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麗霞
(百色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 百色 533000)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分析
覃麗霞
(百色學院,廣西壯族自治區 百色 533000)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而不同的歷史文化又形成了不同的傳統節日文化。中西方的發展歷史以及文化背景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使得中西方的傳統節日文化存在很大的區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文化也體現出越來越多的共同點,本文主要對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的差異性和相同點進行比較和分析。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比較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和文化淵源,是民族行為模式以及心理發展特征的主要表現形式。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誕生于農耕社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主要形成了七大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中秋以及重陽節。而西方的傳統節日則多是建立在宗教文化上,比如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等。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也逐漸地凸顯出來。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們需要能夠對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比較和分析,同時也實現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一)發展淵源不同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淵源區別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是來源于不同的文明體系;第二是受到宗教的影響不同。文明體系是國家以及民族發展中所體現出來的穩定的、連續的、統一的、比較鮮明的文化體系。我國的文明體系源于炎黃時期,通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傳統的農耕文化,而這種文化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價值觀念以及文化價值等,這也使得我國的傳統節日帶有明顯的農耕文化特點[1]。西方國家的發展則是從畜牧業開始,同時受到商品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農耕文化的多重影響,形成了文化體系。隨著社會的變遷以及物質文明的沖擊,使得與農業相關的傳統習俗逐漸被忽視和淡忘,我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危機。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西方的節日也逐漸從綜合體系轉變成以宗教文化為主的形式。
(二)節日習俗不同
節日習俗主要指的是在傳統節日中,人們所承襲的禮節、習慣以及盛行的風尚等,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習俗主要表現在節日的慶祝方式、飲食、祝福用語以及禁忌等。
1.節日慶祝的方式
節日慶祝的方式也就是在傳統節日中人們所采用的慶祝形式,在我國的七大傳統節日中,其慶祝的方式一般都以隆重、熱鬧的方式為主,同時在不同的節日中也都有特定的信仰神仙、與節日對應的神話故事、吉祥物等[2]。中國節日慶祝的儀式性更強。而西方的慶祝方式卻比較簡潔,而且內容多以宗教的形式為主,在慶祝上都以蠟燭、頌歌等方式為主。中國的節日慶祝主要以彩燈、彩帶等鮮艷顏色的裝飾為主(清明節除外),而西方的節日則多以蠟燭的點綴為主,象征著浪漫、溫暖。
2.節日的飲食
由于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所以在飲食風俗上也主要以麥黍稷稻等農作物為主,而西方國家則受畜牧業發展的影響,在飲食上主要以牛肉、羊肉、雞肉等肉類食物為主。同時由于中國的先祖在很早的時期就掌握了鉆木取火的方式,所以在烹飪的過程中主要以熟食為主,講究食物的味道、色澤等,很少有生食。但是西方國家人們更講究生活的實效以及經濟的快捷性,所以在飲食上講究的不多,更注重的是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以及餐具擺放和使用的禮儀,所以在西方的節日中,生食以及冷食比較多。
3.節日用語及祝福
中國傳統節日的用語以及祝福都以吉祥為主,主要包含的思想為福、祿、壽、喜、財等[3]。受農耕文化的影響,節日的用語中還涉及到很多與農業有關的祝福語,比如家畜興旺、風調雨順等,同時在祝福語的表達中還有很多的疊加形式,從而加強對祝福祈愿的強調。比如“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陽開泰、四方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等。利用數字的順序來表現出中國文學的深厚底蘊。但是西方的節日用語以及祝福則都帶有鮮明的宗教文化色彩,比如“Trick or Treat”這句萬圣節的兒歌中就包含了巫婆、精靈、糖果等;圣誕兒歌“Will find it hard to sleep tonight They know that Santa’s on his way Hes loaded lots of toys and goodies on his sleigh”則表現出孩子們等待圣誕老人將禮物放在襪子中的心情。這些與西方的基督教信仰具有很大的關聯性。
