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祥 蔡庭花 賀 媛
(1.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市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10;3.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淺議西部地區傳統廟會及其在當代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高克祥1蔡庭花2賀 媛3
(1.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市委黨校,甘肅 蘭州 730010;3.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本文以西北地區具有典型性的甘肅天水伏羲廟會和青海花兒廟會為例,分析了廟會這種不同于純粹宗教和儀式的活動特點,并將其對當代社會治理的價值做以闡述。
廟會;社區共同體;價值
廟會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廟會不同于純粹的宗教活動和儀式,它以更加“接地氣”的方式連接著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是千百年來人們生活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性的到來,出現了與傳統社會不一樣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組織方式,即吉登斯筆下的“現代性的斷裂”。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中國社會結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遷,而廟會作為一種行動系統,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其也在繼承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這一變化對當下中國社會治理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甘肅天水伏羲廟會
天水的廟會文化,在甘肅各地、州、市都是少有的,從正月初九玉泉觀春臺會開始,直到七月底秀錦山、七貞觀秋臺會止,歷時7個多月,這在全國也是很少有的文化廟會。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伏羲祭祀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其深遠的文化意義,它是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遺留,是流傳至今的民間文化。因此,天水伏羲廟會的規模之大、規格之高,為全國之最。從歷史上來看,天水伏羲廟會由來已久,無文字記載的伏羲廟會起源于晉代,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天水廟會則是金章宗年間(1190—1196年)。
天水歷代的民間伏羲祭祀活動有兩次,一是春祭(農歷正月十六,伏羲氏之誕辰),一是歿祭(農歷七月十九,伏羲氏仙逝之祭日),此外還有群眾自發形成的每月農歷初一、十五到伏羲廟燒香祈福活動,稱為朔望日祭祀。以天水民間春祭伏羲大典祭祀活動為例,天水伏羲大典祭祀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會首商議,請神,領牲,獻、搶熱血,初獻,亞獻,三獻,送神。
(二)青海花兒廟會
作為西北典型地區的青海,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多元的民族成分和特有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集神圣的廟會信仰活動和極具狂歡性質的歌節為一體的花兒廟會。青海境內大大小小的花兒廟會有十多種,其中民和七里寺花兒廟會、樂都瞿曇寺花兒廟會、大通老爺山花兒廟會和互助五峰寺花兒廟會以歷時時間長、規模大、參與人數多、涉及面廣而最為著名。
青海花兒廟會舉行時間一般為每年的端午節或六月初六,廟會活動參與者除了當地的村民外, 還有青海其他地方的藏族、漢族、土族信眾參與。廟會活動除了各種宗教儀式之外,還包括各種世俗生活,比如在大通老爺山花兒廟會中舉行的規模宏大的朝山儀式中,廟會的參與者除了要在各處廟宇朝拜進香,還要進行更為隆重而神圣的祭祖活動,這種活動將周圍的各族群眾都吸納在一起, 形成了聲勢較為浩大的信仰群體;在樂都瞿曇寺花兒廟會中一些買賣生意、賽馬射箭、雜耍唱戲等人間世俗的東西, 也逐漸滲透到這一神圣世界中,并且充滿世俗娛樂的花兒會活動與極具虔誠信仰的佛教神圣世界毫無違和感地共同存在于廟會這一場域中。
(一)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時間選擇
將世俗和神圣的各種力量相結合是廟會活動時間和地點具有固定性的重要因素,并且廟會活動的這種時空選擇與農作物的作息時間密切相關。比如青海不同地區的花兒廟會一般選擇在農歷六月的某一天舉行;天水伏羲廟會也選在農歷正月十六和農歷七月十九,而這一時間恰好是這些地方春種秋收的間歇期間,從而為廟會的舉行提供了時間上的合理性基礎,保證了廟會舉行期間廟會的參與者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廟會活動。
(二)宗教世界的神圣性與民俗文化的傳承性相伴共生
廟會是一個集對地方神靈的民間崇拜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活動,不論是青海花兒廟會還是天水伏羲廟會都體現了兩種功能:宗教信仰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廟會期間雖然各地的民俗活動略有差異,比如青海廟會以花兒會為特色,天水伏羲廟會以秦腔為特色,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廟會體現了宗教世界的神圣性與民俗文化的傳承性相伴共生性。
(三)現代社會廟會的經濟功能日漸凸顯
