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遼寧 沈陽 110000)
關于史前遺址復原陳列的思考
李 鑫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遼寧 沈陽 110000)
目前,我國發掘的史前遺址數量不斷增多,遺址類型豐富,分布在不同的地區,這些遺址的發現為我國古代文化以及人類歷史進程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資料。這些挖掘的實物資料的復原陳列是現階段考古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文章主要對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遺址復原陳列展開研究,系統分析沈陽新樂遺址的發掘過程以及博物館的建設現狀,分析史前遺址復原博物館陳列的設計原則和新樂遺址展陳設計理念,以此來闡明自己的思考觀點。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復原陳列
我國遺址類博物館比較著名的有半坡遺址博物館、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博物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等,遺址博物館分布全國各地,大小規模不一,但是都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地位。遺址是人們研究歷史文化和人類發展進程的關鍵途徑和實物資料,加強歷史遺址的保護極為必要,進行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沈陽新樂遺址為研究對象,淺析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復原陳列的方法與理念,并闡述遺址復原陳列的原則相關性。意在加強遺址保護,為史前文明及相關考古研究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一)沈陽新樂遺址的發現與挖掘
沈陽新樂遺址位于沈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龍山路、新開河以北的高臺地上,遺址首先發現于原新樂工廠宿舍院內,被稱作“新樂遺址”。因為具有明確層位關系,大量的史前文物(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煤精制品、木雕藝術品等)及原始聚落遺址,根據測定,為東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相當于同時期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時期,它的發現,正好印證了梁思永先生所提出的“幾個文化系統的遺物在地下層次的關系,是長城以北的新石器時代問題的關鍵”。這為遼沈地區史前文化研究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研究提供了真實的研究實料。
沈陽新樂遺址距今約7000多年,經過多次考古發掘印證,確認這一地區存在著上中下三層互相疊壓的文化堆積。最為久遠的新樂下層文化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地域特征被命名為“新樂文化”。在遺址中,現已發掘半地穴式建筑房址,出土各類文物數量眾多,有制作精細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極具地域特點的陶器和神秘的煤精制品、炭化谷物等,其中以炭化木雕藝術品最為精美,被稱為沈陽市的原始圖騰象征。
(二)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現狀
沈陽新樂遺址是新石器時期的聚落遺址,先后被列為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1 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東北地區史前文化的重要研究對象和科學依據,遼河流域古文化之源。四川重慶西南師范學院教授鄭思虞感嘆“我國古代文化已經俱以為導源于黃河流域,睹茲新樂遺址之發現,琳琳瑯瑯足補七千年前文化史帙之不足,亦非中原文化所局限。”
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是對外文化交流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進一步展示沈陽新樂史前遺址的原始風貌,博物館對史前遺址的東部進行復原,按照新石器時期原始民眾的風俗習慣、居住住址的特點等以仿真效果設計出原始場景和生活場面模擬,讓人們更加直觀地透過遺址復原陳列體會出原始人的生活場景。
目前,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展出分為兩個展示部分,一為新樂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常設展覽,博物館展廳分區設計,有場景投影、狩獵生活場景塑造等,二為復原建設半地穴建筑遺址,觀眾可以直面七千多年前原始人生活遺址,能夠通過遺址復原陳列更加了解燦爛的東北地區遠古文化。
在史前遺址復原博物館的陳列設計上,要想發揮陳列的基本目的和陳列作用,就要創新設計理念,堅持設計的基本理念與原則,全面提高博物館復原陳列質量。以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為例,進行設計理念與設計原則的分析。
(一)真實性