(三)傳統節日的形式不同
中國受家族制度的影響,在慶祝節日的過程中,注重集體性和大局性,在節日中要求家人團聚在一起,體現出團團圓圓的意向。特別是在春節這種大型的節日中,不管是遠在千里之外還是異國他鄉的游子,都會趕在春節前或當天回到家里與家人團聚,向長輩送上祝福,體現出中國的文化特點。雖然西方國家在節日慶祝的過程中也會有類似于全家團聚的時刻,比如圣誕節、感恩節等,但是其對個人的價值更加注重,比如狂歡、浪漫等是節日的主要精神核心。此外,受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對禮節和規矩更加注重,所以在節日的慶祝中會講究尊卑有序;但是西方則更注重民主、自由,遵從內心,個人情感至上。這就使得中國在節日慶祝的過程中比較內斂,而西方的節日慶祝則過于宣泄和外向。
(四)節日類型不同
中國節日中綜合性的類型比較多,這也與我國悠久的歷史有關,從單一文化的發展中,逐漸演變成為了綜合性的節日。以清明節為例,在原始的節日中,清明節是用來單純慶祝農事的節日,但是到現代我們可以發現清明節已經演變成了綜合的節日,與寒食節結合在了一起,在清明節會開展掃墓、祭祀、踏青等多項活動。同時中秋節、重陽節以及元宵節等也都有綜合性發展的趨勢。而西方的節日則主要以單一性的節日為主,雖然也有圣誕節以及復活節等綜合性節日,但是單純性的節日更多一些,比如父親節、情人節、狂歡節、萬圣節等。這些節日都是單一性的節日,在慶祝的過程中僅以一個項目為主題。所以從節日的類型上來看,中西方節日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交融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性表現在經濟、教育、宗教、服飾以及藝術等方面。同時隨著不同國家的文化碰撞和人們的不斷創新,也使得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注入了很多相似的元素,使其表現形式更加豐富,也具有更多的相似處。從節日的本身來說,其所表現的意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中國的春節、端午、重陽等節日,以及西方的圣誕、母親節、感恩節等,表現的都是人們對尊老愛幼、對生活美好愿景的體現。而從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來看,中西方的傳統節日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和德育教育作用。文化傳承表現在節日是文化的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鮮明的民族精神符號,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國家在節日的慶祝中都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德育教育方面,中西方傳統節日都含有豐富的哲學、文化、社會學等方面的內容,經過歷史的演變,節日中的歌舞、祭祀等都能夠體現出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淵源,并通過這些形式來傳承給后人,這也是對本民族精神的塑造。
在物質文明的現代,商業化成為了中西方傳統節日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征,同時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當前習俗東漸以及中國文化的國際化發展雖然使得我國的文化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發展,但是也導致在文化的碰撞中,處于弱勢的文化被忽視和遺忘,特別是商業化的發展更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在商業化的沖擊下,中西方的傳統節日都被商家利用物質化的方式將其內在的含義所掩蓋,傳統節日的傳統氣息被逐漸地淡化。比如中國的春節并沒有掛彩燈、彩旗等方面的項目,但是一些商家不斷地開發出新的節日慶祝方式,從而使得節日的裝飾越來越多樣化和絢麗,而節日原本的習俗卻逐漸消失。再比如西方的圣誕節,原本主要是慶祝耶穌的誕生,沒有圣誕老人、圣誕樹等,但是為了鼓勵一戰后士兵的斗志以及振興經濟,美國開始以圣誕節為載體進行不斷的商業炒作,進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圣誕產品。
綜上所述,中西方傳統文化都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發展所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通過對節日的慶祝和傳承能夠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淵源以及文化理念的差別,導致中西方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飲食、形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也呈現出很多的相似性。而商業化的發展也使得傳統節日受到一定的沖擊,因此我們需要能夠更注重傳統節日的傳統性,更好地發展和傳承傳統文化。
[1]耿波.洋節現狀及其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與對策調查報告[J].藝術百家,2013(4):36-45,58.
[2]張祖群.中西同質性節日的功能對比[J].廣西社會科學,2013(11):53-57.
[3]陳凱.中西傳統節日的文化差異與社會認同探究[J].大學教育,2016(12):53-54.
K891
A
覃麗霞(1971-),女,壯族,廣西平果人,英語教學論研究生學歷,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壯英文化比較與翻譯研究、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