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佳挺
摘 要: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打擊虐待被監護人、被看護人犯罪行為以來,近年幼兒園虐童事件仍屢禁不止,筆者收集八起典型幼兒園虐童案例,分析得出幼教理論素養低、兒童權利意識弱、職業壓力大;政府財政支持不足、監管不力;法律重視不足、缺乏預防性法律體系,文化中“棍棒教育”觀念、師德教育缺失等原因。預防與懲治幼兒園虐童行為應該提高學前教育財政學投入,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扶持合格民辦幼兒園與提高幼教薪資與社會地位、重視師德培養、完善師德考核、嚴把教師入門資格、出臺兒童保護專門立法、加大兒童權利保護法制宣傳來預防與解決幼兒園虐童問題。
關鍵詞:幼兒園 虐童 原因分析 法律保護
近年來,網絡上頻頻曝出幼兒園幼教虐童事件,2017年引起極大輿情的“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都顯示幼兒園兒童權利保護不容樂觀。虐待兒童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我國于2015年11月1日最新實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擴大了虐待罪的主體,加大了對虐待兒童行為的刑法處罰力度,進一步保護了兒童權益。鑒次,筆者搜集近兩年典型幼兒園虐童案件,擬在對其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探尋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原因,并進一步從法律層面探求幼兒園兒童保護的方法路徑和法律對策。
一、虐待兒童的界定與樣本分析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虐待兒童界定為:虐待兒童是對18歲以下兒童的虐待和忽視行為。它包括在一種責任、信任或有影響力的親密關系中的各種身體和(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待、忽視、疏忽、商業或其他剝削,這給兒童健康、生存、發展或尊嚴造成了實際傷害或潛在傷害。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對兒童虐待的定義包含四個方面[1]:(1)兒童忽視:長期期、持續或嚴重忽視兒童,或者不保護兒童使之免受任何一種危險的侵害,如:寒冷、饑餓或者不給予兒童重要的護理從而造成兒童健康或發育的嚴重損傷,其中包括非器質性生長發育不良。(2)兒童體格/生理損傷:對兒童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體格/生理損傷,或者不保護兒童免受體格/生理損傷,其中包括投毒、窒息等。(3)兒童性虐待:實際的或潛在的兒童青少年性騷擾。(4)兒童情感虐待:由于長期持續或嚴重的情感虐待或情感拒絕致使對兒童的情感和行為發育造成實際的或潛在的嚴重損傷。
世界各國對于兒童虐待的界定,除了性虐待基本一致外,其他3項都基于本國不同歷史文化傳統與國情擁有不同的見解。在亞洲一些國家,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體罰并不算虐待,相反視為管教孩子成才的必要手段。在中國,研究發現受教育水平、被測試者年齡、職業、知法水平、經濟、婚姻等因素均影響他們對兒童虐待的判斷。[2]一般來說,虐待兒童是指未滿18周歲未成年人遭受父母、監護人或看護人的侵害行為,該行為對兒童健康、生存、發展或尊嚴造成實際傷害或潛在傷害。
自刑法修正案九對新增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之后,網絡上曝光的幼兒園虐待兒童事件并未減少,筆者收集近兩年幼兒園虐童典型案例作為分析樣本。
通過樣本分析可知,幼兒園虐童案件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涉事幼兒園多屬于民辦性質
在八起典型幼兒園虐童案中,涉事八家幼兒園都屬于民辦性質,涉事幼教有一定無證上崗比例。有學者研究發現,“虐童”事件多發生于民辦幼兒園,“公辦幼兒園發生次數總體戰11%,民辦幼兒園則約占89%,其中接近16%為無辦園資質幼兒園”。[3]普通民辦幼兒園普遍存在招收幼教不嚴格、日常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二)幼教虐童行為都屬于長期與默認的行為模式
在七起典型虐童事件中,主要表現為幼兒行為“未達標準”為主要原因,如午休吵鬧、吃飯與行動慢、集體活動不聽安排等,肢體傷害與器具傷害為主要方式,在四起典型幼兒園虐童事件中,都存在幼教毆打兒童的行為,并且在兩起幼兒園虐童典型案例中存在針扎與喂藥等行為。在這八起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從監控視頻中看到,不少虐童行為都是在有其他幼教在場時發生的,這說明這些虐童行為已經成為一種幼教間默認的管理兒童的行為模式,對于虐童事件的發現途徑上,大部分是家長事后察覺幼兒行為異常或身體損傷而發現,具有一定滯后性,說明幼兒園虐童事件具有長期性。
二、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原因分析
(一)幼教層面
