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600)河南省正陽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李俊超
(465200)河南省固始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葉從華
(463600)河南省正陽縣獸藥飼料
質量檢驗監測中心 牛志強
鴿常見線蟲病的防治
鴿蛔蟲病①特征:鴿蛔蟲蟲體淡白色,呈圓柱形,兩端狹小,角皮具有橫紋,頸部具有側翼。頭端鈍,口孔圈有3片唇。背唇有2個雙乳頭,側腹唇各有1個乳突和2個小乳突。食道簡單,后部稍擴大。雄蟲尾部削尖,具有狹小的尾翼。肛前吸盤類圓形,與肛門距離為0.34~0.40mm,尾長0.48~0.56mm,交合刺長度為 1.76~2.04mm,尾乳突 14~15對。在體腹面兩側各有1列小乳突呈等距離排列。雌蟲尾部尖,肛門距尾端0.96~1.28mm,生殖孔開口于蟲體中部稍前方。蟲卵呈橢圓形,大小為(64~70)μm×(45~48)μm。 鴿蛔蟲屬直接發育型線蟲。雌蟲在鴿小腸內產卵后,卵囊隨糞便排到體外,在適宜的條件下,蟲卵進一步發育成為感染性蟲卵。當鴿在野外吞食了感染性蟲卵后,卵內的幼蟲于鴿的腺胃和肌胃處逸出,然后鉆進腸粘膜進一步發育后返回腸腔再發育為成蟲。鴿蛔蟲從蟲卵到成蟲的發育過程需35~50d;②流行特點與臨床癥狀:鴿蛔蟲除感染鴿子外,還可以感染雞。各日齡均可感染,其中2~4月齡最易感,有時成鴿也很嚴重。蟲卵對外界環境和消毒藥的抵抗力很強,但對干燥和高溫(50℃以上)較敏感。輕度不表現臨床癥狀。嚴重感染時病鴿出現便秘和下痢交替,有時糞中帶血和粘液,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貧血,消瘦。有時鴿蛔蟲可移行到肌胃和腺胃交界處,個別病例鴿蛔蟲可通過腸壁移居到鴿體其他內臟器官。剖檢可見小腸內有大量線狀蟲體;③診治方法:剖檢時發現大量鴿蛔蟲,或糞檢檢出大量鴿蛔蟲蟲卵即可確診。鴿蛔蟲病是鴿子的常見病,本病的預防除了平時做好鴿舍的環境衛生外,還要提倡籠養,每2個月對鴿子統一驅蟲1次。用藥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25mg,混料1次喂服;噻苯咪唑,按每千克體重100mg,混料1次喂服;哌嗪類藥物,按每千克體重0.25g,混料1次喂服;阿苯達唑,按每千克體重10~25mg,混料1次喂服。驅蟲后,清掃鴿糞,并進行堆積發酵處理。
鴿毛細線蟲病①特征:鴿毛細線蟲蟲體呈細線頭發絲狀。有細橫紋,尾部兩側有鏟狀的交合傘。雌蟲長10~12mm,體內有1~2排未成熟的蟲卵,生殖孔距食道末端0.06~0.10mm。蟲卵呈腰鼓狀,兩端有蓋,大小為(48~55)μm×(27~31)μm。 不需要中間宿主,蟲卵到鴿體內后需經過22~24d發育為成蟲。成蟲的壽命約10個月;②流行特點與臨床癥狀:鴿封閉毛細線蟲可感染雞、鴨、鴿子、鵝等家禽。以2月齡以上的鴿子多見。發病程度與飼養場所衛生條件有關。此外,飼養場所各種禽類混養更易發生本病。病鴿主要表現食欲、精神不振,羽毛松亂,排出帶紅色粘液性的稀糞。此外,病鴿還有消瘦、貧血癥狀,嚴重時可因脫水衰竭而死亡。剖檢可見小腸粘膜增厚,出血,腸管膨大,腸內容物有黏性或膿性分泌物。刮取內容物鏡檢可見頭發絲狀細長的蟲體;③診治:腸道鏡檢發現大量腰鼓狀蟲卵及頭發絲狀細長蟲體。防治同鴿蛔蟲病。
鴿四射鳥圓線蟲病①特征:新鮮蟲體呈紅色,蟲體纖細,口孔周圍有6個乳突,體表有許多縱線,蟲體常回旋卷曲如螺旋狀,頭部角皮膨大而形成頭泡。雄蟲交合傘背葉無明顯劃區,有傘前乳突,被肋粗短;雌蟲尾端有一小刺突起。屬直接發育型寄生蟲,不需中間宿主。蟲卵隨糞便排到舍外,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時,經20h即可孵化出幼蟲,有時在腸內也可形成內含幼蟲的感染性蟲卵。當鴿吞食了感染性蟲卵后,經5~7d即可發育為成蟲;②主要臨床癥狀:病鴿表現羽毛松亂,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頭頸萎縮,貧血,消瘦,排綠色稀糞,有時帶紅色或黑色。此外,還有呼吸困難癥狀。剖檢可見小腸膨大,腸壁增厚,腸內容物呈黃白色糊狀,刮取內容物鏡檢可見大量蟲體;③診治方法:剖檢時發現腸道膨大、綠色稀糞,鏡檢發現四射鳥圓線蟲的蟲體。驅蟲藥可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體重 20~25mg,混料 1 次/d,連用 2d;阿苯達唑,按每千克體重 10~25mg,混料 1 次/d,連用 2~3d。
(061400)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
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