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按照國家對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新媒體前沿技能技術運用及新課程的創新開發方面邁出堅實步伐,并取得切實成效。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際,對此前的申報方案進行細化分解,制定了項目建設實施方案(草案),邀請專家對初步方案進行會診,聽取專家意見,形成最終的《新聞采編與制作骨干專業建設實施方案》。要求在三年之內,以加強專業標準建設、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資源庫建設、完善實訓基地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主要任務。同時,以培養具有崇高價值追求、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新聞傳媒職業素養與專業能力,能夠勝任一線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能技術型應用人才為根本宗旨,建成全市骨干標桿專業。
關鍵詞:新聞 研究 骨干專業 專業建設
1專業標準建設
按照教育部高職專業標準要求,不斷推進專業標準的開發與制定,組織學校教師、行業專家,制定適應重慶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標準。完成對2016級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重新制定2017級和2018及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對課程體系作了部分調整。
主要成果包括:完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
2校企合作建設
在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創新校企合作、拓展校企合作深度與廣度。與華龍網、銅梁電視臺、銅梁廣播電臺新簽訂深度合作協議,并順利實施;逐步探索、研究、撰寫、完善校企合作新模式標準;緊跟時代發展,適應市場需求,與華龍網、梨視頻等共同研究制定與時俱進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研發新課程《新媒體前沿實戰技巧》,自編教材,改革課程設置、內容。
主要成果包括: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開發幾門新課程;深度合作的梨視頻和華龍網一線總編、總監、編輯、記者直接進課堂傳授最新的媒體前沿實戰技術;此課程學生受益,初見成效,很多學生邊學邊實戰,在梨視頻網站上已發表一些很有影響的短視頻;編寫、出版了部頒教材《攝影與圖像處理》等。
3資源庫建設
不斷充實資源庫建設,進一步落實建設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的專業教學資源庫。依據企業人才需求確定高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設計專業課程體系,以企業技術應用為重點,建設涵蓋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數字化專業教學資源。投資新建了資源庫服務器和信息平臺,按計劃完成專業核心課程的視頻資料;制作完成更多優質課程影像資料;集納了最新的全國新聞專業課程資料;整理收集了最新的全國、全市好新聞教學輔助資料等。在過去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已經新增了全體老師中期教學計劃完成情況及作業布置及批改的有關資料。建立專家資源庫,邀請專家講學,充分發揮專家研究成果的巨大影響,促進專業建設發展。
主要成果包括:新建了資源信息平臺,制作存放了8門核心課程視頻資料,收集、整理了全國最新專業資料(包括最新的全國好新聞作品)等。
4實訓基地建設
按照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應用技術研究與推廣的需要,與行業企業研究開發專業人才培養必須的實訓基地建設標準。完善該專業建設實訓設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充分發揮原有的校內新聞中心手機電視臺、校內廣播站“銅梁廣播節目制作實訓基地”等實訓基地的作用;完成校內實訓室提檔升值的改造,添置了“新聞中心”設施設備;改善《傳媒人報》出版、打印系統,進一步規范了《傳媒人報》,由原來的不定期,改變為每月一期,及時發布學生新聞采編的作品;新建“傳媒學院微信平臺”。
主要成果包括:校內實訓室的新建、改建項目基本完成,新投入的最新的高科技設施設備能滿足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需要。在骨干專業項目的研發過程中,有力地促進了數字媒體時代高職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性與時效性。
5師資隊伍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培養在行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名師,重點加強教師社會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社會實踐能力、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教師參與社會服務與研發的社會貢獻能力。
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多次組織項目組老師出外學習、考察;組織老師多次參加教育部高職教育講座和市教委組織的各種培訓活動。其中,由骨干專業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石美珊帶領項目組組長程闖和骨干教師劉亨巧、李月珍、段光奎等多次參加全國高職學會課程理論與開發研究中心組織的研討會和年會,聽取、學習全國著名專家學者姜大源、徐志國等人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報告,對高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課程開發、教學標準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體驗,為整個師資隊伍建設打下雄厚基礎,創造良好條件。培養了劉亨巧和李月珍等2名骨干教師,其中劉亨巧老師獲得國家專利局審批的個人專利一項。程闖老師被華龍網聘為華龍網集團教育發展產業學術顧問、華龍網集團校企合作中副主任,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主要成果包括:培養了專業骨干教師,提升了教師專業能力;出版了教材、獲得了國家專利,受聘企業顧問,提升了服務社會能力;引進了重慶電視臺著名導演馬及人、華龍網集團教育頻道主編王大倫、梨視頻總監程必忠等業界專家、四川大學新聞學碩士何皓如和電視臺資深媒體人歐陽曉靜等優秀人才進入項目團隊,提高了項目團隊的研發能力;聘請業內知名企業專家為外聘教師、教授,極大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教學質量。
6專業特色情況
三年來,我們站在時代前沿,適應科技發展需要,引領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斷融合的時尚潮流,創新課程體系,對教學教學計劃、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全方面的改革,把最前沿的新聞領域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
其次,大膽改革、開拓項目教學的新模式。推行任務驅動和項目引領,用最先進的項目教學理念,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高度融合,把課堂教學和工作過程相結合,把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與學校課堂所教緊密結合,深入經濟社會建設的前線。
第三,提高專業社會服務能力,擴大專業社會影響力,把本專業建成全市有實力、有影響、有特色的骨干專業。并以此為基礎,制定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標準、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建立資源庫樣板、建立實訓室標準、提供師資隊伍建設經驗,為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建設樹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