第一,幼教缺乏兒童權利意識,職業道德偏低。首先,《兒童權利公約》規定,世界各地所以兒童應該享有生存權、全面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利。虐待兒童是侵害兒童權利的行為。缺乏兒童權利意識會錯誤的將兒童置于不適當的角色和地位,必將影響教師對兒童的特點、發展水平、行為表現等方面的理解和判斷,從而影響教師對兒童的行為。例如,浙江溫嶺幼兒園教師顏艷紅因為好玩而對兒童進行虐待行為,正式因為缺乏兒童權利意識,導致虐童行為的發生。其次,教師職業道德偏低。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自身素養的綜合。在八起案例中,幼師的職業道德都令人大跌眼鏡。當下我國幼兒教師需求量缺口大,很多幼教都是非教育類院校畢業,并且學校教育中重分數與考證、輕師德與倫理都加劇了幼兒園虐童案件的發生。
第二,幼教職業壓力大,負面情緒易帶入工作,薪資與職業聲望低。首先,幼兒教師工作對象特殊,工作內容繁雜,在教育教學同時兼顧照顧兒童生活方面任務,幼兒教師在與兒童教育管理互動中難免受自身情緒支配和影響。兒童遭遇教師虐待的直接原因往往都是兒童觸碰教師不良情緒的導火索,導致教師負面情緒爆發,做出“虐童”行為。[4]其次,我國幼教工作水平普遍較低,社會地位不高,尤其非在編教師、民辦教師的福利待遇缺乏保障,經濟壓力所帶來的負面情緒極易帶入工作環境中,潛在增加粗暴管教方式的幾率。
(二)政府層面
第一,政府對幼兒園的財政資金上支持明顯不足,幼兒教育資源稀缺與分配不均。首先,根據統計,在國家財政教育的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為GDP的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9%左右,經濟欠發達國家達到4%左右,我國在教育方面國家財政支持投入2014年為4.1%,2015年為4.26%,2016年為5.2%,到2017年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國的大部分教育財政投入都給了高等教育和義務教務,學前教育所占財政教育投入低。當前我國幼兒園情況是一二線城市幼兒增長,很多幼兒面臨無幼兒園可上的境地,三線以外城市面臨無幼兒上學的境地,大量幼兒園關門或合并。政府對公里幼兒園財政支持不足導致公立幼兒園開辦不足,大量民辦幼兒園開辦,其中甚至有很多是無資質民辦幼兒園。幼兒教育雖然是教育的重要階段,但它并不屬于國民教育體系,也沒有納入義務教育序列,政府對幼兒園缺乏足夠的投入。普通民辦幼兒園所帶來的問題就是對于兒童監管教育上缺乏專業知識,易導致幼兒園虐童事件的發生。
第二,政府對學前教育監管不力。任何公共事務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國家的完善監管體系。在幼兒園虐童案件中,政府監管部門都是事后監管,沒有起到事前預防的作用,這可能與缺乏專門學前教育監管制度與專門職能部門有關,盡管國家出臺相關文件對學前教育的督導工作作出指示和要求,但大多停留在宏觀指導層面,未細分權與則,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概言之,國教育監管部門疏于幼教監管的表現主要有:一是對幼兒園成立的審批標準執行過寬;二是沒有很好地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各項規定,并根據該法制定具體的執行細則;三是沒嚴格推行幼教資格證書制度致使不符合條件的老師進入幼教師資隊伍;四是沒有建立和實行幼師業務培訓制度;五是沒有定期開展對幼師的綜合考核制度(包括專業能力、心理素質、情緒控制等);六是缺乏專門負責幼兒家長投訴的制度;七是缺乏明確對幼兒園及老師失職、違法具體處罰制度,等等。[5]
(三)法律層面
第一,對兒童權利保護立法重視不足。目前,我國兒童保護相關立法政策散見于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婦聯等與兒童保護相關的部門制定的規章或規范性文件當中,且大多只是圍繞部門業務,呈局部化、碎片化、分散化狀態,同時存在諸如缺乏責任主體、操作性差、缺乏罰則、缺乏資金支持等具體問題。[6]準確地說,相比英國在1989年就制定了《兒童法》來保護兒童權利,我國至今還未制定出臺一部系統的與基本的兒童保護法律,僅有的幾部立法,如《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僅僅保護了兒童的受教育權。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新增虐待被監護、看護人罪來保護兒童權利,明確了一個法律途徑來解決侵害兒童權利的案件。但是,縱觀歐美那些十分重視兒童權利保護的國家,我國急需一部系統的、成體系的保護兒童權利的法律或政策。
第二,對法律責任規定不明確與缺乏預防虐童行為的法律規定。首先,兒童保護立法政策涉及多部門,在實施過程中易造成管理真空狀態,沒有一個專門的綜合性的兒童保護行政管理部門,在具體案件中,很多情況下找不到明確的責任主體。其次,制定法律或者政策首要目的永遠都是預防犯罪或侵害事件的發生,缺乏預防性法律或政策,如美國的強制報告制度,是造成一系列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因素之一。
三、幼兒園兒童權利的法律保護
(一)完善兒童保護法律體系建設