隨著消費時代的來臨,廟會的經濟功能也愈加突出。有學者認為,“廟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態,既包含有古老的信仰崇拜,又有著對社會現實的反映,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社會,廟會是民間文化的集結地,是民間商品活動的中心。”研究發現,廟會期間的商品交易尤為繁榮,在廟會上小商小販出售日用品、服裝、飾品、玩具、牲畜、生產工具等各類商品。一方面由于廟會上的商品價格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廟會的神圣性和世俗性滿足了人們休閑、娛樂、信仰表達等不同需求。由此,在現代社會,廟會的經濟功能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凸顯。比如天水伏羲廟會就是依托廟會活動打造旅游項目,凸顯其經濟功能的成功案例。
(一)依托廟會活動塑造新的社區共同體
社會學家滕尼斯認為,社區是一種傳統的精神狀態、生活方式和組織形態,是一種由同質人口組成的具有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
通過對兩地廟會的研究發現,在現代社會廟會對這種以精神狀態為特質的社區塑造價值更加凸顯。首先,從廟會的管理者和參與者來看,除了政府參與外,廟會的管理一般由整個社群選出的地方名流、有聲望者擔任,在整個廟會的前期準備和祭祀活動中社區群眾往往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祭祀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其次,廟會作為兼具神圣性和世俗性,集文化、娛樂、商貿、神靈崇拜等為一體的復合形態的文化,有利于社群成員緩和精神壓力、平衡心理、 增強自信、 鍛煉體魄、抒發感情,促進相互間的溝通、交流和協作,從而增強了群體凝聚力,維護了社會的團結,塑造了新的社區共同體。
(二)從傳統教化功能到時代精神的凝聚
與封建統治者通過伏羲祭祀活動強化對民眾的教化與統治不同,新時期的伏羲廟會則更彰顯著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比如從1988年開始,官方祭祀開始走向正規化、公開化,祭祀的本質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一點從歷年的祭文可以看出,2016年天水伏羲祭祀大典就以“同祖同脈,中華共祭”為主題,以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宗旨,突出弘揚祖脈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隨著時代的發展,廟會由傳統的“迷信活動”演變為現代的“弘揚文化遺產”,是體現時代精神的有效載體。
(三)促進多元文化的共生性與多元民族的互融性
廟會在多元民族文化交流和不同族群共融格局的形成中擔當了重要角色。比如在青海民和七里寺花兒廟會的參加者中,除了當地的群眾外, 還有青海其他地方和甘肅等地的漢族、回族、土族、藏族等;參與廟會期間上香的信眾有的使用松柏,有的則使用黃表,體現了佛教文化和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包容;此外,為了生存的需要,世居于青海地區的漢、回、藏、土、蒙、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也形成了以漢語為基礎的交際語言。可以說,西部地區的廟會不僅是一場神圣與世俗的盛宴,更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有效載體。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廟會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不能簡單地將其界定為封建迷信活動,在現代社會中有其獨特地位與價值。廟會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當代社區治理的現實價值也日漸凸顯。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廟會的管理,趨利去弊,積極引導,加強保護,其在現代社會中定能發揮出其他精神文化活動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當代社會政府進一步強化了對廟會活動的控制和介入,這也是傳統廟會向現代廟會成功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一方面使得本來屬于民間精神文化活動的廟會由于政府的參與而顯得更加莊嚴和隆重,體現了傳統廟會文化發展背后的國家意志;另一方面,國家、社會和個人以前所未有的自覺、自愿的方式參與到廟會這一社會行動系統中,正在塑造并形成一種良好的國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關系,而這恰好與公民意識的日益增長和國家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相契合。
[1]麻國慶.家與中國社會結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李言統.青海四大花兒廟會的調查報告[J].西北民族研究,2009(4).
[3]劉鐵梁.作為公共生活的鄉村廟會民間文化[J]. 民間文化,2001(1).
[4]鄭振滿.陳春聲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5]付增芝.甘肅天水秦腔演出民俗調查—以天水伏羲廟廟會演出為例[J].劍南文學,2012(2).
[6]蘇彩瓊.傳統廟會在越南現代社會中的價值[J].東南亞縱橫,2004(5).
K892.2
A
高克祥(1980-),男,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政策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蔡庭花(1984-),女,西北師范大學社會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組織;賀媛(1990-),女,哈爾濱商業大學社會保障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
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5A-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