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婭楠 洪 濤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
“馬克思異化理論”視閾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異化現象考究
馮婭楠*洪 濤*
蘭州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其思想哲學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馬克思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等理論建構的重要環節。本文通過闡述和運用馬克思異化理論,基于經典著作,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異化現象,并透析其原因、探究消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異化的途徑,以此來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而馬克思異化理論為認識和分析當今中國的異化現象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借鑒和現實的指導意義,而消除異化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異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異化”(Alienation)是在英語文獻中首先出現,是“離間”和“財產所有權的轉移和讓渡”之意。之前,霍布斯、盧梭、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使用過“異化”。隨“異化”范疇的變化,其意義也有變化。霍布斯認為異化的客體體現主體利益,為主體服務。盧梭認為異化有哲學內涵,是反對、否定的意思,這是重大轉變。費希特哲學中,異化概念有濃厚的哲學含義,但不屬于真正的哲學范疇。黑格爾的哲學中,用“異化”構建哲學體系,異化有完全哲學性質。費爾巴哈是在宗教批判中使用異化。人們對異化有不同見解,而異化理論在馬克思異化勞動學說中較為成熟。
馬克思認為“異化”指主體創造的客體不能體現主體意愿,與主體對立。即“異化就是人本身的活動變成一種獨立于人的異己力量,如宗教、權力、資本等等,并且這種力量反過來剝奪了人的自由,使人從屬于它,變為它的工具。”[1]但“異化必須是人自己造成的對自己的否定。這種否定的力量不是來自外部世界,而來自必然地顛倒了主客體關系的物結構。……主體由于自己的活動而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這才是異化。”[2]
我國初級階段,社會經歷不同階段的發展。初級階段異化的存在是必然性。異化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分析緣由,對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一)分工是異化現象產生的根緣
分工引起異化。“分工給我們提供了第一個例證,說明只要人們還處在自發地形成的社會中,也就是說,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與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驅使著人,而人不是駕馭著這種力量。”[3]馬克思說:“當分工一出現之后,每個人都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動范圍,這個范圍是強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們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是這樣的人。”[4]
分工使人們被約束在某一范圍內,如果逾越這一區域,就可能失去維持自身生存的物質基礎。因而勞動與人背離,是一種異己力量。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異化現象產生的客觀原因
初級階段基本矛盾沒有變,物質資料生產水平不高。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使異化具有必然性。市場經濟實質是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交往通過交換實現。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為物物關系,人們對物的追求是終極歸宿。
商品經濟逐漸發展,自發形成市場經濟關系。馬克思說:“單獨的個人隨著他們的活動擴大為世界歷史性的活動,愈來愈受到異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擴大的、歸根到底表現為世界市場力量的支配。”[5]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影響人們的生活,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三)所有制關系是異化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個體和私營經濟使異化的產生有了條件。在生產過程中,公有制或私有制企業都存在對立人際關系,即勞動者與特權者或私人企業主間對立。但勞動者依然會出賣勞動維持生活,這有利于私有制經濟的發展。
初級階段公有制不完善產生異化:首先,特權者利用權勢貪污、受賄、占有勞動產品;其次,勞動者在生產中缺乏主體性,產品歸他人所有。在私有制企業中這種現象明顯。勞動者由于某種壓力勞動,倘若失去壓制,勞動者會規避勞動。
馬克思指出,分工和私有制使異化產生。私有制在資本主義社會長期存在。社會主義社會異化可以克服。異化對社會發展影響很大,要采取措施消除異化。
(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從緣由上消除異化創造前提
分工和私有制引起異化。為規避異化,要發展社會生產力。異化客觀存在于初級階段,人得不到自由全面發展,只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才能消除異化。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為規避經濟發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制訂了一系列政策。如供給側改革,經濟結構整改,配置實現最優。生產力的發展,使產業結構更趨合整、經濟發展更趨穩定、產品分配更趨合
理、人民生活更趨美滿。當生產力發展到“給社會提供足夠的產品以滿足它的全體成員的需要”時,[6]就有了消除異化的物質基礎。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
異化現象使人們將對物質的追求作為最終目的,忽視了自身發展。人們價值觀不平衡,社會異化程度深化。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為消除異化尋求思想指導。
“以人為本”強調將人本身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統一。分工使人被嚴重物化、邊緣化,作為一種工具和手段而存在。在政治領域,某些國家干部和高級官員,利用權勢貪污枉法,純粹把人看成經濟發展的門徑和某些腐敗分子尋求私利的器具。唯獨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才能在思想上克制異化,削弱異化的傷害。
(三)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
五大發展理念對消除異化有向導作用。要堅持共享理念,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我國分配問題明顯,一些單位或個人通過非法手段取得收入,行業間存在壟斷,公民收入分配不等。消除異化須持續實施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對等,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要結合共享理念,提升低收入者收入、確保中等收入者收入、完善高等收入者征收個人所得稅。此外要保障民生,著力解決民生問題。要擴展社會保障強度,抬升社會福利水準,使社會保障全覆蓋,改革成果共分享。
我國初級階段的異化并不代表與社會主義事業相背離。相反,異化理論對我國初級階段的發展有重要啟示。
(一)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第一要務
我國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發展特色社會主義是關鍵任務。實行市場經濟必然導致一定程度、一定范圍內異化的存在。而異化現象在初級階段不是長久的,它與生產力的發展緊密聯系,最終逐漸被規避。因此我國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夠發展導致的異化現象,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對社會的發展有促進作用。這也是馬克思對異化理論積極方面的肯定,即贊成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一切成就。
(二)堅持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協調發展
社會的進步要注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的協調發展,包括人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我國初級階段存留異化現象,由于各個方面的新穎事物不斷融入,社會呈現多樣化,人們普遍淪為感覺主義者。這使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不適應。因此要時刻緊跟時代步伐,處理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之間的關聯,處理好資本與勞作、人與物、公平與成效、進步與成本之間的關聯,加大法律治理,實現均衡發展。
(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始終堅持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生疏。人類破壞自然平衡,最終受到自然的報復。馬克思認為,未來的共產主義應是“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任何自然界之間、任何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認、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7]馬克思異化理論關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協調發展,是人與自然融洽共處,人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自身綜合能力提升的基礎。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
[7]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9.
洪濤(1974-),男,蘭州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馮婭楠(1992-),女,蘭州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4-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