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露 宋 陽 蘇丁丁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長沙 410128)
母豬流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劉露露 宋 陽 蘇丁丁*
(湖南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長沙 410128)
在當今養豬業中,母豬繁殖能力在養殖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其大小是豬場擴大生產的基礎,提高豬場經濟效益的保障。但由于養殖場飼養管理不當,引起母豬流產,使得母豬繁殖效率降低,進而增加養殖成本,造成養豬場經濟損失。因此,了解母豬流產的原因,采取相應對策進行防治對養豬業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母豬;流產;豬場;養殖業
母豬流產,又稱母豬妊娠中斷,在母豬繁殖障礙中屬于常見疾病,指在母豬懷孕期間,由各種原因導致胚胎或者母體的生理機能紊亂,造成妊娠中斷出現胚胎死亡被母體吸收、浸溶、木乃伊胎、死胎以及早產兒或弱胎的現象。母豬流產可發生在懷孕的任意階段,防控難度很大。母豬發生流產,會大大降低生產母豬利用率,降低母豬平均年產仔窩數,增加母豬空懷時間,進而形成成本的浪費。而且母豬流產不僅造成胎兒夭折或者發育不良,若處理不當還會引起繼發感染,損害母豬健康,嚴重者甚至會危及母豬生命。因此,母豬流產會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應該引起廣泛重視。
根據母豬流產發生時間、原因和臨床癥狀不同,可大致分為隱性流產、小產、早產和延期流產等四種類型。
1.1 隱性流產
指胚胎液化被母體吸收,這種流產發生在母豬妊娠早期,很多沒有特定臨床癥狀,生產管理中不易被發現。發生原因可能是染色體畸變、母體子宮內環境發生變化、近親交配、營養原因以及公豬精液質量等。
1.2 小產
指在妊娠期間,母豬無任何征兆地排出未經變化的死胎,這種流產通常發生在妊娠中期和中后期。引起母豬小產的因素很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
1.3 早產
指母豬在沒有到預產期的情況下排出不足月胎兒,這種流產多發生于妊娠后期。由于胎豬器官發育不完全,生命力較弱,很難存活下來。發生原因主要有營養物缺乏、飼料發霉變質、亂用抗生素以及豬舍環境條件差等。
1.4 延期流產
指母豬在妊娠期間,胎兒在子宮中死亡,但因母豬子宮頸張開幅度小或子宮陣縮力小,死胎留滯在子宮內,發生三種變化:胎兒浸溶、胎兒腐敗或胎兒干尸化,外觀上以死胎和木乃伊胎較常見。
引起母豬流產的原因十分復雜,歸納起來主要分為兩方面:傳染性因素和非傳染性因素。傳染性因素包括病毒性疾病、細菌疾病和寄生蟲病等。非傳染性因素包括飼養管理因素、營養因素、藥物因素、年齡因素、配種因素、應激因素和遺傳因素等。
2.1 傳染性因素
2.1.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豬乙型腦炎等。
豬瘟是CSFV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豬是唯一的自然宿主。在有效的的控制手段下,大規模、面積大的豬瘟發生減少了,但小規模的疫情依然零星地存在,病程多由急性轉變為慢性過程,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形式,稱為繁殖障礙型豬瘟,又稱非典型豬瘟。主要的表現有:母豬體溫升高、流產和產弱仔。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俗稱為 “藍耳病”,由PRRSV引起的接觸性的傳染病。主要能引起懷孕母豬后期出現繁殖障礙,包括流產,產畸形胎兒以及弱仔,以死胎和木乃伊胎居多。
豬細小病毒病由豬細小病毒引起,屬于病毒性繁殖障礙疾病之一。主要成地方流行或者散發感染,被感染的豬是場內主要傳染源,初產母豬感染后表現較嚴重,主要特征是引發母豬胚胎早期死亡從而表現出返情,產畸胎、死胎、木乃伊胎等,嚴重可導致母豬不孕。
豬偽狂犬病是由PRV感染引發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屬于人畜共患病,豬是主要的宿主和傳染源,也是受危害最大的物種。該病可通過接觸感染、傷口感染和空氣傳播感染。PRV主要侵害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不孕不育,妊娠母豬流產和產弱仔等繁殖障礙現象。
豬圓環病毒病是由豬感染圓環病毒引起的,是世界上發現的最小動物病毒。此病在母豬繁殖障礙方面對后備母豬或者初產母豬較多的豬場威脅較大,若免疫工作不到位會導致流產或木乃伊胎較嚴重。并且這種疾病屬于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后會導致豬群出現群體免疫抑制,進而引起多種疾病侵入,調查顯示,此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豬乙型腦炎由日本乙型腦炎病毒感染豬只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又被稱為乙型腦炎。乙型腦炎對豬群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對繁殖系統的危害,像公豬發生睪丸炎、妊娠母豬出現流產、產弱仔或畸形胎兒等,且母豬流產前無任何臨床癥狀,具有突發性,流產后很快恢復。流產胎兒主要的表現是皮下水腫、腦內積水、腦膜充血、漿膜腔積液、肝脾有壞死灶、肌肉褪色等。且該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于7-9月份,氣溫高,衛生清掃不及時致使蚊蟲活動頻繁,引起傳播。
