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寶
村里建起文化理事會“莊戶劇團”紅火唱大戲
□袁軍寶
雖然氣溫只有零攝氏度左右,但這并沒有影響山東沂源縣南麻鎮侯家官莊村村民們看戲的熱情,村里大戲臺前一早就圍滿了人。在二胡、京胡、揚琴、鑼鼓等樂器聲中,演員們的演唱,引得臺下陣陣喝彩。
“演的是呂劇《娶婆婆》,講的是兒子、兒媳婦孝敬老人的故事。”侯家官莊村莊戶劇團團長齊瑞祥告訴筆者,劇團共有26個人,都是本村村民,會演《墻頭記》《補瓢》等十幾場戲,“演出不要錢,村民們愛看,我們也愛演。”
沂源縣位于沂蒙山區的腹地,出產的大櫻桃、“沂源紅”蘋果遠近聞名。然而這樣一個典型山區縣,近年來卻興起莊戶劇團。“全縣已有176支較為專業的村級文藝團隊,目前已選出12支莊戶劇團進行全縣巡演,為群眾送戲下鄉。”沂源縣文化出版局副局長齊愛英說。
不僅“大戲”越來越多,近年來在沂源農村,廣場舞、卡拉OK等“小戲”也快速興起。“誰不說俺家鄉好,得兒喲依兒喲……”筆者來到沂源縣南魯山鎮文泉村的綜合文化中心時,幾位村民正在二胡等樂器的伴奏下,唱起沂蒙小調,怡然自得。據了解,目前沂源所有的農村都建起了綜合性文化中心和文化小廣場,幾乎每個村都有舞蹈隊。
為何一個偏遠山區縣的農村文化活動如此紅火?在沂源縣文化出版局局長張壽玉看來,除了大力度的硬件設施投資外,最重要的原因莫過于農村文化理事會的普遍建立。“目前全縣已有三分之一的行政村依托村里文化‘賢能’建起文化理事會,這讓基層文化活動有了腿、有了根。”張壽玉說。
據了解,農村文化理事會的成立,讓農村“文化人”有了組織、有了帶頭人,開展活動也更名正言順,大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各村紛紛成立文藝隊。“理事會牽頭成立了劇團,撂下多少年的戲,現在又撿了起來。”齊瑞祥說。
有了文化“賢能”管理、領頭,文化活動也更上水平、更為健康。沂源縣大張莊鎮曹家莊村文化理事會常務副主任齊元玉等人告訴筆者,理事會的人員由村干部、退休教師、文化能人等人員組成,他們帶著村民編排新戲劇、教村民跳廣場舞,同時縣鄉文化部門也會派專家指導,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演出水平、豐富了文化活動內容,也保證了積極向上的文化方向。
一些村民反映,以前政府部門單純地為村里配發圖書、樂器,但往往不合“胃口”“許多樂器鎖在倉庫里”。但有了文化理事會,上級部門根據他們反映的需求配備器材,大大提高了針對性。“上級給我們配了所需的樂器、音箱,劇團的人都拿這些東西當寶貝。我們正好好排練,爭取明年進入到縣里巡演隊伍中,到全縣演出。”齊瑞祥滿是信心地說。
據張壽玉介紹,沂源縣文化出版局僅今年就根據需求為176支村級文藝團隊配發共100余萬元的舞臺音響;按每隊2000元~3000元的標準,讓146支文藝團隊自主購買了樂器、演出服裝、道具等。
此外,農村文化理事會的建立,還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有了“開門人”。據一些文化理事會人員介紹,此前文化中心的鑰匙大多由村干部保管,村干部不來就不開門,現在由文化理事會里的文化愛好者管理,“天天來,天天開門,來看書、娛樂的村民也就越來越多。”
“田野一旦變成舞臺,藝術就有了土壤;群眾如果成為主角,文化就有了生命。”張壽玉說,農村文化理事會正越來越成為沂源農村文化戰線的主心骨,推動沂蒙老區農村更加美麗和諧。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