作。這比一般的號召要切實得多”④用榜樣的作用來推動健全村劇團。
什么樣村劇團才稱得上是模范?一個模范村劇團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有固定的組織,能經常工作,能夠不斷進步。固定組織是村劇團鞏固的基本,要強調組織的固定性,不能把村劇團的工作變成臨時的活動。還要經常工作,要擠時間來做,村劇團因為是不脫產的,所以劇團的活動時間不能做硬性規定,農忙時節要短一些,農閑的時候就長一些,但一定要強調紀律和制度。村劇團要善于與其它劇團聯系,多向別人學習經驗,爭取人家的幫助,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從1941年到1942年,很多地方如定縣、唐縣、易縣、曲陽、阜平、平山、靈壽、行唐等地都為創造模范村劇團而努力,北岳區和冀中區都有1500個以上的村劇團,初步提高和活躍了村劇團,初步發展了廣泛的鄉村藝術活動。但是這些劇團也出現很多問題,組織不健全,藝術上不進步等,所以1942年晉察冀邊區劇協分會又提出為創造模范村劇團而斗爭。這兩次“創造模范村劇團”有不同的意義,第一是鞏固,1941年是以“固定組織,經常工作,不斷進步”為口號來建設村劇團的,1942年的口號是“健全組織,經常工作,不斷進步”,也就是說1941年主要還是發展村劇團,1942年重點是鞏固村劇團。第二是創造,1941年創造得不夠多,1942年就是要多加努力,村劇團也沒有現成的模型,需要不斷創造。又重新強調了模范村劇團的條件“(1)組織健全,機構精干,不讓壞分子進去。(2)能配合中心工作,積極進行宣傳活動,而且建立平時工作,經常和定期地進行藝術活動。(3)材料上自力更生,能大膽創造。(4)經濟上不鋪張,不浪費。(5)對藝術有高度的熱忱,不斷進步。這就是說,一個模范村劇團,應當首先具備三個條件:組織健全,經常工作,不斷進步。”⑤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劇團才算是模范村劇團,這之后,村劇團努力健全組織,使自身不斷鞏固。
村劇團發展很迅速,成就也很顯著。在抗戰時期,邊區村劇團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配合了黨的各項中心任務,他們利用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美術、等多種形式,展開了文藝宣傳活動,加強對民眾的文化政治教育,使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能夠得到積極落實。
1943年平西淶水一縣,有六十三個村莊成立了村劇團或宣傳隊,該縣新年大會上有二十四個村娛樂組織參加,本村晚會或出外宣傳或與部隊聯歡者共達三十八村;舊年參加各區檢閱大會的有五十九個村娛樂隊,演出新舊形式近二十種;平定、井徑這兩縣共恢復與建立村劇團、宣傳隊七十四個,而且都進行了檢閱。平山、盂平、龍華等也都有活動。有災情的地區如唐縣,僅參加檢閱的就有二十五個村劇團,會上有四千四百余人,人們反映這是前年迄今頭一次大活躍,而完縣的鄉村藝術活動仍然和往年一樣的活躍。易縣也有十一個最好的村劇團經常工作,在阜平、平山、靈壽、行唐、曲陽共有二百八十一個村劇團活動。五專區有二十八處舉行檢閱,阜、曲、完均進行了以縣為單位的大檢閱,平山溫塘檢閱會上萬余人,參加表演二十一村七百九十二人,洪子店也在萬人以上。1942年在北岳區文教會的號召下建立的四十八個區中心劇團,在1943年都起了骨干作用,并有十八個得到北岳文教的獎旗和獎品。北岳區35縣,大約統計過曾有2124個村劇團。
村劇團演出的質量也提高了,利用霸王鞭、秧歌舞、歌舞、話劇、兒童舞蹈、快板劇等形式進行集體演出和街頭演出,上面發下的材料,他們很多都能演。并且由于鄉村文藝創作征文運動的發動,熱烈地鼓勵了不少群眾天才作家,如阜平廣安劇團創作的《借款與放貸》,城南莊劇團創作的《不去》感動了不少群眾。新舊藝人攜起手來,群眾、鄉村知識分子大量地進行創作與演出。1943年北岳區文救會發動了一個群眾創作征文運動,18個縣寫成文字作品690件,劇本近200個。村劇團充分利用和改造舊形式,像唐縣的《李秀成》《新三娘教子》,楊家庵村的秧歌《逃荒》,故事簡單,新手法不多,但教育和感動了很多人。
