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國華
(漢中市群眾藝術館,陜西 漢中 723000)
陜南漢中羌族文化的前生今世
師國華
(漢中市群眾藝術館,陜西 漢中 723000)
羌族是我國西部一個特別古老的民族, 2008年10月,文化部批準設立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四川省的羌族聚集地和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共同被列入保護區范圍。本文結合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西省漢中市的工作實踐,梳理陜西省南部漢中市羌族文化的源流、特點及整體保護現狀。
陜南漢中;羌族文化;前生今世
羌族自稱“日麥”“爾瑪”,其歷史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又被美稱為“云朵上的民族”。我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唯一關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這也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誠然,古羌人與羌族不是同一個概念,古羌并非一個民族,是對當時西部許多游牧民族的統稱。如今的羌族則是古羌人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部分傳統文化的一支。史書時有 “羌氐”的合稱,氐族又屬于羌族的一個重要分支。大約在戰國時期,古羌人中的一支從青海、甘肅地區絡繹遷徙到今天漢中市的寧強、略陽一帶生息繁衍,成為今日的漢中羌族。《華陽國志》《詩地理考》《史記?五帝本紀》《后漢書?西羌傳》等典籍均有對羌族的記載。按照文化部《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涉及漢中市的部分,是指“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
(一)寧強縣的羌族軌跡
春秋戰國時期,白馬羌據寧強縣西境。《古史論集》載:“夏商時羌族已遷入陜南居于寧羌縣一帶。”南北朝姚萇建立的“后秦”政權也頗具羌族特征,轄區含“西秦”,漢中市寧強縣至今有“西秦第一關”。《寧強縣志》載:1396年明洪武年間,寧羌羌人田九成起義,稱“漢明皇帝”,建元“龍鳳”。后被鎮壓,官府設寧羌衛、縣、州,至1942年更名為“寧強”。
(二)略陽縣的羌族軌跡
略陽縣志記載:略陽戰國時屬白馬氐之東境;漢時,氐、羌、回、漢多個民族共居于此地;西晉朝(公元312年),羌人楊茂搜據沮縣(今略陽縣)創立武興國,其建國時斷時續前后達256年之久;唐時略陽仍為羌戎居住之地,唐柳宗元在《興州江云記》中寫道:“唯梁之西,其敝曰某山,其守曰興州,興州之西為戎居”;關于略陽縣名三種說法之一的“僑置說”,認為略陽縣早期居民是從甘肅天水秦安縣的羌人遷移而來。
明朝洪武年間寧羌羌人田九成起義失敗后,朝廷“詔誅同盟,遣散脅從”,大批羌人南遷四川,部分羌人隱瞞族別,與當地漢族融合,漢中羌人后裔自此銳減。典籍及大量羌人建筑遺址、生產生活用具等實物資料充分證明,寧強、略陽兩縣很早就是羌族主要聚居地。當地至今還保留有“羌寨”“羌溝”“羌窩子”等此類地名,老百姓依舊保留了許多羌人生活習性,如跳端公、煮罐罐茶、吃菜豆腐節節、唱羌族民歌、跳羊皮鼓舞等,古樸的民風鄉俗給這片土地植入了不可磨滅的羌文化印記。
(一)邊緣性
根據第六次全國普查人口數據,漢中市是陜西省少數民族同胞分布最多的地區,排序依次為:回族、羌族、苗族。盡管如此,少數民族在全市總人口中還達不到1%,漢族占99.50%以上。漢中周邊也主要是漢族聚集地。在這樣的大環境和文化形態中,漢族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羌族文化成為邊緣性的非主流文化。
(二)零散性
多居于高山之上、追逐水草而居的羌族,歷史固然源遠流長,卻沒有文字記載,多以口口相傳。這種缺憾顯然不利于羌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僅存的羌族文化如同散落的串珠,呈現出零散的狀態。
(三)模糊性
豐厚而強大的漢族文化仿佛一個巨大的染色缸,原本就處于弱勢的羌族文化,在文化的碰撞、交匯中,逐漸被大面積的漢族文化浸潤或同化,其民族文化個性特征越來越模糊,直至瀕危乃至部分特征完全消失。
(四)瀕危性
國家設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前,漢中羌族文化瀕危狀況相當嚴峻,戶籍登記上的羌人不斷減少,羌族文化色彩在這片區域逐漸淡化,一些文化形態僅僅存在于歷史中。羌族文化的邊緣性、零散性、模糊性加劇了瀕危性。
2008年10月文化部批準設立國家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各級政府加大經費投入和保護力度,漢中市堅持“整體保護、和諧發展”的工作思路,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一)健全保護隊伍,注重引領示范
