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蘭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32
?
結合數位來巧用手指進行口算
——解決100以內的減法
周春蘭
江蘇省昆山市花橋中心小學校,江蘇 昆山 215332
針對掰手指進行20以內的退位減法及100以內的減法現象,作為教師,應正視掰手指的學習方式,可結合數位來巧用手指進行口算。
掰手指;數位;減法;口算
在一年級上學期時,孩子們往往喜歡用掰手指進行口算,進而由手指掰的過程中建立1-10的數感。而蘇教版一年級下冊,一開學學習的十幾減幾,有些孩子還不能脫離手指來心算,這時的家長就特著急,總認為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學習,就逼著孩子心算,使原本能掰手指做的孩子的正確率低了,自然學習興趣也降低了。
小學數學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要重視基本的口算訓練,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我認為:零零散散的小棒等其他學具,未必有手指方便。一雙小小的手,隨時在身邊有著,如此奇妙的手指,為何我們要摒棄呢?因此我在課堂上不會制止孩子用手指計算。我認為,掰手指并非是“差”的標志,有些心算大師也在用著手指幫著他們記憶和推算。
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老師和家長都不要太著急,請放慢腳步,多給點時間給孩子。我們不應該以否定的語言對待掰手指行為,不應該以批判的態度對待掰手指行為,任何存在的事物必有它的生命力,既然孩子們喜歡掰手指,何不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掰手指方式來解決100以內的減法。掰手指只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輔助方法,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計算時,理解抽象的數字和概念,提高計算的理解能力,進而能熟練口算。而隨著學生口算的熟練,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會逐漸過渡到脫離手指進而口算。
在教學蘇教版第1頁例1:13-9時,孩子們知道用“想加算減”的方法,卻連9+幾=13(湊十法)還沒掌握好,說明孩子在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還沒熟練掌握口算20以內的加法;也不能熟練掌握“破十法”來口算:13拆成10和3,10-9=1,1+3=4這樣的三步計算過程。對于思維及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孩子仍用10以內的減法來掰手指的,會發現手指已經無法滿足需要,他們的內心會產生認知沖突,如果教師針對孩子的掰手指情況加以干涉阻止,或者不加以研究的話,強硬的讓這部分孩子用心算的方法,學習數學會越來越讓人退縮。針對這種現象,作為教師,不能忽視甚至輕視,要正確引導學生,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一開始,我想到的是掰一個手指來作為減到一個數。如:13-9,13去掉1是12,我們可以往下數一個數字,伸出一個手指,12——1根手指,11——2根手指……4——9根手指,所以13-9=4。后來我發現,學生把自己的手指一個一個的掰,根本沒有去思考,從而一旦脫離了手指就不能計算,并且減去9,要掰9根手指,有時孩子們掰著掰著就掰漏了。這樣的方法固然最終也能得到最后的結果,但實質上還是在計數,忽略了對減法含義的理解,使學生片面地在掰數學,而非學數學。一堆的口算算式,也就意味著重復重復地掰手指,這樣影響了孩子對數學學習的
興趣,不能很好地培養數感。數感是人的數學素養的基本內涵之一:它是對數學的認識,可以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數學思維的現實,研究現實,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方法。
一年級的孩子,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有限。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p26/例3:30+4,34-30時,有學生是結合數的含義來理解的:3個十和4個一合起來是34,而處理減法時:3個十和4個一,去掉3個十,剩4個一,就是4,有個別學生就當成文字來處理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去理解數的含義,忽視了思維的發展,就好比3個蘋果和4個梨,吃掉3個蘋果,剩4個梨。這時我繼續研究,結合數的組成:從右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以右手代表個位、左手代表十位的數位的方法,解決整十數與一位數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比如:34-30,伸出左手:表示3,伸出右手:表示4,合起來就是34,問學生:“減去30,怎么辦?”學生回答:“把左手放下。”師反問:“為甚么左手收回3個手指,就表示減到30呢?”學生回答:“左手的3個手指,表示3個十。”繼續“試一試”中的“34-4”,問:“34-4用你的手可以怎么演示?”學生展示:“左手表示3,右手表示4,減去4,我把右手放下來,就是30”,師反問:“左手不是只有3個手指頭嗎?”學生回答:“左手代表十位,3個手指頭指3個十,就是30。”
掰手指的方法在解決10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也有一定的輔助功能。在操作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應用了“破十法”,只是手指賦予了抽象數字具體化,使它成為有形物體,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學生往往會把退位忘記了,這時老師可以借助手指來輔助教學。比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p79/例2:34-8時,師:左手表示3,右手表示4,表示34,減去8,就是右手上要去掉8,可右手上只有4,怎么辦?生思考后回答:問左手的十位要一根手指頭。師指導:把左手借到的那根手指頭搭在右手的4根手指頭上,這時,右手變成了“14”,再用14-8=6(書本教學到這里時,學生應該能熟練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了,就不需要強調14-8為什么等于6了)。師為:這時,左手借掉一根手指頭,剩幾根手指頭,表示幾?”學生回答:“左手剩2根手指頭,表示20,合起來是26。”其實,手指掰的過程,就是人思維在腦中的投射。
這樣的掰手指方式,在對于100以內的加法時,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而在數字越來越大時,是有缺陷的,尤其是左手表示6,7,8,9時,借掉1根手指頭后,剩下的表示幾是會讓學生疑惑的。不過,幸好學生學習到這個階段時,已逐步多次經歷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一個過程,絕大部分學生已能脫離掰手指來口算。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合理的手指運用代替了小棒和計數器。一年級的學生思維主要停留在具體形象,而數的含義比較抽象,對抽象知識的把握,需要較強的理解,在左右手的操作過程中要注意,要結合數的組成,一邊動手指,一邊想著或說著數的含義,以達到手、口、腦的統一,真正意義上理解數的含義,以促進兒童思維發展。
G
A
1006-0049-(2017)14-0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