晉察冀邊區鄉村文藝活動,逐漸在發展著,但干部仍是不夠,1943年年前各專區、縣文救都配合當地軍政機關,開辦了鄉村藝術干部訓練班,并整理了村劇團,五專區就由鐵血劇社訓練了2357人,整理了213個村劇團,這些干部都不脫離生產,因為他們本身就是群眾中的一分子。在干部訓練上,“淶水、易、滿、唐、曲、阜、平、靈、行、井、平定等十一縣均開辦了短訓班,由文救主持,甚至如唐、尋,均自拉自唱,自己組織,自己講課,不計五專區各縣,其它六縣共訓練了約四百余人,五專區更由鐵血劇社訓練了二千一百八十七名,加上文聯及西戰團訓練的,共二千三百五十七名。”⑥這些培訓的干部掌握了更多的知識和技巧,使得村劇團在干部的正確領導下不斷發展壯大。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邊區明確了文藝發展方向,文藝工作者努力了解農民,采取農民喜愛的形式去表現他們的生活,演出的內容更強調與實際相結合。村劇團里的主要活動分子開始轉變為廣大農民自己和農民出身的新知識分子。農民自由發揮,自編自演,演真人真事,阜平縣高街村劇團把本村發生的真事搬上舞臺,創作了《窮人樂》獲得很大成功,成為邊區劇團學習的榜樣。這樣邊區就解決了劇本和干部荒。邊區鄉村根據本村情況,不受正規化的約束成立村劇團,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使戲劇普遍地成為農民生活的一部分。
晉察冀邊區,戲劇曾經以最活躍的姿態,在文化教育與宣傳工作方面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各地建立的村劇團緊密地配合和完成了黨的各項任務,這一運動,在邊區的戲劇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這使得戲劇更加向大眾化前進了一步,使得我們的戲劇真正成為老百姓自己的東西。村劇團運動蓬蓬勃勃地發展著直至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 注 釋 ]
①開展邊區的戲劇運動(專論)——為邊區戲劇座談會而作.抗敵報,1939-6-13.
②晉察冀邊區劇協號召廣泛建立群眾劇團.抗敵報,1940-3-1.
③晉察冀邊區劇協致函村劇團號召開展新年戲劇工作.抗敵報,1940-12-22.
④羅東.創造模范村劇團(節錄).抗敵報,1940-12-27,28.
⑤1942年度為創造模范村劇團而斗爭.晉察冀日報,1942-1-1.
⑥康濯.空前輝耀的鄉村文藝.晉察冀日報,1943-5-4.
[1]王劍清,馮健男.晉察冀文藝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9.
[2]張學新,編.晉察冀革命戲劇運動史料.河北省文化廳文化志編輯辦公室,1991.
[3]河北省文化廳文化志編輯辦公室,編.晉察冀 晉冀魯豫鄉村文藝運動史料.河北省文化廳文化志編輯辦公室,1991.
[4]張學新,編.晉察冀村劇團劇本選.晉察冀文藝研究會,1984.
[5]陳明中,著.戲劇與教育.商務印書館,1936.
[6]洪深.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與教育.中華書局,1948.
[7]王謙.主編晉察冀邊區教育資料選編(社會教育分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8]《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中央檔案館,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一冊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9]郭赟林.晉察冀邊區的革命戲劇與政治動員.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10]阿庚.抗日戰爭時期的冀中農村劇團.大舞臺,2005(4).
李早早(1990-),女,漢族,河北邯鄲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碩士(二年級)在讀。
K
A
1006-0049-(2017)14-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