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
張曉輝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0)
中國水彩畫自民國時期的上海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源于西方的水彩畫——經東渡即與中國的文化藝術不斷碰撞與融合,進而形成了新的面貌。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國,使得中國的文化藝術悄然發生了變化,由此,當代中國的水彩畫藝術也進入了個性化表達時期,中國的水彩畫家們充分地解放思想、發散思維,從水彩畫藝術的各個層面進行個性化的表達。
水彩畫;個性化;創作;藝術流派
水彩畫作為造型藝術的重要門類,以其獨特的材料特性被眾多藝術家所偏愛。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創作已進入了個性化表達的時期,創作水彩畫的群體相較與之前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擁有不同身份的藝術家跨界運用水彩材料進行創作,他們從自身的表達出發,不拘一格,創作出了極具個性化的水彩畫作品。這些作品有別于之前主流的水彩畫面貌,進而更好地豐富了當代水彩畫的整體面貌。本文試圖分析歸納當代中國水彩畫個性化表達的特征,將各種個性化的水彩畫進行整合,進而分析中國水彩畫個性化發展的原因,并依此對當代中國水彩畫個性化表達的意義進行簡要探討。
(一)創作觀念的開放化
西方文藝復興之所以偉大,其根本就在于當時的人們打破了中世紀的黑暗統治,逃離了中世紀保守思想的桎梏,進而以人文主義的精神開放了原有陳舊的思想觀念。人的改變需要從思想觀念開始,藝術的進步也需要從思想觀念的改變做起。水彩畫初傳入中國,中國水彩畫家們亦步亦趨地緊隨西方畫家的腳步,唯恐自己學得不像,這個時期的中國水彩畫還說不上個性化表達。及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交好,文學藝術皆從蘇聯學起,于是中國“二手”的社會主義現實風格的水彩畫應運而生。在空前統一的國家意識形態的作用下,中國水彩畫的面貌也呈現出千人一面的景象,個性化的表達受到排擠。及至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西方的各種思想潮流奔涌而來,國外藝術樣貌的繁多開闊了中國藝術家的眼界,中國的水彩畫也悄然在這一時期發生了變化,先前主流的水彩畫已不能獨霸整個畫壇,各種樣貌的中國水彩畫競相展出,中國的水彩畫家們擺脫了創作觀念上的束縛,廣發思維、博取手段,一切從個人的情感表達出發,進而使個性化的水彩畫表達層出不窮。
(二)創作題材的豐富化
遙想人類文明之初,繪畫多用于敬奉祖先或贊美上帝,繪畫的題材也局限于宗教的范疇之內,此時的繪畫藝術鮮有明確的個性化表達,繪畫的一切也不過是為了敬畏神靈,個性化的表達顯得多余。歷史緩慢發展至今,不必說藝術的門類已發展至多廣,單是繪畫的題材就早已顯得豐富而廣泛。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下,當代的中國水彩畫創作也在題材方面變得豐富起來。官方主流意識形態下多有謳歌祖國、記述災難、緬懷故情、暢想未來的命題要求,由此誕生的水彩畫佳作如榮獲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銀獎的作品《出游》,以及榮獲了第二屆全國青年水彩畫展的作品《鏌铘島的收獲》等,這些作品題材往往都是以一種寫實的手法記錄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與此相反的還有抽象水彩畫題材,抽象題材的水彩畫重在自我內心的情感表露,這些作品往往忽略對現實世界的形體表現,而專注于對抽象構成的經營,借助顏色和畫面布局營造出一種個性化的情感表露,這種極端個人化的藝術表達在中國早期的水彩畫中極少存在,這種題材的出現和西方抽象藝術的傳入緊密相連。當代中國水彩畫創作題材的豐富化反映了當代中國水彩畫家們對于個性化表達的需求,藝術也只有在允許個性化表達時才會顯得多彩多姿。
(三)創作方法的多樣化
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需要依托水彩畫家們多樣化的創作方法。同一種創作方法只能產生雷同的藝術作品,不同的藝術創作方法才有可能豐富藝術作品的面貌。不同面貌的水彩畫作品源于不同的水彩畫創作方法,個性化的優秀水彩畫家們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水彩畫創作方法。如畫家陳海寧的作品《三個石榴》,他擅于用寬刷去調度和刻畫整個畫面,因此,他筆下的水果多顯得古樸而大方,另外,他又偏愛于顏色的反復疊壓,由此就使得畫面多了份厚重感。再如畫家尹朝陽的水彩畫作品《廣場》,他似乎偏愛水彩畫中的濕畫法,在紙面還顯濕潤的情況下就大筆著色,使得作品的整幅畫面都酣暢淋漓,鮮純的顏色相互沖撞,使畫面形成一股巨大的視覺沖擊力。還有,畫家陳勇勁的超寫實水彩畫《梅蘭竹菊》,他一改絕大多數水彩畫用筆草草的面貌,他的水彩畫追求一種雋秀清雅的別致韻味,因此創作通常需要長時間多遍數的潤染和豐富。以上也僅是舉出幾例較有代表性的水彩畫創作方法,采用不同水彩畫創作方法的畫家還有很多,多樣化的創作方法累計起來便形成了當代中國水彩畫個性化表達的局面。
(四)材料運用的自由化
傳統的水彩畫創作所用到的材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筆、顏料、紙。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生活的充裕,水彩畫的創作材料也有了極大的改善,除卻基本的三大類水彩畫材料,后來與水彩畫創作相關的材料還有留白膠、牛膽汁、阿拉伯樹膠、液體水彩等,材料的豐富為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材料的豐富也激發了水彩畫家們的創作熱情,它使一些藝術家的藝術構想成為了可能。畫家段正渠的水彩作品多是以水彩為主,輔助以炭筆和色粉混合使用,他的紙上作品接近于德國的野獸派表現風格,畫面形象簡潔有力,配以凝重沉郁的水彩畫顏色,加之簡練的筆觸使他的紙上作品形成了一種拙樸有力的畫面沖擊感。畫家嚴培明的水彩自畫像系列則大膽摒棄各種顏色,他僅用黑色水彩畫顏料作畫,巨大的紙張不經濕裱就平放在地面上,使得紙張在畫的過程中凹凸不平,進而形成大小狀如微型湖泊的紙上水坑,及至作品完成,紙上留下的自然水跡莫名給他的作品添色不少,與此同時也就形成了嚴培明水彩畫的個性化面貌。材料的自由運用是為了更好的情感表達,個性化的當代中國水彩畫在這一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五)展覽形式的多元化
