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笛
摘 要:由于綠色建筑在我國剛剛興起,國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節能立法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體系、綠色建筑標識制度這些方面,相比之下,國內關于綠色建筑法律法規的研究非常缺乏。我國要以促進我國傳統建筑行業轉型升級、規范我國綠色建筑市場、推動我國綠色建筑提質增效為目標,借鑒其他國家在綠色建筑立法方面的成熟經驗,聯系我國的國情進行頂層設計,完善我國的綠色建筑法律體系,從而為國內綠色建筑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關鍵詞:綠色建筑 國家立法 地方立法 完善路徑
目前,雖然我國出臺政策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但其實大多數民眾對綠色建筑有很深的誤解,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也不夠全面。有些人認為綠色建筑就是小區多一些綠化,有些人認為是投資更多成本,購買安裝更多的高科技設備,如太陽能電池板或風力發電裝置。以上這些認識都是對綠色建筑的片面的理解。
一、綠色建筑概念
綠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建筑師保羅·索勒瑞將生態學與建筑學兩者相結合,就此提出“生態建筑學”的理念。自此,綠色建筑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由于各個國家認定綠色建筑所采用的評估系統的不同,綠色建筑的概念在世界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我國的國家標準(GB50378-2014)《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給出的定義是:“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內, 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排放,,為人們提供健康、適宜、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1]。”由此觀之,綠色建筑蘊含三要素:一是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二是能夠為人們提供舒適之空間,三是與自然和諧共生。另外,要把握好綠色建筑的含義,亦要理清其與建筑節能的區別。建筑節能只是考慮在建筑中如何節約使用能源這一單一方面,而綠色建筑除了要考慮節能還要考慮節水、節地、節材、環保等方面,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節能基礎之上對建筑設計與性能的更高要求[2]。
二、綠色建筑的起源與發展
我國綠色建筑理念的起源也是從建筑節能開始的,經歷了建筑節能——節能省地——“四節一環保”這樣內涵逐步拓寬的過程。我國建筑節能工作始于 20 世紀 80 年代。可以追溯到 1986 年我國出臺的第一部建筑節能的設計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當時提出建筑節能分三步走,從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從北方到南方,從設計到施工。20 世紀 90 年代,黨中央、國務院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由國務院公開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來看,2004 年相關文件中開始使用綠色建筑一詞,在 2006 年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明確提出“綠色建筑”的定義;而自 2013 年《綠色建筑行動方案》(國辦發[2013]1 號)發布后,我國開始在全國推廣綠色建筑。2014 年我國又對 2006 版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進行了修訂。根據標準我國開啟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認定工作。目前在我國,綠色建筑還只是剛剛起步。2012 年,我國綠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僅在 2%左右[3]。
三、我國綠色建筑立法及實踐所存在的問題
綠色建筑在我國起步較晚,還處于試點和發展階段,大部分業主和房地產開發商對綠色建筑的概念還相對陌生。此外,由于存在總體建筑質量較差、區域差異大、制度體系不完善、人們的綠色環保意識欠缺等多方面的特殊國情,使得我國在發展綠色建筑的過程中面臨比發達國家更多的困難和問題。
(一)法律法規體系混亂、不完善,缺乏針對綠色建筑的專門立法。綠色建筑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缺乏針對綠色建筑的專門立法或是在現有相關法律中缺乏對綠色建筑實踐進行規范的內容。目前,我國沒有專門針對綠色建筑領域的立法,目前我國沒有一部關于綠色建筑的法律和行政法規,只有一些經濟發達省份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部分省市出臺了綠色建筑地方性法規,但從全國角度來說比較雜亂,缺乏國家從宏觀角度的頂層設計。因此,可以說在法律層面上,綠色建筑的政策法規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雖然《節約能源法》第三章中有專門針對建筑節能的規定。但是目前為止,我國還未有專門針對綠色建筑的法律條文。