市、縣都迅速組建了羌族文化搶救保護工作領導機構。2011年至2012年,陜西省文化廳、漢中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強縣人民政府、略陽縣人民政府共同編制完成了《國家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總體規劃》,修改完善后上報文化部。兩縣不僅邀請羌族文化專家到本縣指導,還組織本縣有關部門領導和文化工作者赴到四川羌族聚集地交流學習。寧強縣還出臺優惠政策,招聘二十名羌族籍人員回家鄉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提升硬件水平
重點文化項目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羌文化研究中心(即:漢中市群眾藝術館新館)于2012年9月在漢中市中心城區開工建設,僅僅是用于非遺保護及羌文化傳承、研究的建筑面積就達六千平方米,已完成內部裝修,正在籌劃陳列布置。
略陽縣累計落實資金三千多萬元用于羌族建筑搶救保護,對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神廟和紫云宮進行了維修;搬遷了與紫云宮毗鄰的一所小學,修建了一萬平方米的羌族文化廣場;實施了白雀寺鎮羌族古街、五龍洞鎮陜南氐羌民俗村、南山塔、東門樓等羌族景點維修保護工程。
寧強縣重點打造羌族文化博覽園, 2009年啟動一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近七千萬元。建成羌族文化專題展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年接待觀眾近十萬人次。投資四千余萬元修繕恢復青木川古鎮羌漢雜居區。
這些保護工程的實施,為漢中羌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全市收集各類羌族民俗實物器具萬余件,為漢中羌族文化提供了印證。
(三)依托非遺項目,拓展活態傳承
寧強、略陽兩縣有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建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多項;市縣資助組織羌族刺繡藝人赴上海世博會、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現場展示,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陜南端公的傳承人參加省上的文化遺產日展演、全國儺文化展演以及市、縣重大文化活動展演,組織羌族羊皮鼓舞參加全國鑼鼓大賽,多次獲獎;建立了傳承培訓基地和較為穩定的羌族儺藝表演、羊皮鼓表演隊伍;兩縣積極在社區組織開展弘揚羌文化活動,號召群眾穿羌衣、喝咂酒、跳羌舞、唱羌歌、過羌年羌節,群眾自發跳羌族莎朗舞成為一道令人賞心悅目的民俗文化風景。
(四)注重宣傳推廣,倡導文化研究
兩縣近年召開了五次由全國羌學專家和本市基層研究人員參加的羌文化研討會、川陜羌文化保護專題研究會、羌文化保護論壇等研討活動;出版了《陜南羌族》《陜南端公》《漢源羌族民俗》《永遠的文化記憶——漢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錦》等書籍;寧強縣成立了羌族文化研究會,創辦《寧強羌文化研究》季刊,組織完成了《陜南羌族剪紙藝術探尋》《陜南羌區風物錄》《陜南羌族多神信仰》《陜南羌族人生禮俗》《陜南羌族民歌精粹》《陜南羌族人文資源》《陜南羌族民間藝術》《陜南羌族文化簡易讀本》《寧強羌族文化散論》《羌州古鎮青木川》等一批研究成果;略陽縣出版了包括有羌族風格民歌的《略陽民歌集》;中央、省、市各類媒體30多次對漢中羌族文化進行了宣傳報道,在中央4套《走遍中國》等欄目播出;市、縣電視臺還拍攝制作了《儺藝》《羌民歌》《羌民俗》等專題片,擴大羌文化的傳播;兩縣都成立了羌族刺繡開發企業和羌族歌舞表演團體,積極開展相關生產和演出活動;2016年5月,文化部部長雒樹剛漢中調研期間,實地查看了寧強羌文化展館及羌族絕技展示,給予了充分肯定。
(五)出臺扶持措施,助推旅游發展
寧強縣將羌文化聚集區之一的青木川古鎮打造成為了國家級文化旅游名鎮,旅游旺季組織開展羌族歌舞表演和羌族絕技展示,扶持建立了一家羌族刺繡公司,制作錢包、掛件、沙發巾、床幃等羌族刺繡產品,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將核桃饃、麻辣雞等羌族美食打造成為名小吃和旅游產品。略陽縣不僅將罐罐茶、菜豆腐節節等羌族小吃打造成為本地旅游名小吃,還把店鋪開到了漢中市區,被一些星級酒店列為漢中特色美食。
從前生到今世,陜南漢中羌族文化保護從零散走向有序的狀態,關于整體保護的思考筆者將另外探討。
[1]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略陽縣)總體規劃[R].陜西省文化廳,2011.
G129
A
師國華(1965-),男,陜西城固人,漢中市群眾藝術館社會文化科長、副研究館員,大專,從事公共文化服務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