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在展覽形式上更加傾向于多元化發展,雖然大部分的國內水彩畫展覽還沿襲以前的展覽形式,但當下的中國水彩畫在展覽形式上已悄然發生了變化。受西方藝術展覽的影響,有些畫家會將自己的紙上水彩作品直接用圖針或膠帶不經裝裱地固定在展覽場的墻壁上,這種展覽形式顯得更為純粹化,進而能夠更加本真地顯現出作品自身的魅力。同時,這種素態的展覽形式似乎也在無形之中挑戰了收藏家的接受尺度。另一些畫家會在裱好的畫框上直接作畫,待作品完成之后,再在作品上覆一層透明薄膜,展覽的時候直接將它掛在展墻上,其效果就如同沒有裝外框的布面油畫,樸素而大方。更有一些實驗性強的畫家會將自己的作品置于一個木質的小型裝置之中,且不論這種展覽形式的效果如何,單是這種實驗的精神就值得鼓勵。另外,用有機透明板材制作而成的畫盒也在近幾年的水彩畫展覽中流行開來,將水彩畫直接裝入這種全透明的盒子中展覽,作品的氣質也會顯得清新脫俗。展覽形式的多元化源于當代中國畫家個性化表達的需要,當代中國水彩畫家的個性化表達不但體現在他們的畫作上,而且還體現在他們多元化的展覽形式上。
(一)全球化的信息流通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全球化的信息流通更為便捷。當代的中國人只需連入互聯網,我們便可知全球當下發生的種種變化,英國的泰特美術館展覽、美國的古根海姆美術館展覽乃至法國盧浮宮的館藏精品盡可足不出戶地收入眼底。當下最流行的藝術作品、藝術理論等都可通過互聯網獲取,由此對藝術家們的創作影響不容小覷。全球化的信息流通開闊了藝術家們的視野,無形之中也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而使他們走向了各自不同的藝術表達之路。
(二)藝術教育的發展
藝術教育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水彩畫創作的進程。蘇聯的藝術教育在建國后引入中國,嚴謹而刻板的基本功訓練教育出了千千萬萬個寫實能手,寫實的基本功固然沒錯,但由于嚴格而呆板的蘇式教育極度地缺乏變通精神,以至于中國的整體繪畫面貌單一、泛善可陳,中國的水彩畫也未能幸免。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西方留學歸來的藝術家們漸次帶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由此,西方美術院校所提倡的那種注重個人化表達的教育理念逐步注入到了暮色沉沉的中國美術教育之中,進而使其煥發出新的光彩,受此開放化教育影響的新一代學子們變得更加主動而獨立,他們的作品面貌往往也顯得更加“國際化”,這種國際化藝術作品的核心即是真誠的個人化表達。
(三)藝術潮流的推動
在藝術發展的長河之中,藝術潮流的推動影響著每一位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當我們回看西方中世紀的藝術,不禁會驚訝于當時的藝術家們何以如此忽略對自己周邊生活的描述,轉而只是將自己奉獻給萬能的上帝。我們無法苛責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正如我們無法苛責古希臘的雕刻家們為何不能將人物塑造成亨利·摩爾的那種樣式,藝術潮流裹挾著這些藝術家們咆哮而去,唯有零星的天才人物才能幸免。藝術潮流由遠古滾滾而來,涌至當下,已是夾雜了太多的藝術樣貌和藝術理論,這些紛雜的潮流給當代中國水彩畫領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寫實或寫意、抽象或具象,這些早已都不是什么問題,在當代中國的水彩畫展中,我們既可以看到嚴謹莊重的寫實水彩,也可以看到空靈通透的寫意水彩,更不難發現注重形式感的抽象表達,這些面貌不一的作品放在一起便形成了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人化表達,而這種個人化的藝術表達則有賴于整個藝術潮流的推動。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上看,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無疑是件好事。首先,它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水彩畫的整體面貌,一改以往千人一面的中國水彩畫格局,這也有益于觀眾對中國水彩畫藝術的欣賞;其次,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也在無形之中激勵著每一位從事水彩畫創作的藝術家們,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解放思想、廣發思維、放開手腳,自由表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最后,當代中國水彩畫的個性化表達也為中國水彩的未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后代的水彩畫家們得以從前代的水彩畫家那里得到不同的啟發和素養,基于這種力量,他們會在未來的藝術發展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腳步。
[1]袁振藻.中國水彩畫史[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2]吳長江.第二屆全國青年水彩畫展作品集[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
[3]陳堅.對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問題的思考[J].北京:美術,2010(6):96-98.
J215
A
張曉輝(1987-),男,漢族,河南省鄭州市,美術,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