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華
摘 要:蒙古族農村孩子從小說話相互交流溝通語言是蒙語,這樣的情況下學習漢語文難度較大,老師也教的費勁,經常琢磨各種教法,面對這樣的現狀,本文對小學漢語的教學新方法進行了探索,以使蒙古族小學漢語教學有一個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蒙古族學生怎樣才能真正學好第二語言——漢語,是長期以來困擾幾代人的重要研究課題。經過一線教員、研究工作者、漢語編輯以及民族教育工作者的長期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總結出了諸多學習經驗。但是,這些經驗是否已經較全面地、系統地、科學地總結出了學習第二語言的規律呢?肯定的回答還為時過早。筆者就此談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蒙古族小學 漢語學科 教學新方法
蒙古族小學漢語學科教學的主要任務歸根到底是培養蒙古族學生的漢語言技能和漢語技能,這就意味著這種漢語教學必須遵循特定的理論和方法來安排教學計劃、組織課堂教學,即從漢語的語言、詞匯、語法等基本要素入手,通過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使學生具有準確合體的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這意義上講,確立適合蒙古族小學漢語學科教學的原則,對小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蒙古族地區的漢語教學現狀
1.學習語境
蒙古族學生在學習蒙古語和漢語言時,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學習語境上的顯著差異。一般來說,蒙古族孩子從出生開始接受的語言環境就是蒙古語環境,因為他們的父母是蒙古族人,經常使用和習慣使用的是蒙古語。對于漢語的學習語境來說,蒙古族學生沒有先天的優勢,僅僅是在后天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經常接觸到漢語環境,或教師基本是以漢語授課,可以強化漢語的學習和消化。學習語境的不同或條件的差異基本決定了漢語言的學習效果和目前的實際。
2.教學條件
蒙古族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時,由于種種原因面臨著截然不同的教學條件,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還是師資條件。全區蒙古語師資實力較好,而漢語師資的實力則明顯要弱得多。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地域差距擴大,農村蒙古族學校漢語言師資條件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3.相互影響
由于內蒙古蒙古族地區農村牧區蒙古族多數學生是在上小學之后才開始接觸其第二語言——漢語,大腦內的漢語知識結構和認知結構系統發展并不完善,加之由于蒙古族地區、特別是農村經濟文化發展落后,也使大多數蒙古族學生固有的知識結構相當不足。
二、在教授漢語時,注意教學新方法的探索
基于蒙古語、漢語知識結構等語言要素的種種不同,教學方式方法也有著顯著的區別。漢語的教學方法,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按照主導地位是學生的基調,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路子;突出學生的實踐運用,幫助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倡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任教漢語教師一定要從這個大原則出發,切實改進教學方法。
1.每一篇課文都是典型的語言素材
新教材所選的篇目與生活緊密相連,語言都平實質樸,符合規范的漢語表達方式。大多數文章都是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最佳語言材料,這樣,學生也很容易尋找到生活與課文的結合點。漢語老師就要精心準備新課的備案,創造一個語言環境,把學生引入創設的語言環境,激發他們說話的動力。蒙授小學漢語教學應堅持功能、結構、文化三位一體。學生年齡還小,學了能有效地運用,學起來才有積極性。如果我們能長期堅持課前幾分鐘說話訓練,注重優化課堂教學,以閱讀為主線,提高課堂效率,并將課內語言訓練擴展到課外語言實踐,這樣就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更有利于進行豐富多彩的語言訓練。
2.讓學生討論、發現和創新,激發創造力
過去,漢語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一個語重心長,一個被動接受,課堂氣氛沉悶。傳統模式框定了學生思維,長此以往,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就受到影響。所以,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揚課堂民主,創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愉快思考,主動探索,活躍思維。學生只有在這樣的境界中才會達到最佳狀態,從而激發潛在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注重活學活用
漢語教材中包含有大量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內涵的語言素材,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課本中的許多練習,就必須讓學生熟悉自己的生活、周圍的環境和優秀的民族文化等內容,而且要善于發現漢語與生活相聯系的地方。這樣,學生學習漢語才不至于死記硬背,才能夠切實提高運用漢語的能力。
4.通過寫作訓練提高漢語應用能力
由于蒙古族學生不自覺地用母語的思維模式組織第二語言,致使作文與口語中病語、倒裝句連篇等現象在低年級階段屢見不鮮。所以教師要緊抓重點,結合語言結構特點,在對照中進行指導。在寫作中尤其要引導激發蒙古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興趣。在講評中,可采用“作品傳觀”、“優秀作文欣賞”等方法激勵蒙古族學生進步。
三、結語
只有漢語教師理解教材改革的內涵,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不斷完善和創新,才能使蒙授小學漢語教學有一個長足的發展和進步,開拓出全新的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