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翠 馬成
摘 要: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公民隱私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目前公民隱私權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缺位、主體身份信息被泄露、主體自由意志被束縛、網絡平臺監管機制不健全等,不利于法治政府的形成。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只有通過主體增強隱私保護意識、加強對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治理、形成正確的隱私倫理道德觀、健全大數據法律法規來更好的管理大數據,才是建構規避隱私倫理失德局面發生的合理運用路徑。
關鍵詞:大數據隱私權困境挑戰法律保護
一、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倫理是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處理各種隱私問題的原則及規范的系統化的道德思考。隱私問題實質上是個人權利問題,大數據時代是一個技術、信息、網絡交互運作發展的時代,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與傳統隱私的最大區別在于隱私的數據化,即隱私主要以“個人數據”的形式出現。一切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只要其能夠構成對個人進行識別的信息,都是個人數據。數據是個人隱私在網絡環境下的唯一載體。
二、大數據時代下公民隱私權保護面臨的挑戰
(一)網絡平臺監管機制不健全。互聯網給人類帶來高效與便捷的同時,也使用戶的隱私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比如人肉搜索與網絡暴力現象層出不窮,凸顯了網絡時代政府監管與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沖突,網絡借貸平臺的虛擬性與開放性也極易導致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從而侵害公民的隱私權。在網絡空間安全保護方面,我國目前是以技術管制為主,但單純依靠技術手段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當前網絡平臺監管的難題并非在于法治意識的缺乏,而在于對網絡平臺監管的程序控制不到位,造成了監管過程中隨意性大、選擇性執法、執法不公、執法不作為等問題。另一方面,政府在對網絡平臺進行監管時缺乏公民隱私權的協調原則。比如在監管時缺乏明確的目標,造成對公民隱私權的不當侵犯等。因此,如何有效地維護公民在網絡平臺中的隱私權利,實現網絡平臺健康發展與公民隱私權保護的雙贏,是大數據時代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二)主體身份信息被泄露。隨著網絡技術應用的不斷發展,有些隱私以非常陌生的形象呈現了出來。如主體在高度使用的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微博、Facebook上所放置的個人隱私引發了一系列的隱私被泄露和侵犯的諸多問題。簡單來說,由于社交網絡的一些默認設置,有時使用者可能在不知情或者大意的情況下發表一些自己的信息而導致了對個人隱私的嚴重侵犯。從而衍生出從事信息服務的經營者,竭盡全力去全面搜集各個網絡平臺的各種信息。據了解大部分都是個人數據的搜集,打造一個極其豐富多樣的數據庫,提供給有需求的人們更加周全系統的效勞,而且經營商最終能從中獲取暴利。我們所處的大數據時代,我們作為主體卻失去了數據的所有權,即失去了控制有關自身信息的權利。
(三)民事侵權司法救濟的無力。司法實踐中直接侵犯個人信息的民事糾紛案件并不多,一方面表明我國個人信息民法保護先天不足,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大數據時代單個個人信息的民事侵權已被量化的數據庫侵權所吞沒的現實。由于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權利的異化,個人信息的資源性利用遠大于其保密價值,所以,著眼于個體性權利的民事侵權救濟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必須針對平臺企業和國家機構的數據庫開發利用重新設定民事責任。而從司法裁決多強調隱私權保護來看,個人信息的隱私權屬性有重要價值,尤其是在數字化人格發展的今天,注重個體性地位的最好體現仍然是隱私權保護。
三、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保護建構路徑
(一)主體增強保護隱私意識。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使傳統的個人隱私信息更加容易被暴露,那么人們應該對何為自己的隱私信息進行反思,形成正確的量身定制的隱私觀,樹立正確的隱私觀是破除隱私隱患的解決之道。主體樹立正確的隱私觀有助于意識到隱私觀的重要性,更好的提高主體的隱私敏感度。主體在加強隱私意識的同時要培養切合主體本身的隱私觀,使主體的隱私行為與觀念相融合,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隨著時代的潮流,大數據時代帶來無法避免隱私權利的侵犯,主體更應該去提高自己的數據意識和數據素養,從自身去防患于未然。如在使用互聯網、智能設備、各類APP的時候,主體要提高信息隱私敏感度,要仔細瀏覽頁面的詳細內容,以防忽略了某些默認設置而被商家套路,從而被套取主體用戶個人隱私信息;使用社交軟件的時候,竭力規避敏感的個人信息的發布。
(二)加強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治理。大數據的漏洞滋長了人性的惡的一面,讓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以致盜竊、泄露隱私事件井噴式爆發。然則在更新如此之快的大數據時代,擁有主動權既是王者,并不客觀的是主動權不屬于我們普通群眾,而在少數人的技術人員手中。一個健康、先進的商業模式更應該充分尊重人們的隱私自由,而不是以被動、被迫和犧牲個人隱私為代價,才能滿足最基本的合理需求,這是所有商業參與者應該保有的基本底線。法律手段總是落后于技術的進步,因此加強對大數據技術方面的治理迫在眉睫,技術革新的大時代更應該治理好技術引致的隱私泄露、濫用等倫理失范問題。
(三)信任關系下的個人信息民法保護完善。社會交易和交往秩序的維護有賴于民法,而民法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正在接受大數據技術的挑戰。我國《民法總則》第111條已經明確寫入保護個人信息,該條內容雖然還有待于具體法律進行細化,但是根據《民法總則》第7條規定的誠信原則,可以通過民事信任責任法的建立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和不受侵犯。在我國,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一直面臨現實挑戰,社會信用制度尚沒有建立,信任責任法極其缺乏,如能在個人信息責任制度方面進行突破,不僅有利于個人信息利用秩序的建立,也無疑會為大數據時代社會信用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胡凌:《商業模式視角下的信息/數據產權》,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2] 吳偉光:《大數據技術下個人數據信息私權保護論批判》,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7期
[3] 范為:《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的路徑重構》,環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5期
[4] 于志剛:《“公民個人信息”的權利屬性與刑法保護思路》,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10期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汪翠(1997—11)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
第二作者:馬成(1998-01)男,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2016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