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舞蹈田野工作實證解惑
劉 玲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舞蹈田野工作是舞蹈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獲取學術研究資料、專業實踐素材最基本的途徑。了解和研究舞蹈田野工作的發展歷程,探究舞蹈田野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尋找解決矛盾的方法,對于研究者從事舞蹈田野工作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各矛盾間的合理調和,有助于保障舞蹈田野調查工作的質量,更能促進民族民間舞學科的蓬勃發展。
舞蹈田野工作;實證;解惑
自先秦以來,舞蹈采風這種對民間藝術挖掘、整理、加工的方式方法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延續,延安“新秧歌運動”、戴愛蓮先生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北京舞蹈學院籌備成立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出現是近現代舞蹈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四次采風活動。以上四次歷史事件,都被賦予了一定的歷史性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的舞蹈田野工作的價值也被更加深化具體,它不僅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同時也是舞蹈專業實踐的基礎。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舞蹈田野工作經過幾十年的摸索確實具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實踐操作方面,仍存在一些讓人不思其解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一)舞蹈價值觀念的主觀矛盾
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認為:“予嘗謂科學發端于迷信,其始巫覡,握知識界之威權,任意放言天地鬼神,以博取蚩蚩之信仰。”由此看出,巫術在古代具有極高的社會統治地位及其影響力,直至今日,巫術活動的影響早已滲透到我國民俗活動的各個領域。懷挺認為,巫術是一種有效的社會控制機制,越是缺少法制法規和懲罰措施的社會,巫術就越盛行。而在新中國成立后,法制社會不斷完善,開始了一次徹底的文化和科學的啟蒙,人民越來越崇尚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現存各民族民間舞蹈中,有許多舞蹈就具有很濃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極強的儀式性特點。巫術儀式中的舞蹈就是中國民間舞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于長久以來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的差異,影響人們的舞蹈價值觀念。一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統一的生活環境產生一樣的思維方式,而研究者與被研究對象在思想理念上不同,致使其行為必然不同。另一方面,存在“特異功能”的巫術,具有“超自然”的能力。這種所謂的“特異功能”,在現今科學界看來,就是偽科學。研究者信奉科學,被研究對象崇尚迷信的偽科學,這本身便存在一種矛盾。
(二)獲取信息途徑的客觀矛盾
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人將民俗文化的靈魂代代相傳。社會各界人士為了探究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地方長期駐扎,挨家挨戶走訪,并與民眾一起參與社會活動,了解真正的民間舞蹈文化。群眾百姓最樸實的生活勞作、風俗習慣是不會欺騙人的,親身經歷的體驗讓調查研究的資料更具有可信性。
對于大眾來說,地方組織對旅游資源的開發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展示與發揚的窗口。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通過旅游資源的開發,形成旅游文化產業,也實現了地方經濟與民族文化發展的雙贏。探究其根本,是民間舞蹈元素舞臺化后,具有一定的編創性,與真實的歷史文化略有出入。在舞蹈田野調查中,這一環節所獲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并不能作為直接考量的材料。
在調查研究中,從地方文化館等相關部門獲取可靠資料是舞蹈田野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些部門歷經多年的深入調研,儲存大量珍貴資料,發展地方文化卓有成效。2004年以后,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涌現,各界學者開始在全國境內涌現田野調查小分隊進行深入研究。面對該境況,相關部門為了一己私利,有時也會實行地方文化保護,在核心資料的搜集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研究者必須對所獲資料與歷史進行嚴格的比對分析,查證后再納入研究資料的范疇。
由于不同組織機構所扮演的社會角色、所具有的社會屬性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在調查工作中獲取的信息繁多,虛實相生。如何用有效手段獲得一手資料,慧眼分辨信息真假,這也成為研究者應當具備的一個特殊技能。
