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勃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明夏文物遺跡初探
林 勃
(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明玉珍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大夏政權建立者。然而大夏國歷史短暫,有關明玉珍及大夏國的歷史文物遺跡保存到今天相對不多。隨著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尤其是明玉珍墓的發現,出土和發現了不少關于明夏遺跡,因此有必要在考古發現的基礎上對明玉珍及大夏國文物遺跡進行梳理,以期對明玉珍及大夏國歷史遺存有一重新認識。
明玉珍;文物;考古;大夏國
明玉珍(1329―1366年),字玉珍,湖北隨縣人,元義軍領袖之一。關于明玉珍早年的事跡,史料記載不多,《明氏實錄》載:“(明玉珍)家世以農畝為業”[1],反映了明玉珍出身于農家。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后,明玉珍在家鄉積極響應起義,《明氏實錄》亦載:“辛卯,(玉珍)兵起潁蔡間,因部署諸鄉豪屯青山,修柵治城以保鄉里……遂推為屯長”[1]。至正十三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隨后,明玉珍輾轉至四川一帶活動。至正二十三年元旦,明玉珍稱帝并定都重慶,標志著大夏政權的建立。史載:“壬寅(元至正二十二年)春三月戊辰,(明玉珍)祭告天地,即皇帝位,建都重慶,國號大夏,改元天統”[1],開始了由農民起義領袖向封建帝王的轉化。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病故,子明升繼位,洪武四年,大夏國為明朝所滅。
然大夏國存世僅十年左右,流傳后世的文物遺跡相對較少,20世紀80年代,明玉珍墓在重慶被發現,隨后有不少學者開始對之進行研究,據筆者梳理,明夏的文物遺跡主要分為明夏印章、石刻、夏國貨幣、墓葬和屯兵寨四類。
鄂西地區為明玉珍早年的活動地點,在鄂西自治州的一些志書中,能零散地見到一些關于明玉珍文物的記載。如同治《恩施縣志》載:在今宣恩境內“明玉珍據蜀,設官統其地,……道光二十二年,鄧城南鄉農人屬斤獲二銅印,大者博二寸余,文‘施南萬戶府’,背鐫大夏天統三年;小者博二寸,文‘施南宣撫司司獄司’”。[2]又《明史》中載:正德十五年“容美宣撫司同知田世瑛,奏獲鎮南軍民府古印,為始祖田始進,開熙二年頒給”。[3]現已不知史書中印章去向,雖無實物,但根據縣志及正史記載,明玉珍印章事當屬實。
明夏印章流傳到今天者亦有發現。1975年冬季修建恩施市機場侯機大廳時出土施南萬戶府鎮撫司印,印面陽文篆書“施南萬戶府鎮司印”,背面鐫刻著不工整的文字為“圣旨頒降 施南萬戶府鎮撫司印 大夏開熙二年六月 日造”。該印銅質,形制完整。還發現了清江施南道總管萬戶府印。該印為銅質,形制完善,印面陽文篆書“清江施南道總管軍萬戶府印”,印背面無文字題款。
后來屯田萬戶府印也被發現,該印為銅質,形制完整,早年于建始出土,印面陽文篆書“屯田萬戶府印”,當今有學者已對這三方印章進行了梳理。[4]
關于明夏石刻有湖北利川的“太平塘”。“太平塘”石刻題記是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位于利川縣都亭鎮北一公里。自1355年始,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屯據沔陽一帶,由于戰亂與災荒,人民生活困苦,軍糧籌集困難,于是明玉珍率兵駕斗船,兩次往返夔巫地區,貿糧皆滿載而歸。太平塘的碑碣文字,從側面印證了明玉珍到達鄂西地區的史實。
重慶大足縣,是著名的石刻之鄉。在大足石窟寶頂道場壇臺孝經洞外左側,立有《臨濟正宗記》碑一通,《敕賜圣壽寺傳燈記》碑文說:“我朝掃胡元以開天,取渝土于明氏。裳城乃渝州之屬邑也。其間名山大觀雖不可勝紀,惟寶頂稱諸山之甲。考其開創,昉于唐宣宗大中九年,奉朝敕賜三道,所以表佛跡之奇”。“取渝土于明氏”,即指元末明玉珍據蜀稱帝,國號大夏,建元天統,定都重慶。已有學者對此石刻進行了深度考釋,得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5]此石刻對研究明夏遺跡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在重慶市長江南岸,有一座巨大的彌勒佛像,據考證,是元末農民起義軍明玉珍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政權期間所鑿造,而其造型取材等則與明教教義有關。①這是我國唯一可確認的元末明教造像,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據《巴縣志》載:“江水過鷓鴣石,彈子石至觀音碚,南岸有大石佛,明夏都察院,鄒興所鑿也”[6]。《巴縣志》對大佛寺的地理方位之說,筆者認為應該是準確的。[7]故此彌勒佛應當為明夏時期遺存。
貨幣是一個政權的標志之一,在國家經濟社會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明玉珍西上入四川,1362年以重慶為都城,建國號‘夏’,稱帝之后,開始建設自己的政權。大夏國建立后,一以重慶為基點,繼續將明夏地盤向外擴充;二是發行大夏錢幣,穩定人心。從某種程度上講,發行錢幣比武力擴張的意義要大得多。《歷代錢法備考》載:“元至正二十三年,直州玉山人明玉珍據成都,僭號‘夏’,建元‘天統’,鑄天統通寶錢”[8]。其中就包括鑄造錢幣,“天統年間(元至正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鑄有天統通寶和天統元寶錢二種。都是小平,銅鑄。通寶楷書,元寶篆書”[9]。這兩種錢,傳統的錢幣書籍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都述為明玉珍所鑄,《歷代錢法備考》也載為明氏所鑄,如梅梁在其文中轉引《歷代古錢圖說》里有關天統通寶的資料,陳述如下:“一八三七,陳萊孝曰,天統通寶,元末明玉珍偽鑄,至正二十三年,徐壽輝將明玉珍,直州玉山人,據成都,僭號夏,改元天統,按錢文真書順讀”[10],從而肯定了此錢幣為明玉珍所鑄造,作者亦認為所藏錢幣為真品。由于大夏國存世時間短,天統錢傳世極少,故有人懷疑當為偽作,著名錢幣學家馬定祥也委婉地認為此錢為安南所鑄。