第一,出臺兒童保護專門立法,以專門兒童保護法在前,刑法保護在后的兒童保護法律體系。我們可以學習日本在防止兒童虐待方面的做法,日本一直以來都相當重視兒童保護,其在防止兒童虐到上已經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具有操作性的法律規范體系。首先,《兒童福利法》與《兒童虐待防止法》為防止兒童虐待筑起了第一道屏障,《兒童福利法》對兒童福利、兒童虐待的防止做了一般性規定,《兒童虐待防止法》又在此基礎上對兒童虐待的定義、國家及公共團體的職責義務、兒童虐待的通告程序、接受通告或送達的處理方法、介入調查、警察官的援助等內容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規定,具有操作性。[7]其次,日本《刑法》為防止兒童虐待筑起第二道屏障,當一般部門法不足以抑制危害行為時,刑法加以禁止。
第二,從《反家庭暴力法》第14條和35條入手,在強制報告的基礎上,貫徹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相關規定,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在教師招聘應嚴格審核資格,對于發生兒童虐待時間,除幼兒教師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外,幼兒園也應承擔監管不力或過失責任,教育監管部門也要承擔一定責任。
(二)加大兒童權利保護法制宣傳,轉變傳統觀念
中國虐童行為的產生有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封建專制文化和傳統教育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尊卑有序的等級觀念依然存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從而形成我國傳統文化對于家庭成員中處于從屬地位的妻兒人權的漠視以及對家暴、對虐童行為的容忍。[8]通過宣傳、教育、典型案例等形式倡導平等、權利與義務觀念,使家長、教師以及社會成員能夠充分認識到虐童的嚴重性,從思想上逐步根除“棍棒教育“。
結 語
我們可以看到2015年開始,國家已經就虐待兒童、保護兒童方向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但是,法律法規的根本價值在于預防犯罪。因此,有必要建立與完善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預防、監督、處理機制,形成一套預防監督、處置條款、處置部門、明文懲治的兒童保護體系,建立專門的兒童保護福利機構,切實有效保護兒童的基本權利。
注 釋
[1] 王大華,翟曉艷,辛濤:《兒童虐待的界定和風險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78-85.
[2] 王大華,翟曉艷,辛濤:《兒童虐待的界定和風險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78-85.
[3] 王萍,童宏亮:《教育輿論視角下的幼兒教師“虐童”現象分析》[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8(04):121-124+143.
[4] 黃曉莉:《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三明學院學報,2017,34(05):91-95.
[5] 李梅:《幼兒園“虐童”事件探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25(02):79-88.
[6] 趙川芳:《我國兒童保護立法政策綜述》[J].當代青年研究,2014(05):71-78.
[7] 于改之:《兒童虐待的法律規制——以日本法為視角的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3):172-181.
[8] 李梅:《幼兒園“虐童”事件探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25(02):79-88.
參考文獻
[1] 王大華,翟曉艷,辛濤.兒童虐待的界定和風險因素[J].中國特殊教育,2009(10):78-85.
[2] 王萍,童宏亮.教育輿論視角下的幼兒教師“虐童”現象分析[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8(04):121-124+143.
[3] 李響.非幼教專業幼兒教師職后培訓現狀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6.
[4] 黃曉莉.幼兒園“虐童事件”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三明學院學報,2017,34(05):91-95.
[5] 李梅.幼兒園“虐童”事件探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25(02):79-88.
[6] 趙川芳.我國兒童保護立法政策綜述[J].當代青年研究,2014(05):71-78.
[7] 于改之.兒童虐待的法律規制——以日本法為視角的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3):17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