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設計要以真實性為前提,這種真實性并不是說要將遺址文物的原來形態表現出來,在一些遺址場所的塑造上,可以適當進行一些“變化”,當然這種變化要以“真實性”為基礎。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復原陳列上,以建筑遺址、文物等實物為主,將文物載體作為仿真設計的基礎,應用特定的手法將遺址還原出來,通過陳列擺設展示給觀眾,從而向人們展示實物資料等相關歷史信息。沈陽新樂遺址經過30多年的發展,陸續將大量的文物,包括木雕藝術品、打磨石器、細石器、煤精制品以及壓印“之”字紋、弦紋陶器等通過展陳展現給觀眾,先后幾次設計復原陳列展覽,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用更加現代化的手法進行陳列設計。而博物館在遺址區復原陳列上,構建整體的陳列框架,根據歷史復原房址原貌,按照文物真實性的原則進行復原陳列,一直是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陳列設計的重要原則之一。充分考慮到博物館與周邊環境的關系,進行生活場景的實效性驗證,盡量復原完善考古遺址的完整景觀環境,讓建筑外觀成為陳列的一部分,從而將遺址復原陳列設計出來。
(二)通俗易懂
博物館陳列內容應該堅持通俗易懂的原則。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要注意陳列設計要尊重考古發掘資料,依據考古專家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實物分析資料,提煉相關資料的基本內涵,歸納總結參考陳列大綱,并且以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填充,和適當設想,促使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內容、陳列設計結果都能夠建立在準確無誤的科學性上,進行藝術形象的再創造。
在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設計上,首先認識到博物館的基礎陳列作用,陳列內容應該具有較強可讀性、展示性,陳列內容應該能夠進行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和藝術審美教育,對于最普通的大眾,要滿足廣大受眾的文化需求,因此選擇的陳列內容要通俗易懂,盡量將科研內容以及專業的考古知識以輕松又不失嚴謹、科普的方式進行語言展示,讓觀眾能夠透過復原陳列的內容輕松又深刻地了解到遺址的歷史文化內涵。
(三)觀賞性與藝術性相結合
史前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要堅持觀賞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史前遺址博物館復原展示的內容專業性較強,出土的文物以及陳列品是距今久遠的原始時期人們的生活器物,因此在陳列上要想實現逼真的展示作用,就要注意觀賞性和藝術性設計的應用,在真實嚴謹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設計,利用先進的現代手法展示最佳的陳列效果。要想滿足各類觀眾的需求和愛好,可以應用“實物展陳與互動體驗相結合、文物展示與場景再現相結合、傳統展陳與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展陳手段,如木雕藝術品的陳列上,對于溫度、濕度、光亮度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在這些因素的控制上,可以應用現代的聲、光、電、投影、3d場景模擬等科技手段進行設計,在整體陳列上應用藝術構思再創作。又如聚落遺址的還原陳列上,既可以通過框架陳列的方式進行風俗知識點的整體陳列,又可以通過同一時期世界遺址的相似與不同等對比展示,獲得深刻印象。并且還可以通過增加人物場面動態模擬的形式,把精彩場景部分和靜態文字以動態的形式展示出來,實現陳列形式、內容的創新和突破。
(四)體驗性和參與性相結合
史前遺址的展陳設計,還要堅持體驗性和參與性相結合的原則,能夠調動觀眾的參觀興趣,讓觀眾深刻了解遺址的實際展示內容。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設計上,就增加了體驗和互動模式,讓觀眾更加直觀和零距離地與原始文化夸時空親密接觸。而科普互動區,可以讓觀眾進行陶藝制作活動,讓觀眾在實際活動中快樂地了解新樂遺址的歷史文化內容。在互動體驗上,根據新樂遺址文物的發展脈絡設計互動游戲,讓觀眾能夠在互動中感受原始人捕魚樂趣,感受新石器時代的巨大魅力。
(五)獨特性
一般情況下,史前遺址博物館在遺址復原設計、空間陳列以及建筑設計上,要堅持獨特原則。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在復原陳列上,為了實現展示目的,在整體博物館外觀上可以將原始時期東北地區具有特色的半地穴式建筑作為核心造型,并輔助以陶土色彩,應用當地最具有文化氣息和地域特色的原汁原味建筑面貌進行設計。
石料、陶器、碳化藝術品等材質可作為靈感來源,作為進行頗具地域特色的陳列空間設計的依據,充分展示出設計的獨特性。在光影設計上,還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將自然光線與光線調控技術結合起來,實現遺址復原陳列的氛圍要求,讓觀眾在感受到博物館陳列建設獨特性的同時,感受并體會人們歷史上的悠久文化。
史前遺址博物館復原陳列方式是在不斷創新發展的,除了一些必須進行封閉陳列和封閉保護的重要發掘現場以及發掘文物外,其他的遺址生活場景、考古景觀等都具有較強的陳列展示作用,可以將這些展示物進行復原開放式陳列展示,讓觀眾進行自由觀賞和參與互動活動,更加接近展品,感受中華悠久歷史文化的魅力,進行文化教育。以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為例,進行復原陳列設計研究,主要是從兩方面展開分析。
(一)外部外景觀復原陳列設計
