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歡 劉艷萍
青島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
芻議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現狀、出路
——以聯合國國際刑事司法準則為視角
王歡歡*劉艷萍*
青島大學法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審判中心主義下,發揮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的底線作用,對于完善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至關重要。在司法實踐中,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沒有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證明責任分配不合理、證據收集方法非法治化、證據采信不明確、庭審證據調查虛化,應該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合理分配證明責任、限制證據收集的方式方法、細化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
刑事訴訟制度;司法準則;無罪推定;刑事證據
聯合國刑事司法準則是指聯合國文書所確認的在刑事司法過程中應當得到普遍遵循的準則。就其內容來說,主要有保障司法公正、追究犯罪兩類。①
(一)無罪推定原則的缺位
無罪推定原則作為現代法治國家刑事司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在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司法中均得到良好貫徹。我國也不例外,2012年《刑事訴訟法》延續無罪推定原則的國際準則,充分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精神。②但是,受我國立法宜粗不宜細的傳統限制,該規定過于寬泛,缺乏詳細的規定,在實踐中可操作性不足。
(二)證明責任分配不明
控訴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證明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任何證明責任是無罪推定原則的應有之義。換言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來說,一是享有沉默權;二是不得強迫其自證其罪。任何人面臨于自己不利的追訴時,不被強迫作不利于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這一要求在國際性法律文件和國內法中得以確認。大陸法系和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法系國家普遍確立了沉默權和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特權。③鑒于我國《刑事訴訟法》缺乏沉默權的相關規定,加之法官職權主義色彩濃烈。筆者主張建立與之相適應的配套機制以及被追訴人自愿陳述的鼓勵機制。
(三)證據收集方法非法治化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基礎,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是其基本特征。收集方法的合法性與否,事關證據的證明力問題。近些年暴露出來的冤假錯案,無外乎證據的收集鏈條不合法。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站在國家的對立面,面對強大的國家追訴機關,本就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然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最基本權利。他仍然享有普通公民應當享有的人格尊嚴。聯合國的法律文件已經作出相關規定。④我國在法治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沿襲國際司法準則的做法,基本上確立了證據收集手段文明化、人道化的原則,嚴格收集證據
的相關程序。但司法實踐中,采用刑訊逼供方式獲取口供的現象仍然比較嚴峻,導致冤假錯案頻發。
(四)證據采信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過程中“重實體、輕程序”,通過刑訊逼供獲取的口供很普遍地被采納為證據。相比較之下,國際社會已經對此種行為做出明令禁止。⑤為此,2012年《刑事訴訟法》確立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強調庭審實質化,從而規范偵查機關的取證行為,要求其嚴格遵循正當化證據收集程序。但是,不難發現具有中國特色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其具體范圍和詳細的操作性缺乏相應的規定,還有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進一步研究細化。
(五)庭審證據調查虛化
隨著犯罪手段的高科技化,科學證據越來越受重視。由此,鑒定意見對案件的審查判斷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鑒定人出庭作證是被告人享有的與鑒定人對質權的當然要求。英美法系國家(專家證人)和大陸法系國家(鑒定人)均有出庭作證的相關規定。但司法實踐中鑒定人出庭比率極低,尤其2012年刑事訴訟法已經做出立法完善,根據筆者研究,修改后這種狀況并沒有太大轉變。并且由于相關配套制度如鑒定人不作證的責任、鑒定人補償、鑒定人保護沒有落實,已有的刑事訴訟法的一些制度得不到有力執行。
“條約必須信守”是我國對外交往一貫堅持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一項古老法諺。首先,審判中心主義視角下,刑事訴訟制度改革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限縮公權力,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防止司法專斷,維護司法公平。二是保障當事人及其他涉訟公民合法權益。其次,在相關制度的具體設計上。
(一)立法明確無罪推定原則
立法明確規定無罪推定原則作為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之一。筆者支持學者的主張,建議刑事訴訟法十二條更改為“任何人在人民法院依法確定有罪之前,都應當被推定為無罪。”
(二)合理分配證明責任首先,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其次,刑事訴訟法應在肯定無罪推定原則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控方承擔舉證證明責任,被告人不負有包括證明自己無罪和罪輕的證明責任。最后,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基于不告不理的刑事訴訟基本理念,法官不承擔證據收集責任。
(三)限制證據收集的方式方法
明確規定因取證方式不合法的證據原則上不具有證據資格,尤其是非法口供和證人證言。程序性事項尤其是證據收集合法性的證明責任明確規定由控方承擔。
(四)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就法的規范角度而言,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主要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的相關規定。⑥法律無法涵蓋所有的生活實踐,生活事實遠比法律規范要復雜的多,妄想用一個法律條款就完全界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難免顯得捉襟見肘。不可否認,當前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當代法治國家仍然存在差距。我們支持以國際刑事司法準則為底線,以西方法治國家為目標,改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現狀。
(五)完善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建立強制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完善鑒定人保護制度;強化鑒定人出庭作證補償制度。
[ 注 釋 ]
①保障司法公正,如《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追究犯罪,如《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②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③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④聯合國《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第8條規定,“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聯合國《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宣言》第2條規定,“任何施加酷刑的行為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都是對人的尊嚴的冒犯,應視為否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侵犯世界人權宣言所宣布的人權和基本自由,加以譴責.”聯合國《執法人員守則》第5條規定:“執法人員不得施加、唆使或容許任何酷刑行為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也不得以上級命令或非常情況,作為施行酷刑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理由.”
⑤世界刑法大會《關于刑事訴訟中人權問題決議》第10條規定,“任何以侵犯基本權利的行為取得的證據,包括任何由此派生的間接證據,均屬無效,而且在訴訟程序的任何階段均不得采納.”第11條規定,“嚴重侵犯隱私基本權利的證據方法,諸如竊聽,必須是經法官命令進行并且法律明文規定的,方得接納為證據”.聯合國《禁止酷刑、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15條規定“在任何訴訟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業經確定系以酷刑取得的口供為證據,但這類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訊逼供的證據.”
⑥第五十四條,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1]方柏興.底線與目標:刑事司法國際準則視野下的非法證據排除范圍[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5(01):91-96.
[2]李洪陽,雷池.論日本檢察制度特點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檢察官,2014(07):34-36.
[3]陳光中,陳學權.刑事訴訟法再修改之基本思路[J].2005,10(上):17-21.
[4]劉曉.論日本“有限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6(03):91-93.
[5]左衛民,劉濤.證據制度國際性準則與中國刑事證據制度改革[J].公安大學學報,2002(02):10-15.
王歡歡(1991-),女,漢族,山東濰坊人,青島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劉艷萍(1991-),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青島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D997.9;D
A
1006-0049-(2017)14-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