2.1.2 細菌疾病
細菌疾病主要包括豬布魯氏菌病、豬衣原體病、豬李氏桿菌病、鉤端螺旋體病等。
豬布魯氏菌病廣泛存在于全世界,野豬和家豬中常有被感染的病例。臨床表現為母豬流產,產死胎,但很少木乃伊化,預產期附近發生流產的胎兒多為健康、部分虛弱或者不同時期死亡的胎兒。
豬衣原體病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此病原體可感染各年齡階段的豬。主要表現為流產、產死胎和弱胎,其中以初產母豬感染后的流產率較高。
豬李氏桿菌病是由李氏桿菌引起的人、畜、禽共患的傳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季節性,多發于冬春季,感染率低但病死率高,妊娠母豬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流產,多見于初產母豬。
鉤端螺旋體病是由致病性的鉤端螺旋體感染引所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該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呈散發或地方流行,有一定季節性,6-9月份易發。母豬感染后常表現生殖系統損害,妊娠初期母豬感染后4-7 d可發生流產或死產,流產率為20%-70%,妊娠后期感染可正常生產,但多產弱胎,1-2 d死亡,母豬表現為發熱、無乳。
2.1.3 寄生蟲病
寄生蟲病主要包括弓形體病、附紅細胞體病等。
弓形體病是弓形體寄生于機體內引體的人畜共患寄生蟲病。此病流行主要呈散發性,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等部位感染,攜帶此病原的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各階段豬均可感染,病原能通過胎盤感染妊娠母豬,發病母豬主要表現為高燒、精神萎靡、厭食等,嚴重者4-5 d發生流產、死胎和畸形胎,母豬會在分娩后會恢復正常。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豬附紅細胞體寄生于豬紅細胞表面或者游離與血漿和骨骼中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懷孕母豬感染后即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厭食、精神萎靡等,發病后近半數的妊娠母豬會出現流產和產弱胎的現象,大部分發病豬只出現全身潮紅,能繁母豬感染后除出現流產外,還可能出現復配和乳房炎等病征。
2.2 非傳染性疾病
在實際生產中,片面地認為母豬發生流產是傳染性疾病導致的,卻忽略非傳染性因素是不科學的。因此,飼養管理、繁殖技術和應激等非傳染因素造成的母豬流產也應受到重視。
2.2.1 環境和飼養管理因素
影響母豬妊娠和胚胎發育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季節、光照和溫度。其中溫度對母豬妊娠期影響最為顯著。高溫環境使母豬處于熱應激,會直接影響母豬食欲和胚胎發育,還會影響激素分泌,進而導致黃體和孕酮分泌受影響,從而導致胎兒的死亡。環境溫度過低同樣對妊娠母豬產生不利影響,重者會出現流產。
配種后頻繁調欄、暴力趕豬、妊娠舍地面滑引起母豬摔倒、妊娠后期母豬轉至大欄相互撕咬等飼養管理因素都會引起母豬流產。
2.2.2 藥物因素
母豬受孕30 d之內,此時胚胎與母體還無直接營養交流,期間給母豬投藥一般對胚胎無影響,但妊娠一月以上母豬若用藥不當,輕者胎兒致畸,重者會出現母豬流產、早產或死胎現象。
2.2.3 年齡因素
目前我國規模化豬場母豬的使用年限一般為4-5年,年淘汰率約30%。母豬胎齡過大會出現不發情、不受孕或者流產等現象。若過早配種,由于母豬發育不完全,會引起化胎或者流產。
2.2.4 營養問題
母豬營養水平不足都會引起內分泌紊亂,進而導致流產。妊娠后期日糧中隨意添加抗生素或粗飼料含量過高會使母豬發生便秘,如果沒有引起充分重視,可能會引發流產或難產。另外,進食霉變飼料也會導致母豬流產、返情和死胎等,尤其是玉米霉變。
2.2.5 繁殖技術因素
孕檢不到位、母豬假發情和返情判斷不準確導致已懷孕母豬復配可引起母豬流產。公豬精液或陰莖攜帶病原菌進行交配可導致母豬感染發生流產。人工授精時,公豬精液品質差、采精及輸精操作不規范、時間掌握不準等都可引起母豬化胎、流產和死胎等。
2.2.6 遺傳因素
近親交配會導致受精卵受遺傳缺陷影響,發生基因突變或者染色體畸變,致使胚胎或胎兒缺陷,進而出現母豬流產現象。
2.2.7 母豬子宮內膜炎
母豬子宮內膜炎是導致母豬流產的重要疾病,當前規模化的豬場多數存在該病,會影響母豬受胎率,導致母豬流產、屢配不孕和長期處于空懷狀態等。
母豬流產會對豬場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在養豬生產中,遇到母豬流產的情況,首先明確流產原因,才能對癥治療。生產中可通過檢查胎兒及胎盤,觀察母豬臨床癥狀進行初步診斷,有條件的豬場可進一步采取病菌分離鑒定和血清檢查,進而確診。由于引起流產的原因很多,所以在生產實踐中,防治母豬流產,應當根據豬場自身情況,多方面考慮、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要堅持 “預防為主,防重于治”以及綜合防疫的原則,才能更有效控制母豬流產的發生。
(略)