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彤
(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西雙版納傣族人生儀禮中的藝術表現形式及內涵研究
劉玲彤
(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人自誕生于世便要經歷生、老、病、死等不同的人生體驗,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人們往往會對生命的產生、延續、終結持有敬畏之心,這些重要的人生節點好比竹子的竹節,每到一個節點就標志著一個人走到了某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人們對于這些重要節點的重視也慢慢演化成為一種特定的儀式,因此便構成了人生諸多禮俗中最重要的四大項:誕生禮、成年禮、婚禮以及葬禮。云南西雙版納傣族依水而居,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與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風俗,使其人生儀禮既展現著傣族民族藝術的美感也展現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西雙版納傣族人生儀禮;藝術表現
新生兒的誕生對一個家庭來說是最隆重的一件事,它既象征著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續,也寄托著一個家族新的希望。新生兒誕生后,家族里的至親會最先上門道賀并送上祝福。較為常見的賀禮便是自家縫制的嬰兒衣物,這類衣物通常會由新生兒的女性長輩用柔軟貼身的棉布縫制,針腳細膩、樣式樸實,最適合新生兒嬌嫩的皮膚。除此之外,一些帶著吉祥寓意的民族工藝品也會作為禮物一并送給新生兒,例如鐫刻著吉祥紋樣的銀鎖、銀對鐲等。來自親朋好友帶著祝福的饋贈會在新生兒誕生后的一個月陸陸續續到來,這一個月期間產婦也不必務農,專心照顧孩子、休養身體,并接受親朋來訪與祝福。直到孩子出生滿一個月,新生兒家便正式為孩子操辦“滿月儀式”。儀式舉辦前,孩子的父母會向親朋好友發出邀請,并提前殺雞宰羊準備招待即將來訪的客人。滿月儀式當天,親朋好友也會熱情地到新生兒家幫廚,并幫忙招待上門道賀的客人。傣族生性能歌善舞好客,人一多起來大家都喜歡將現場氛圍搞得熱鬧喜慶,于是“贊哈”便成了最好的抒情方式。
贊哈,傣族民歌演唱形式之一。在傣語中“贊”意思為“擅長”“善于”“能、會”,而“哈”則是“歌唱”的意思。所以“贊哈”字面意思為“會唱歌的人”,有時也特指通曉掌握“贊哈”這一歌唱表現形式的人。對于傣族來說,歌唱的重要性好比“鹽巴”,一日都不可缺,它源于傣族生活的點點滴滴,訴說著傣族辛勤的勞作、神明的傳說、祖輩的故事、男女間的愛慕,也訴說著生命得以延續的神圣與對這個新生命的祝福。贊哈表現形式豐富,較為常見的形式為即興演唱,即興演唱內容靈活多變,演唱者大多反應敏捷、熟悉曲調,在演唱中由特定場景臨時發揮,要求唱詞內容與當時場合相融洽。除此之外也有較為固定且程式化的唱詞,多見于描述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的敘事長歌及部分祝歌、祈禱歌。
傣族少年少女在長到一定年齡(舊時一般為十五六歲)后便能在一些節慶時外出參與社交活動,并借此機會尋覓心儀的對象。西雙版納傣族至今保有著對原始神靈與自然萬物的崇敬之心,他們崇尚自然、愛好和平,小乘佛教的傳入更是極大影響著傣族的人生觀,行善及布施積德等思想與原有自律自省的傳統觀念相結合,形成了傣族人平和善良的性格,而這一性格特征也作用于傣族的婚戀觀念中,進而體現在其舞蹈表現形式之上。
傣族婚禮慶典第一天,筵席一般設在女方家中。這一天女方家的竹樓會設好豐盛的酒宴,在屋子中間會放上一張圓形禮桌,桌上擺著煮熟的整雞、水果、鹽巴,除此之外還有一套女方家替新郎準備的新衣,一碟子白色棉線和一盤百元紙幣?;槎Y開始后新人在親朋好友的簇擁下跪在禮桌前,由寨子里身份尊貴的長輩作為主婚人將白線由新郎右肩繞至新娘左肩,再系于桌上,以此完成象征著一對新人靈魂相交的“拴線”儀式。儀式結束后,一對新人的親朋好友紛紛入席,席間客人們推杯換盞,而擅長歌舞的賓客則開始載歌載舞,為筵席增添喜慶的氣氛。
