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冰燕 尹 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外語系,四川 成都 611743
?
生態翻譯理論在政府工作報告英譯中的應用
陸冰燕 尹 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外語系,四川 成都 611743
文章簡述生態翻譯理論的發展,并結合生態翻譯理論,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交際維度三個角度對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的中國特色詞匯進行分析,以期讓中國特色詞匯和短語的英譯更準確,更具說服力。
生態翻譯理論;政府工作報告;中國特色詞匯
政府工作報告是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包含對過去一年工作的回顧、本年工作任務、政府自身建設以及外交和國際形勢等。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國家各層面,小到百姓油鹽醬醋價格的調控,大到國際貿易關系調整。隨著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尤其是“一帶一路”戰略從理論層面走向實踐層面,秉承互利共贏的原則、扶持亞太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極大的提升了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的經濟政治地位,隨著中國國際大國地位的鞏固,政府工作報告愈發受到各國政界、金融界的關注。國外對政府報告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影響某些與中國的決策。作為一年政府工作的風向標,政府工作報告給了國外各界解讀中國可能發生變化的途徑。由此政府工作報告任務的英譯艱巨性也與日俱增。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在近幾年的政府報告中,出現了眾多帶有中國特色的詞句,或許是成語,或許是諺語,更多的則是蘊含社會主義特色的新詞。因此,如何準確的將這些特色詞匯的意思用英文表述出來便是擺在眾多英譯學者面前的難題。
國內關于生態翻譯理論的闡述始于2004年,胡庚申教授在《翻譯選擇適應論》中首次提出了“生態翻譯理論”,“翻譯活動是人類交際行為的一部分,又和生物界的活動是關聯的和通融的,那么,這類關聯性和通融性就為適合生物界的基本規律也同樣為適用于翻譯活動提供了一種可能[1]”。他認為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下作出的選擇是適應了環境的選擇。2009年許建忠在他的著作《翻譯生態學》中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更詳盡的闡述。將生態學和翻譯理論相結合,從生態翻譯的角度看待翻譯,研究和分析在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2]。目前在政府報告的生態翻譯領域上具有參考價值的有《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十七大報告英譯研究》[3]、《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4]和《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以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為例》[5]。
國外也曾涉及到生態翻譯理論的研究,但并未提出成體系的理論。尤金·奈達在書中寫道,在具體翻譯中“譯者要做出成千上萬次的涉及選擇和處理的決定,以適應另一種文化,適應另一種語言,適應不同的編輯和出版商,最后還要適應讀者群[6]”;羅森娜·沃倫也認為翻譯“是一種認知和生存模式,必須像個人或民族的‘適應’和成長那樣,只有適應新的環境而有所改變才能生存下來[7]”。
生態翻譯理論具有實際指導作用,從近幾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中,本文選取了主要典型例子從語言、文化、交際的方向對生態翻譯理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不同語言環境下翻譯的適應與選擇
基于兩個文化的不同,漢語和英語在字詞的表述、語法和語篇層次上都有明顯的差異。隨著社會主義發展,政府報告中出現了各類帶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它們結構嚴謹,表現力強。
(1)著力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2)圍繞激發市場活力,加大改革開放力度。
譯員的一大任務是將上述表達準確譯出且不失原文簡潔性。中文發展源遠流長,單就詞匯量上遠遠多于英文詞匯,尤其是中文詞語可以隨需要搭配來表述,但同樣的方式并不適用于英文,若只是講中文對應的兩個詞匯結合,并不能準確表達這些搭配的中文詞句的意思。所以,類似該類詞句的翻譯就需要講它們結合在英文的語法結構之中,將中文所蘊含的含義準確的展現在公眾面前,單純的追求一字一詞的對應,后果就是差之毫米謬之千里。譯者將(1)翻譯為“We maintained stable growth,made structural adjustments,guarded against risks,and developed new ways of conducting macro regulation.”從譯文可知,譯者針對中英文表述結構、習慣的不同,對這些詞語的順序進行了修正,使譯文更貼近中文含義,了然于心。同樣,例(2)的譯文:“We intensifi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invigorate the market.”
(二)不同文化環境下翻譯的適應與選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文化體系會孕育出符合本民族表達方式的語言,譯員在進行此類翻譯工作時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從而了解兩種語言上表述的區別,再根據目的語的文化進行適應性選擇。如,在中國,中國共產黨以外的黨派習慣上被稱為“各民主黨派”,然而國外主流媒體對中國社會制度并不了解,在沒有深入分析兩者的文化差異下,簡單地把“各民主黨派”譯為“non-communist party”。顯然,這個詞匯并不能表現我國社會主義下的政治制度。因為在中國,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表明:除共產黨以外,其它黨派也是參政黨,同樣參與到政府事務。因此,在翻譯時要適應中國本國國情,“各民主黨派”的合理譯文應為“the democratic parties”。因此翻譯時就要考慮目的語的翻譯生態環境以及文化背景,“選擇”目的語的讀者可接受的表達方式,以此傳達正確的信息。
(三)不同交際環境下翻譯的適應與選擇
漢語在表述的過程中會運用到隱喻的表達方式一方面使文章更加生動,富有深意。另一方面起到強調,突出重點的效果。在對政府報告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政府報告多次應用了隱喻的表達方式。隱喻的表現方式是建立在整個歷史文化體系之中,只有了解相關的歷史故事,才能理解隱喻表達的真實意思,若翻譯過程中不懂變通,沒有選擇合適的字詞表述隱喻的意思,便會讓人不明所以,以下字詞翻譯為例。
1.一帶一路
英語中,表達“帶”含義的詞有“band / belt”;而表達“路”含義的詞有“ way/ road”,“path / route”。分析可知,“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因此其英譯應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一帶一路”簡稱譯為“the Belt and Road” 英文縮寫用“B&R”。
2.三嚴三實
“三嚴三實”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既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重要論述。“三嚴”即“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而“三實”即“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如何既保留源入工整的形式又能準確表達其含義呢?譯員須結合翻譯生態環境進行適應性選擇。因此“三嚴三實”可譯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Steadies,”具體內容譯為“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starting undertakings and conducting oneself”。
生態翻譯理論雖已應用于實際翻譯工作中,但依然存在著缺陷,在翻譯工作中很考驗譯者的水平,譯者需要非常鞏固的詞匯基礎,才能在浩瀚詞海中找到適合的詞匯,然后根據文化維、語言維、交際維從中選擇最恰當、最能表現原文意思的詞匯。這一過程中,譯者既要深刻理解中文詞句含義,又要精確把握英文詞匯表述。而上述的典型例子僅僅是從單個角度分析生態翻譯理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應用,在實際翻譯過程中需要同時考慮文化維、語言維、交際維三者的相互關系及相互影響。生態翻譯理論的發展需要眾多學者前赴后繼的努力,筆者的拙見也僅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生態翻譯理論的發展貢獻自己一份力。
[1]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許建忠.翻譯生態學[M].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
[3]黃家歡.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十七大報告英譯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4]趙弘陽.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5.
[5]曹萬忠.翻譯生態學視角下的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研究——以2016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為例[N].河南:信陽師范學院學報,36(5).
[6]NIDA E.A Fresh Look at Translation[C].BEEBYA,ENSINGER D,PRESASM.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anslation.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2000.
[7]WARRENR.The Art of Translation:Voices of the Field[M].Boston:Northc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
H
A
1006-0049-(2017)14-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