(二)具有操作性的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層次較低,法律效力不大。我國具有操作性的法規多是由建設部或者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規范性文件、辦法、規定、方案、通知等,在具體運用中難以產生法律效力,缺乏對行為主體的法律制約。相對來說,法律規定具有原則性的特點,而部門規章只能在一個行業內頒布施行,用于調整綠色建筑這樣跨行業、跨部門的國家戰略,顯得效力層級不夠。因此,國內綠色建筑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亟需加強,需要經過一系列地探索、建立、規范、完善的過程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三)經濟支持政策以及長效地市場激勵機制有待加強。綠色建筑需要政府主導出臺經濟激勵政策來對市場加以引導。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基于市場的節能長效機制,通過價格、財稅等經濟激勵手段調動各方面參與節能的積極性,引導節能技術、節能產品、節約型生活消費模式的發展[4]。在我國,目前推動綠色建筑的工作仍然更多地依靠行政手段,政府通過發布大量的政策文件和具體的行動計劃實施發展綠色建筑的規劃。具體開發建設綠色建筑的開發商更多地追求利潤,而消費者對房屋的綠色指標并不關注。后兩個主體的這種“依賴”、“無所謂”的心理和行為很不利于綠色建筑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因為政策法律實施體系不健全,并且許多情況下市場缺乏推動綠色建筑的原動力,導致一些綠色建筑政策沒有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四、完善我國綠色建筑法律法規及實踐的思考
由于目前我國建筑產業處于從傳統建筑行業向綠色建筑行業的過渡期,這就
要求法律既要對傳統建筑行業進行規范,同時也要對綠色建筑行業進行規范。我國一些地方對綠色建筑不夠重視,尚未將監管列入政府相關部門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中,節能與綠色建筑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創新監管機制,規范嚴格執法。
(一)及時更新綠色建筑相關法律法規。要及時對我國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清理,修訂或者廢止已經不適應我國建筑節能或者綠色建筑發展的法律法規。及時的不斷提高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當中的最低標準和綠色建筑法律法規當中的最低標準。結合綠色建筑實踐經驗、經濟技術基礎和綠色建筑實際發展狀況適時發展、優化和完善我國與綠色建筑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搭建與綠色建筑相關的融資平臺。據《綠色金融與低碳城市投融資》系列研究報告預計,至2010年中國需要投資 1.65 萬億元人民幣(約 2540 億美元),用于支持新建綠色建筑以及對現有住房和商業建筑進行大規模的綠色改造。中國綠色產業資金缺口巨大。根據測算,綠色產業在今后五年內每年需投入約 3%的 GDP,也就是年均兩萬億元以上[5]。我國應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搭建與綠色建筑相關的融資平臺,增加綠色金融供給,綠色金融創新是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和發揮金融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用的重要舉措。
(三)加強對綠色建筑咨詢服務市場、第三方認證機構、綠色建筑開發商、綠色家電、綠色建材、節能建筑設備的質量監管。加大對建筑材料以及節能建筑產品全面監控和管理。在建筑材料市場體系中,加強對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控制,建筑材料所存在的高輻射、高污染是建筑材料市場的一大痼疾。有很多建筑材料都是廢棄物回收、循環利用的成果,但在利用中必須做好前過程處理,最基本的應使其處于無害健康的狀態,對節能建筑設備的質量要嚴格管理。
五、結語
在我國綠色建筑高速成長期,政府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政策手段,承擔起市場機制尚未成熟的替代推動功能,促進和培育各種市場主體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并從法律上支持和保護各主體的利益,運用有效的激勵機制,切實降低經濟成本,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是目前政府和行業管理者推行綠色建筑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綠色建筑法律法規體系,才能既有原則上的統一指揮,又能依法辦事把綠色建筑的推廣工作落到實處,使法律法規、政策與各項制度相互配合,加快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T50378 - 2014》,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 洪雯,施慈靈. 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對亞洲未來發展的重要性[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3] 陸婭楠:《房子如何“綠”起來》,《人民日報》,2014.
[4] 徐佳,沈其明:《制約綠色建筑發展的原因及策略分析》,《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 焦玲玲:《“十三五”中國綠色建筑投資缺口將近 2 萬億元》,《中國房地產報》,2016年6月13日第 B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