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靜靜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淺析黃自藝術歌曲《思鄉》
桑靜靜
(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黃自是我國20世紀30年代重要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是我國早期音樂教育影響最大的奠基人。他創作的作品體裁廣泛,其中包括交響樂、器樂曲、聲樂曲、清唱劇等。在聲樂作品中,以其藝術歌曲的創作成就尤為突出。其中抒情性藝術歌曲是較有代表性的一類作品。本人通過演唱黃自藝術歌曲《思鄉》,將分別從音樂作品分析、演唱處理以及情感表達這幾個方面來詮釋這首歌曲的魅力。
黃自;《思鄉》;音樂作品分析;演唱及情感表達方面的處理
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體裁起源于德國。一般是指具有較高的藝術情趣,在歌詞、旋律或伴奏方面與民歌或群體大眾的歌曲有差別。藝術歌曲在20世紀初進入中國,在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底蘊中,藝術歌曲經歷了被認識、接受、消化的過程,加上中國近代作曲家對西方作曲技法的借鑒,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式藝術歌曲的特點。黃自就成為了推動這一時期藝術歌曲發展的重要作曲家。藝術歌曲是黃自所有音樂作品中最為突出的一種形式。抒情性藝術歌曲《思鄉》是黃自的代表作之一。抒情性藝術歌曲,顧名思義是根據歌詞的要求,作曲家在音樂創作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大膽的構思,可以充分地表現出作曲家獨特的創作個性。在嚴謹的形式中,以鮮明的形象、豐富的和聲織體語言表現出情景交融和內在的戲劇性沖擊。《玫瑰三愿》和《春思曲》也是黃自抒情性藝術歌曲的代表作。
《思鄉》這首作品是韋瀚章寫詞,黃自譜曲。屬于二段曲式、降E大調、4/4拍,速度為行板(Andante)。整首作品借景抒情,作曲家看到眼前情景,不由得思念家鄉,感嘆“不如歸去”的萬般惆悵的心情。這首作品節奏上是非常自由的。在開始四小節中,由鋼琴伴奏作為引子開始,在第四小節,不完全小節的弱拍上進行旋律的吟唱部分。作品的第一段主要以描寫景物為主。第一句的弱起“柳絲細綠,清明才過了,獨自個憑欄無語……”這一句的開始就出現了升F到G一個小二度的變化,變化音的出現,不僅為前半段增加了不穩定的情緒,也為后面的離別做了鋪墊,也寓意著春天來臨了,萬物復蘇。第二段“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這里連續使用了半音上行模進,出現了還原A、#C那種仿佛游離的感覺,表現出了滿懷惆悵的心情。也為后面即將出現的情感爆發“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我愿與他同去”做好了鋪墊。最后一句的高潮,表現出海外游子的離愁別緒,想要同落花一起歸去的心情。《思鄉》這首作品從伴奏音型上來說,作品的前半段1—14小節中,采用了大量的分解式和弦結構。這種和弦節奏型比較自由。有助于作品能夠充分地抒發情感、構造畫面感。而后半段中的15—17小節,節奏突然變成了柱式和弦。這一類型的和弦結構,對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調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前半段的分解和弦自由抒情之后,突然變換了節奏型,也暗示著后面高潮即將來臨。第18—26小節,又回到了半柱式半分解和弦上。歌詞和伴奏相互襯托輝映,將整首歌曲的主題基調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思鄉》這首歌曲,不管是作曲還是作詞上都具有明顯的中國藝術歌曲特點。作曲家將整首歌的韻律,在結合時代背景以及借鑒西方作曲技法上將整首歌曲所表達的感情體現得淋漓盡致。整首歌曲的情緒及語氣的處理達到了詞曲的高度統一,而且帶有明顯的中國詩詞的吟誦風格。此曲中的歌詞“一聲聲道……”采用了三連音的方式,語氣感更加強烈,有種半吟半唱的感覺,使傷感的旋律在吟唱中形象生動地體現出來,更加能表現出悲傷、惆悵的心情。
從速度上來看,《思鄉》這首作品是行板速度,行板是指稍緩的速度而含有優雅的情緒,屬中慢板。前半段的速度是緩慢、柔和的,描繪出作者看到眼前情景思念家鄉的場面。到了后半段,樂曲的速度要比前面稍快,并且是逐漸加快,情緒也跟著緊張起來。處理時要與前半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后半段“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隨著伴奏節奏型的層層上行遞進的推動,速度上也逐漸加快,并為高潮“問落花”做起了鋪墊。“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這句的速度處理是比較自由的。雖然在處理上是比較自由的,但是一定要在原有的速度節奏范圍內進行自我情感抒發,切記不可太過自由,要把握好整首曲子的速度。