(三)科學性訓練與人文性教育的矛盾
舞蹈田野工作的價值分別為學術研究和專業實踐。在專業實踐中要想達到一個理想的從事民間舞表演的狀態,必定要實現人體身心的科學性訓練和人文性教育的統一。具體包括以下三方面:舞蹈節奏、外在形態、內在心態。
舞蹈音樂對于訓練學生的舞蹈質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民族音樂的特殊節奏,賦予民間舞鮮明的性格和極具生命力的動律。另一方面,則是舞者自身內在感知民族文化的律動,通過藝術的呼吸展現出的一種特有的身心結合的節奏。這種呼吸的節奏是有別于客觀存在的民間音樂節奏,也正是客觀存在的民間音樂節奏與內在呼吸的節奏結合,才使舞蹈音樂與身體形態達到高度的統一。在將民間舞蹈元素整理、加工,編創成組合,運用于教學時,老師更傾向于技術技巧的訓練,忽視動作的內涵意義。而在組合訓練中強調外在形態的模仿,忽視心靈的情感熏陶。在中國的舞蹈教育中,對學生人文性教育的缺失,致使舞者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教學活動中,一味地快速追求理性的訓練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與人文教育達到和諧統一。
(一)倡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切勿過分自戀與自足
法國人類學家列為·斯特勞斯認為,存在于人心智深處的思維結構決定其思維方式。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舞蹈價值觀念上的主觀矛盾,究其根本為二者之間并未樹立正確的文化全球化的觀念,致使調查工作停滯不前。因此,在研究調查中,面對不同文化的差異,切勿過分崇拜、迷戀,需不斷反思性地監控自己的思想,運用文化相對主義的理論,指導研究者更加客觀地完成理論研究。
(二)調查路徑多元化,縱橫向深入剖析
在這個時空日益被媒體和交通濃縮的世界中,所謂的“田野”更像一種懷舊。資料的復雜多樣、真假不一,調查者必須“自上而下”的縱向深入、由遠到近的橫向剖析。所謂“自上而下”是“上”到相關文化單位,“下”到地方百姓,從宏觀到微觀,逐漸深入細化。調查團隊應利用官方平臺,獲得當地政府的理解與支持,并能收集到與調查相關的一手資料。對于史料不能全權信任,必須做到深入其中、親身體驗,完善已有知識體系,糾正錯誤理論概念。對于某些重點疑難問題,需以點到面、追根溯源、探索現實真相。縱橫向的深入剖析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理論研究方法,更為理論研究成果提供更好保障性。
(三)民間舞科學性訓練與人文性教育的價值觀統一
英國著名科學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說:“一個道德高尚和知識淵博的人,盡管她是個優秀的人,甚至是偉大的人,但畢竟只能算半個人,因為人們就像是天生的聾子和瞎子一樣,沒有發現藝術世界中美的能力,所以在大多數人身上,審美能力正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觀念一樣,只需要喚起、引導和培養。”因此,在田野調查后民間舞的訓練中,了解民間音樂的特定節奏型是民間舞特色性、科學性訓練的前提,關注特定民間舞蹈對肌肉松弛程度的訓練與內外在節奏配合的默契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回歸舞者的人性本位,善于誘導發掘舞者精神世界中本身潛藏的本性精神,適時帶領舞者回歸民間、回歸自然,親身感受民族文化的歷史內涵,激發舞者的個人精神意識和內心情感的升華及再創造。
綜上所述,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看待舞蹈田野工作中多元文化的差異,信息真實性的多層關系,研究成果科學性與人文性的踐行等諸多問題之間客觀存在的矛盾。筆者認為,也正因為這些矛盾的張力狀態,使舞蹈田野工作更具有研究的價值。因此,研究者也需具有高度敏銳的事物洞察力、分析力,在對立矛盾中尋找各關系的平衡點,充分把握調查工作的基本內涵,以此獲得田野調查的最佳效果,為民間舞蹈的學術研究和專業實踐提供保障,為挖掘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民族舞蹈文化貢獻微薄之力!
[1]張琴.中國古代的巫及巫術儀式研究[D].重慶大學,2012.
[2]馮學紅.民族學田野調查的幾個問題[J].寧夏社會科學,2007(5):77-80.
[3]邢帥.“單一”與“多元”:中西方宗教信仰差異的原因及影響[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63-64.
[4]董學榮,羅維萍.民族文化保護的悖論與超越——以基諾族文化保護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4):108-114.
[5]程玉.從體態、心態、節奏三方面談民間舞教學中對風格的把握[J].大舞臺,2011(6):226-227.
[6]暨愛民,羅康隆.論田野調查中的族際差異“干擾”[J].懷化學院學報,2011(9):1-3.
[7]劉海濤.人類學田野調查中的矛盾與困境[J].貴州民族研究,2008(4):23-27.
[8]潘蛟.田野調查:修辭與問題[J].民族研究,2002(5):51-53.
[9]王雅君.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意義[D].河北大學,2004.
[10]王昕.綜合與反思——舞蹈人類學理論方法探研[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
J702
A
劉玲(1992-),女,湖南師范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