西雙版納傣家人生活于風景瑰麗的亞熱帶地區,炎熱氣候使傣家人喜好穿著質地輕薄貼身的衣物,傣家姑娘曼妙的身材因此得以凸顯?;槎Y上,傣家姑娘身著代表著喜慶吉祥寓意的民族服飾,雙腿半蹲,雙手前后翻轉,膝部規律彎曲伸直,步履輕盈曼妙,身體、手部、腿部自然形成“三道彎”,像極了一只靈動的孔雀在水中投射出的倒影。正當你感嘆姑娘們優美舞姿時,傣家小伙挎著象腳鼓,合著姑娘們輕盈的舞步敲出了一個個優美律動的鼓點。與女性舞蹈動作一樣,男性象腳鼓舞蹈動作舞時雙腿半蹲,小腿靈活有力,不同于女性舞蹈動作的是,男性象腳鼓舞起落間雖然輕盈卻不乏男性獨有的穩健之感,舞蹈動作轉變之時鼓點落下,剛好配合了舞蹈的韻律節拍。鼓聲節奏平穩渾厚,“嘣、吧、比、波”每一個音符都有其獨特的韻味,有時如涓涓細流倒影少女曼妙身姿,有時又如奔流的江水澆灌著大地萬物,這樣安詳柔緩的舞蹈姿勢配合著陣陣渾然有力的鼓聲,正輝映了傣家人對自然萬物的崇敬,對生命的理解。這份情懷被化作優美的歌舞,隨著參加婚禮賓客們真摯的祝福被送到一對新人的婚禮儀式上,見證著傣家人最重要的人生儀禮之一 —— 婚戀。
在傣族人生儀禮中,老人高壽并壽終正寢是前世積德今世福報的“白喜事”,在征得布章與召旺的同意后,家人會將老人的遺體放在家中停留一天,以便親人朋友前來拜別。這期間,逝者的親眷會分工,由專人替逝者凈身更衣,家里青壯年男性開始在院子里用竹子做棺材,剩下的人則分別向親朋好友報喪。待蛋卜選定墓地后,家人便把逝者的尸體移入棺材內,棺材四周會貼上金、銀的彩色紙,為了祈愿逝者在九泉之下能得“富足”,家人還會給逝者棺材上以亭、塔、房、車、馬等為裝飾。出殯當天,主人家會為當天來幫忙的親朋好友準備飯菜,逝者親人則會在開餐前給逝者獻飯菜。正午時分,主持葬禮的大佛爺手執法器,邊念頌著經文邊牽著一根白線的一頭走在最前,身后會跟著幾個小和尚,而逝者的親眷則牽著白線另一頭跟在小和尚身后,再往后跟著的便是裝著逝者遺體的棺材。傣族喪葬習俗為逝者火葬,男性俯臥、女性仰臥,火化逝者前親人會將剪出眼、口、鼻洞的掩面布收回,火化后由逝者親人置酒兩杯,第一杯酒灑在火堆上,意味著與逝者的告別,第二杯則會分給在場所有人每人飲一小口,表示齊心送別亡靈?;鸹瘍x式結束后,參與者們會陪同逝者親眷回到逝者家中,進門前會用樹枝蘸著酸角浸泡后的汁水(被稱為“吉祥水”)遍撒全身,表示驅除不吉之意。接下來的兩天,大佛爺會繼續為逝者舉行誦經、滴水等儀式,待第三天這些進行完后,逝者親眷會將其骨灰掩埋,既不立碑也不壘墳,今后親眷們對逝者的祭奠將全部在寺廟中進行。
西雙版納傣族整個火葬儀式的過程可以看到逝者親眷們為逝者準備的樣式樸素端莊的手制壽衣、技藝精巧的手工編織竹質棺材,在葬禮過程中還會聽到由逝者親人們哭唱的“哭喪歌”和吊唁亡靈、感知神靈的“敬供歌”。無論是由傣家人親手制作的民族民間工藝品,還是傣家人抒發不舍、悼念之情而吟唱的歌曲,亦或是僧人告慰亡靈而念誦的經文,這一系列傣家人對死亡的敬畏和對逝者的不舍都化成了豐富的儀式形態,由風格各異的藝術形態承載著,跨越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以其獨特的方式展現著西雙版納傣族沉重且嚴肅的人生儀禮——喪葬禮。
西雙版納傣族傍水而居,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決定了其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性,傣家人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感知并喜愛美好的事物。新生兒的一聲啼哭喚醒了傣家人對生命得以延續的喜悅感動,于是他們將這種感動變為一首首婉轉動人的歌曲,在曲調中表達欣喜,在唱詞中傳達祝福;一眼清泉映照出的姣好身姿讓傣家人有感而發,懷著對自然萬物的崇敬之情,傣家人用自己的舞姿還原著孔雀、大象等奇珍異獸優雅的形態,這些美妙的舞蹈成為年輕男女相互認識、建立溝通渠道的橋梁,足尖輕點、目光流轉間便譜寫了一曲曲戀歌;歷經了生命的悲歡離合、人生的生老病死,傣家人又回歸到了對生命最初的敬畏,他們將對逝者的思念揉進心間,用心制成樸實的壽衣,編織出精巧的竹棺,每一針每一線、每一條竹枝每一個步驟都充滿懷念與不舍,他們將對生命的敬畏和對逝者的追思融進心間、唱進曲里。西雙版納傣族人生儀禮的背后也蘊藏著最為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形式。
K892.2
A
劉玲彤(1988-),女,云南昆明人,碩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產業、少數民族藝術、民族文化資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