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新農人”不能拔苗助長
現在,以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代表的“新農人”,正在“三農”全領域發揮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可以相信,隨著對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政策框架體系的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各地對“新農人”的支持扶持力度也將進一步加大。同時,隨著“新農人”自身的不斷磨練成長,“新農人”在現代農業大舞臺上必將由“生力軍”成長為“主力軍。”
“新農人”的成長將是一個積極而漸進的過程,不可能通過短期打磨,甚至沖刺式的“壘大戶”就跨越這一較長的成長階段。這一點,既是由現實國情農情所決定,也是由“新農人”的特征特點所決定的。
國情農情大家都清楚,我國農業地少人多,新老農民將長期共存共生的特征明顯。現在需要注意的,是“新農人”自身的各種特質特征也逐漸顯露。“新農人”類型主體大約有兩類,一類是生長、成長在鄉村的“鄉村能人”以及他們的接班人,包括“返鄉能人”,正如這次中經趨勢研究院發布的調查一樣,這類主體平均所受教育程度不太高;一類是對農業領域有期待、自身受過良好教育、擁有一定資金技術等實力的“白領農民”,他們在經歷與出身方面或多或少與鄉村有聯系,但這不是他們成為“新農人”的主要動因。這兩類主體,在農業組織形態和經營業態上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別。“鄉村能人”主要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專業合作社為主,“白領農民”則更多地以參與龍頭企業、領辦合作社為主。在經營業態上,前者以傳統種植養殖產品為主,但機械化、信息化等各種現代經營技術與手段應用程度明顯比“老農民”高出很多;后者則更多地偏向新產品、新業態,同時在生產過程中也明顯表現出“白領”喜好,比如在家庭農場里可以喝咖啡、玩時尚等。
不同類型的“新農民”,在同一片舞臺上亮相,耕耘著同一片土地,表現出不同的氣質特征,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更大的豐富性與包容性,也使現代農業綻放出多彩多姿的花朵。但所有“新農人”又都面臨共同的困難。一方面,大宗農產品價格下行,成本剛性上升,使許多滿懷信心 “下田”的經營主體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農業的 “弱質”性比如基礎設施差、信貸保險弱等并沒有根本改變,同時 “新農人”與農民的利益如何連接也還需要下大力氣探索等。這些困難制約著 “新農人”。
弄清楚不同類型“新農人”的特點特征,以及他們面臨的共同困難與各自難題,可以看出,“新農人”在成長壯大階段將表現出巨大活力、創造力與豐富性,但不可能像同批進校的大學生那樣同時拿到 “畢業證”,也難以像工業品那樣“量產”,他們既“各有各的苦惱”,也有“共同的煩惱”。這就需要我們在扶持支持“新農人”的過程中有足夠耐心和細心,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完成任務式的拔苗助長,搞“一窩蜂”式的定指標培養“新農人”,也不能在“新農人”成長階段做旁觀者,而是要在方法上既講究普遍性,也要有針對性,努力做“新農人”成長的推動者、引導者和支持者。
(瞿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