新樂遺址原始文化區目前由博物館展覽區和原始遺跡保護區兩部分組成,在博物館遺址區的復原陳列方面要注意室外的外部景觀與遺址的自然結合,注重陳列觀展的自由性和互動性。如博物館遺址區的陳列上,復原陳列葦草房,考慮到真的葦草難以承受風吹日曬,且在自然環境的作用下容易變質,效果不長久,因此一部分房址復原陳列選擇翻模形式進行復原建設,應用玻璃鋼仿真葦草,在玻璃鋼上噴灑阻燃劑,從而促使仿真的葦草房兼具防火、防腐功能。另一部分則選擇保留挖掘現場清理出的聚落遺址原貌,頂部用玻璃制作成透明屋頂,既便于觀眾參觀,又起到了非常好的防護與保護功能。
其次,要充分考慮參觀者的觀感體驗,能夠為觀眾提供個性的創造空間,從而將簡單的觀看轉化為具有個體意義的空間,吸引觀眾的視線。在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北區原來有幾個葦草房,對其進行復原陳列,為了避免視覺效果雷同,在復原中,可以按照葦草房的基本形態,對于陳列方式進行適當的“變化”,將展示的內容劇情化,以敘事場景來復原相關遺址。如將幾處葦草房保留個別原始樣子,其余的可以將復原的原始人與葦草房結合起來,恢復成“原始人”議事場景、原始兒童玩耍場景以及捕獵歸來烤火等場景,通過場景塑造,來滿足觀眾情感需求,讓觀眾對陳列所展示的文化信息記憶深刻。
另外博物館在復原陳列上,要尊重觀眾“漫游者”的身份,讓觀眾有能力在文物陳列中實現與博物館的交流,從而構想自身記憶與歷史文化的溝通橋梁。在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很多遺址復原陳列不是在博物館內部進行的,如對于一些開發的遺址進行回填保護,或者是在一些重要的發掘現場設置保護罩,應用科學技術控制燈光、溫度、濕度等,將外部自然景觀納入博物館陳列體系中。保留了一處原始人搭建房址的三角形的框架結構,讓觀眾在此體驗博物館漫游者的感覺。
(二)內部復原陳列設計
重視博物館的室內設計陳列。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在文物陳列的方式進行了一些創新和探索,將館外設計與館內設計結合起來,力求實現建筑形式與復原展陳設計、文物陳列空間布局的最優化。將不同學科專家的意見與設計師的意見綜合起來,按照專家的意見為科學依據進行復原陳列,創造科學嚴謹之上的形式美學。
史前遺址博物館室內的復原陳列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充分應用現代的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建設大量的仿真場景、仿制品文物來進行展覽,應用三維文物復原手段進行仿真復原設計,將仿真品陳列出來進行展示。
博物館的室內陳列設計序廳部分,設計主要是發揮導引作用,講述遺址歷史背景和各分廳的圖文簡介,燈光調節展廳氛圍,目的是增添歷史文物的厚重感,而多媒體循環播放的形式也讓觀眾通過視頻播放和文字敘述來趣味性地了解遺址的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的使用帶給觀眾全新的參觀體驗。
在各部分展廳的文物方面,每一部分都有所側重和區別。另外針對某些比較重要的發掘現場以及文物,如新樂遺址中的木雕藝術品不僅進行單獨的陳列,還運用了三角形模擬星空投影的絢爛深邃效果進行烘托,提升觀眾的視覺樂趣。每一展區都設置有相關的提示牌,應用燈和內發光等技術進行文字照明等,讓觀眾能夠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重點了解。
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設計應該與一般性博物館的設計有所區別,在共性陳列的基礎上進行個性陳列,在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復原陳列上,按照真實性、通俗易懂、藝術性、創造性等原則進行陳列設計,在設計中將建筑設計原則與遺址復原陳列原則有機組合起來,根據歷史實物資料進行復原陳列,營造出相對真實的歷史場景,以此來提高博物館復原場景陳列的意義與價值。縱觀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陳列設計,要將外部設計與內部設計結合起來,外部設計可以以“漫游者”的參觀角度進行設計,從而發揮陳列展示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展示潛能;要堅持對遺址深層次深入信息的詮釋目的,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讓人們通過展覽引發觀察、思考歷史,關注本土文化,從而發揮史前遺址復原陳列設計的展示作用。
[1]劉文雪.史前聚落遺址展示利用初步研究——以陜西高陵楊官寨遺址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2]明文秀.考古遺址博物館的藏品與陳列[J].東南文化,2014(2):111-116.
[3]霍曉琦.淺談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形式——以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為例[J].地球,2016(2):102-104.
[4]淺談史前遺址博物館陳列形式設計如何突出特色[J].史前研究,2013.
[5]周陽生.沈陽新樂遺址史前建筑復原——兼談史前遺址博物館發展趨勢[J].史前研究,2000.
[6]隗建華.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陳列展示[N].中國文物報,2014-03-19(8).
[7]馬雨林.史前遺址博物館陳列形式多樣化的探討[A]. 陜西省博物館學會、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C].西安:陜西省博物館學會、陜西省文物局,2005:9.
K878
A
李鑫(1981-),女,河北人,本科,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