從力度上來說,《思鄉》這首作品屬于4/4 拍子。力度上應該是強、弱、次強、弱的處理。作品剛開始的“柳絲系綠”就是一個弱起小節。要用弱聲敘述式的口吻來處理,表現一種憂郁的色彩基調。“更那堪墻外鵑啼”在力度從弱到強再到弱,在“墻”字上的力度處理比其余那幾個字要重一些,仿佛整個身體都舒展開了。到后段由于速度、節奏型的變化,力度也與前半段不同。“惹起了萬種閑情”上作曲家標注了漸強(cresc),也是為了配合速度的變化做的改變。“滿懷別緒”力度要更強于前一句,而且力度要層層遞進。這樣一種力度上的遞增也是為進入高潮句做鋪墊。到進入全曲最強力度“問落花:‘隨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時,要有從強到弱的力度走向,表現出一種失落的情感。最后結束句“我愿與他同去”是一個漸強到漸弱的力度走向,表達著愿與其同去的滿腔離別愁緒。整首曲子的強弱關系在演唱的時候要區分開,處理時要細致到每小節、每個音的強弱關系上。只有這樣,才能唱出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調以及情感表達。
從咬字的處理上來說,我一直認為學習美聲唱法的人,在演唱中國作品時,應該把美聲技巧與中國民族唱法咬字等問題結合起來。演唱時盡可能地做到吐字清晰、音色圓潤,盡量能從歌曲的意境出發,把情、聲、字這三方面的要求充分地在作品中表現出來。“柳絲系綠”和“清明才過了”中“綠”字和“了”字不要過分咬字頭音而失去了腔體共鳴。咬完字頭音之后就往外“放”一下,把字說出來。并且收音都要早一點,這樣更有語氣感。“鵑啼”中“鵑”字也是如此,適當地豎起來咬字,以此來達到聲音腔體上的共鳴。“問落花”中的“問”字,因為是到了全曲的高潮部分,力度上是強的,音調上達到了全曲的最高音。所以,這個字不能咬得太死、太緊。在咬完字頭音時,就要往元音“e”上靠,而且軟腭要抬得更高,上腔體更加積極地打開。
《思鄉》這首作品詮釋的是作者獨在異鄉,看到眼前景象思緒萬千,對自己家鄉思念萬分之情。《思鄉》的情感是深情而憂郁的,在演唱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表達出那種平靜、含蓄的意境,對氣息的控制力要求比較嚴格。要充分通過氣息的流動帶動聲音,根據歌曲速度力度之間的變化,從而表現出情緒的起伏,反映出作品情感上的變化。作品在開始時以小二度的變化音在弱拍上進入,表現出作曲家看見眼前景色心中的失落惆悵,演唱時聲音要平緩、暗淡。到“更那堪墻外鵑啼”這句話要比上一句的情緒激動一點,隨著力度上的漸弱到強再到漸弱,整個感覺是跌宕起伏的。隨后的“一聲聲道,不如歸去”中,“一聲聲道”采用了一個三連音,和一個簡短的八分音符,仿佛欲言又止,想說的太多,“不如歸去”這四個字足以表明自己的心聲。表現出作者盼望著回到家鄉。進入第二部分隨著伴奏音型、節奏、力度上的變化,情緒上也比前半段更加激烈,表現一種心情的急迫和無法回到故鄉的無奈。到“問落花”那一句,情緒是最激動的,要將感情全部抒發出來。到結束句“我愿與他同去”,表現作者想隨落花漂回故鄉的渴望但又無法實現的無奈之情。
黃自將其對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文學的熱愛,運用到他的藝術歌曲創作中。他的藝術歌曲在他所處的文化時代背景下,將中國古典詩詞和西方的作曲技法巧妙地結合,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經典作品。《思鄉》這首藝術歌曲,以抒情性為主。整首歌曲的情感基調是傷感的。不管是從速度上、力度上都應該近乎完美地還原作曲家本來想表現的原形。速度上,作曲家標記是什么速度就可以看出整首歌曲的大致感情色彩是什么。力度上該強則強該弱即弱。切記不可多音少字,任憑自己喜好隨意處理歌曲。在咬字吐字上做到字正腔圓,字與腔是歌唱吐字發音的重要環節,在歌唱中相互協調、包容、滲透。另外,在演唱處理作品時,要將作品內容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表現出整首作品的感情基調,更加完美地演繹作品。
[1]錢仁康.黃自的生活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2]周源培.黃自遺作集(文論分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
[3]劉佳.黃自藝術歌曲《思鄉》的演唱風格[J].藝術研究,2011(2).
[4]韓華.黃自藝術歌曲《思鄉》之探究[J].藝海,2013(8).
[5]張媛.淺析黃自藝術歌曲《思鄉》的創作特點與演唱詮釋[J].作家,2012(6).
[6]張重輝.聲樂基礎通用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7]井一然.中國藝術歌曲—黃自藝術歌曲《思鄉》淺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1).
J605
A
桑靜靜(1992-),女,河南省,研究生在讀,藝術碩士,研究方向:音樂、美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