近年有不少天統錢出土,且多數出土于東北地區,此地區在歷史上為遼金故地,因而有錢幣專家認為東遼國天統年間所鑄。筆者查閱史料,原遼親王耶律留哥被契丹義軍推為遼王,重建政權,史稱東遼,建元天統。但各種錢譜載楷書大夏國天統通寶與所發現的東遼國楷書天統元寶錢鑄工、形制、錢文書法風格皆不同。所以筆者推測東遼也有鑄造天統錢的可能。現存天統錢幣史料匱乏,實物極少,這里不做詳論。
明玉珍還在天統間發行了罕見的紙幣,稱為“益州通行鈔”,此鈔對于恢復四川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為錢幣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1982年3月,明玉珍墓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的施工現場中被發現,史載:“(明玉珍)在位五年,壽三十六,葬江北永昌陵”[1],墓葬位置與史書記載相同。墓中出土了玄宮之碑及大批絲織品等珍貴文物,為研究四川地方史和元末戰爭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此后不少學者對其墓“睿陵”展開了研究。
明玉珍葬具完好,槨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蝕,出土時有香氣。隨葬器物除金杯一只,銀錠二枚外,其余全是衣物等絲織品,出土的玄宮之碑具有重要價值。碑首作八角形,額刻“玄宮之碑”四字,篆書。碑文正書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記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權的經過,是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此碑目前存于中國三峽博物館。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明玉珍墓為衣冠冢,有學者撰文表明睿陵里只有隨葬品,沒有尸骨,且墓也無被盜的痕跡,所以認為是衣冠冢。[11]根據考古學知識,古墓里人骨如無經過特殊破壞,一般會保存至今,為何睿陵里隨葬品保存完好而獨不見尸骨,值得繼續探究。
關于明玉珍出生地和屯兵寨,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明玉珍出生于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柳林鎮古城畈,屯兵于古城畈的青林山。據《大洪山志譯注》載:“明玉珍古城人,身長八尺,目重瞳子。平林城在山(大洪山)麓之東古城畈,漢中興初,平林人陳牧廖湛起兵號平林兵,城于此以應光武。州志青林山條云:元末兵亂,平林明玉珍率鄉人結屯相保于此。今青林及玉珍祖墳俱在古城畈,則是明玉珍為古城畈人,而古城畈為平林縣地矣”[12]。當時的古城屬梅丘里管轄,玄宮之碑碑文中只記到梅丘里這一級地名。屯兵地青林寨位于隨州市南35公里(隨州市隨縣柳林鎮與洛陽鎮交界處),海拔570米。白林寨(相連的另一山峰)碑文中記為“清陵寨”,后簡寫為“青林寨”。《大洪山志譯注》載:“玉珍與里中父老團結千余人屯青林山。”[12]青林寨共有房屋主體建筑4處5棟,皆為東南門向,與地勢有關,山脈呈南北走向,西側陡峭而東側較為平緩,東南門向,沿城墻還散建有十幾間小房,為守寨軍士居住用。便于長期屯兵防守。大夏國境內還有兩處遺跡也為明玉珍屯兵處,一為珍州,今屬地貴州省正安縣。史載:“《四夷考》:明玉珍時,其將江中立筑舊州城以守,州將鄭昌孫據石城扼之,今南山寨是也”[13],另一處為道城,史載:“元時,循復舊址筑城,至正未,城毀,明玉珍將楊琮立柵以守”[13],這幾處屯兵寨皆為明夏遺跡之一,是明玉珍軍事活動的直接見證。
明玉珍為四川地區重要歷史人物,其建立的大夏國在西南地區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雖然留下了不少文物遺跡,對我們研究明夏歷史提供了重要幫助,但還有不少謎團待我們去破解,如睿陵到底為真墓還是衣冠冢?天統錢到底為明氏所鑄還是后人偽造?相信隨著更多史料的發現和后繼研究者的努力,這些謎團有朝一日一定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
注釋:
①本人曾對此彌勒佛進行過實地考察,從外形和史料記載來看當為明夏遺存。
[1]楊學可.明氏實錄 續修四庫全書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清>多壽<清>羅凌漢.恩施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
[3]<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鄧輝.明玉珍大夏政權與鄂西關系探索[J].四川文物,1987(2):9-13.
[5]黃夏年.大足寶頂始祖元亮曉山考——大足石刻《臨濟正宗記》碑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5(4).
[6]四川省巴縣志編纂委員會.巴縣志[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7]溫玉成.重慶彈子石鎮大佛段明教石窟造像[J].四川文物,2002(2).
[8]沈學詩.歷代錢法備考》卷七,清抄本.
[9]唐石父.歷代農民起義軍鑄造的貨幣[J].文物,1960(10).
[10]梅梁.書法辨析“天統通寶”[N].中國商報,2014(9).
[11]胡人·文翰.重慶北明玉珍墓為衣冠冢考析[J].四川文物,1993(10).
[12]郝謙.大洪山志譯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13]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
K878
A
林勃(1990-),男,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主要研究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